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古城是一座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建水古稱臨安,在元代就推廣入學,歷來建水科舉人數佔雲南全省一半人數,因此建水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美譽。建水最早建城時期是在唐代,大理南召政權時期,開始修建了土城,到了明朝,明朝大軍平定滇南,為了穩定邊疆的安寧,將原來的土城廢棄,開始修築磚城,分別修了城牆、四道城門,後面到了清朝初年因為戰火三座城門被毀,只有東城門幸運保留下來,就是今天的建水朝陽樓,時至今日成了建水古城的一張文化名片。
朝陽樓古代叫迎暉門,又稱東門樓,始建於明朝洪武(1389年),比北京天安門還要早修建28年,時至今日已經600多年的歷史,是華夏西南邊睡古代的軍事重鎮的象徵,大明王朝建立後,在雲南的明軍平叛雲南後,軍隊駐進臨安,開始修建城樓,並修建四座城門,每座城門上各建三層樓閣,東門叫迎暉門(即朝陽樓),南門叫阜安門,西門叫清遠門,北門叫永貞門。到了清1647年,南門、西門、北門三座城門毀於戰火,唯有東門朝陽樓完好無損保存了下來。
朝陽樓佔地面積大約2312平方米,城牆從南至北長77米,從東至西寬26米。城門依地勢築於高岸,樓閣又起於兩丈多高用磚石鑲砌的城牆上,樓層高24米,為三層樓、重簷歇山頂。鬥拱飛簷、雕梁畫棟、氣勢雄偉,屹立於建水古城東,傲視蒼穹。城樓四周簷角上掛有銅鈴,每當微風吹起,鈴聲就在清風中發出清脆悅耳鈴聲,讓人陶醉。
每逢春夏或者大雨來臨前,許多築巢於房簷下的燕子繞樓飛鳴,呢喃之聲不絕於耳,景致蔚為壯觀。城樓上木雕屏門鏤空精雕細琢、奇麗華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透雕三層,堪稱精品。據雍正《建水州地方志》記載:「東城門城樓(朝陽樓)高數百尺,直插雲霄,俯瞰臨安城,萬家燈火,風光無限,旭日東升,晨光輝映,遠眺城樓,如黃鶴樓,又似嶽陽樓,實為滇南中之冠。」有「雄鎮南疆八百裡,堪稱臨安府第一樓」的美譽。因此朝陽樓成了建水古城最標誌性建築物,因為朝陽樓位於古城東邊,建水當地人人習慣稱它為「東門城樓」。
如果你不親自到建水古城,很多人在網上看到建水朝陽樓的照片,經常會產生一種錯覺,誤以為是北京天安門城樓,朝陽樓與北京天安門的建築風格如出一轍,所以有「小天安門」之稱。這座歷經600餘年滄桑巨變的朝陽樓,在無數兵火戰亂,幾百年來的歲月經歷過大小地震50多次,有幾次大地震全城房舍夷為平地,據《建水縣誌》記載:最大的一次地震是清光緒十三年(1883年)冬月初二日的大地震,每次餘震時地動山搖,整個古城在地震中顛簸如載覆舟,只有東門樓卻安然無恙地挺過了這次大地震。
後面據專家考察原來東門城樓是用48根巨大木柱支撐,分成六列陣勢,每行各有8根,中間兩和那個的柱子最粗大,直通三樓;其外兩行柱子稍細,只通二樓;最外面兩行柱子範圍更小,僅支撐一樓房簷。這種建築結構具有強大的抗震性能,古有文人騷客寫詩讚頌《登東城門樓詩》:形勝據荒陬,翻身近鬥牛;東南幾屬國,今古一高樓。
東門城樓下方的城牆中央留有出入的的通道,在門洞上方題有(迎暉門)幾個字,「暉」即陽光,太陽從東方升起,東門迎暉,非常符合寓意。然而迎暉門城牆上的城樓,也就成為了朝陽樓。
城門樓的第三層房簷上,東面懸掛著白底黑字的「雄鎮東南」匾額。此四字端正凝重、遒勁有力、魅力四射,此匾額的題字出自清代書法家「塗晫」所書。朝陽樓的西面,同樣也懸掛一塊匾額,「飛霞流雲」四字,據地方志記載出自「草聖」的唐代大書法家張旭的所書。城門樓的裡面,兩邊各有對稱的石臺階上樓。登上城樓,第一映像引起注意的是《重修朝陽樓碑記》和一口大銅鐘。是保存到今天不可多得的文物,碑刻詳細記載了朝陽樓的修建時間和至今的六次重修。
朝陽樓在近代也遭遇兵火,城門上的樓閣也遭到焚毀,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只剩下一座光禿禿的城門,據建水本地人講,六十年代因為歷史原因準備拆出的,後面不知道怎樣又沒拆出,改革開放以後,建水古城在1994年被列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因此建水古城迎來了旅遊的春天,由此建水古城修復了其他三座城門,加上東門朝陽樓的城樓。
今天的朝陽樓是每一個到建水的遊客必須打卡之地,現在城樓一層的內外均是茶座,裡面有歌舞花燈還有表演的茶藝。二、三層樓則是建水歷史和風物、近百年老照片展覽。如果要上二樓每個遊客必須購票登城樓,15元一張門票,從上午開放到晚上十點,如果你想要俯瞰建水古城的全景可以購票登臨朝陽樓,登上城樓,俯瞰這座千年古城,城樓下的建中路和東正街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車水馬龍,遙看鱗次櫛比的古城建築,會有一種「世人皆濁,唯我獨清」的感嘆。你到過建水古城旅遊過嗎,你喜歡朝陽樓嗎?歡迎你留言發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