名城建水,盛名天下。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去建水古城看看。希望你們不要嫌棄小編話多。
建水歷史悠久,古稱步頭,又名巴甸,漢代屬益州郡毋掇縣地,西晉屬寧州古郡,唐代為南寧州總管府所轄東爨地。南詔國於唐元和年間(810年前後)在此築「惠歷城」,漢語為建水縣。在此之前,唐王朝與南詔國協同修築了北起成都,中經雲南,南至安南都護府交州(當時屬唐朝嶺南道)的戰略要道。這條要道經過步頭(今建水),叫「步頭路」。南宋末年蒙古軍隊徵服雲南後,設建水州。元代在這裡置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所轄範圍包括滇東、滇南和滇西南一帶。從此,建水成為滇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明代改為臨安府和臨安衛,築城設防,駐兵屯墾。清代仍為臨安府。民國元年改為臨安縣,次年復稱建水縣。
近年來發掘的出土文物表明,建水是早期人類活動的區域之一。1982年在縣城北東山壩鄉發現的幹寨石斧,以及南部龍岔河谷挖出的銅鋤、銅劍、銅矛、陶碗、火葬罐和獸骨,初步鑑定為戰國至西漢時的古墓葬。1989年開發燕子洞時,從中出土砍砸器、刮削器、礪石、陶墜、陶彈丸等。這些文物可以證明,早在3500年前的古人已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和繁行:有記載的歷史也表明建水開發至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
建水是邊疆文化較發達的一個古城。唐代南詔國和宋代大理國都是受漢文化影響很深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明朝屯軍移民人滇,把雲南居民分為三種,即軍戶、民戶、夷戶。軍戶、314民戶都是外來的漢族。夷戶就是所有的土著少數民族。明代大批漢人人滇,不但政治上在建水地區加強了明王朝中央集權的作用,同時也進一步促使了中原文化影響的更加擴大,更加深人。所以建水的文風昌盛,聞名全省。特別是元初創建文廟為廟學,明初又相繼創建學政考棚、州學、縣學等書院義學以來,建水成為滇南的最高學府。
明代文學名士王奎、韓宜可,明嘉靖年間的著名文人、狀元楊升庵被貶謫在建水開館講學後,文鳳大振,名人輩出。自明正統七年(1442年)建水出現第一個進土起,明清兩代,建水共考中文武進土110人,文武舉人1273人,及第人數僅次於省城昆明。明代建水即有「滇南鄒魯」、「文獻名邦」的美譽。
建水經歷了7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歷史、文化的積澱,使建水這座「文獻名邦」古城,留下了極其豐富而寶貴的文物古蹟。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回新彝族納樓司署,是反映土司制度、保留完整的納樓彝族土司衙門。衙門高踞山上,佔地2800平方米,坐西朝東,築高牆兩道,四角還有炮臺。前有照壁、操場,納樓內是三進四合院,大小房舍70餘間,布局中軸對稱,氣象森嚴,八面威風。
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文廟、指林寺、雙龍橋、碗窯村古窯址、朱家花園;州級重點保護文物有:朝陽樓、天緣橋、天君廟;縣級保護單位有:文筆塔、福東寺等寺廟、亭閣、塔、橋、民宅47個,這三級重點保護文物,各有特色,至今大多數保存較完好。
現存的古建築相當一部分是元、明、清時期修建的。如建於元代的有:文廟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謹,金碧輝煌,為全國第一大孔廟;仿照宋朝建築風格建造的木結構建築指林寺大殿。建於明代的有:造型雄偉、氣勢壯觀的朝陽樓以及頗有特點的燃燈寺。建於清代的有: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一一雙龍橋。還有古窯址遺蹟、崇正書院、煥文書院、學政考棚和玉皇閣、文筆塔、崇文塔、大興橋、天緣橋等。這些古建築、古橋梁、古遺址都是具有較高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或科學價值的文物古蹟。有人把古城建水稱為「古建築博物館」。
建水曾是朱德同志在辛亥革命和護國戰爭期間工作過的地方。朱德同志的故居至今保存完好。建水城區和郊區的山寨與壩上的民居也頗有特色,如哈尼族的草頂房、竹頂房,彝族的土掌房,傣族的幹欄式房屋,以及漢族的平瓦房。最為典型的漢族民居是,張家花園、朱家花園和黃錦民宅等。除眾多的人文景觀外,風景名勝最著名的有堪與世界大型溶洞比美的燕子洞:還有令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慕名遊歷的顏洞,以及不少巖溶泉和溫泉;「滇南第一名山」雲龍山及真武宮也引人人勝。
1987年10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將建水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88年5月,又將建水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這裡是不是很不錯,小編可沒有騙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