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過雲南建水嗎?你知道建水有什麼名勝古蹟嗎?作為一座歷史古城,建水保存良好的歷史遺蹟有很多,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兩個,一個是造型奇特的建水文筆塔,另一個是位於中國第二大文廟中的「洙泗淵源」坊,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建水文筆塔
建水文筆塔座落在縣城西南郊3.5公裡的拜佛山頂。塔高31.4米,塔基周長也剛好是31.4米,不知是巧合,還是建塔人從圓周率中得到了某種聯想或啟示,現在已經無法判斷了。塔體為大青石砌成的實心塔,下部呈四方八稜形,中部方形、頂端成扁狀,造型似筆尖(倒置看更像),若煙囪,又像一枚等待升空的火箭。雖然談不上有多高的美學價值,但其獨特的造型可任憑你想像,而且有種現代派的造型風格。目睹過此塔的人,無不對它那獨特的造型、神秘的31.4米的塔高產生興趣。文物專家羅哲文先生仔細考察了文筆塔後,曾賦詩一首贊文筆塔:
精工巧構擎天表,文筆為名形制殊。不是浮圖勝浮圖,中華寶塔古今無。建水文筆塔是一座不分級,沒有門,毫無裝飾的實心塔,建於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當時為什麼要修建此塔?目的無非是為了「以文壓武」、「偃武修文」,使「滇南鄒魯」、「文獻名邦」的美名,更加名副其實。
據《建水志》記載:建水明代考中文進士30人、武進士25人,文舉人299人、武舉人35人;清代考中文進士37人、武進士18人,文舉人464人、武舉人475人。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建水明代的文武進土之比幾乎接近於一比一,建水清代的武舉人人數甚至超過了文舉人。在一個重文輕武的國度裡,在一個所謂的清平盛世裡,這顯然是不太正常的,這顯然會引起統治者的恐慌,於是就有了修建「文筆塔」的壯舉。據說文筆塔修建後,臨安府械鬥之風大減,崇文之風大盛。
1962年夏,朱德委員長到紅河州視察,他看到建水地區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欣然賦詩一首:夏日訪臨安,欣然改舊觀。昔年軍駐地,今日作良田。械鬥之風息,人民建樂園。邊疆如此固,鄰友亦同歡。
建水文廟「洙泗淵源」坊
全國第二大孔廟、全省首屆一指的建水孔廟,僅牌坊就有8座:太和元氣坊、洙泗淵源坊、禮門坊、義路坊、道冠古今坊、德配天地坊、聖域由茲坊、賢關近仰坊。這8座牌坊,或木石結構,或純石雕砌;或精美絕倫,或古樸莊重,都頗具特色。但其中最引人注意,讓人嘆為觀止的,則是泮池後面的「珠泗淵源」牌坊。
「洙泗淵源」牌坊為三開間木石結構牌坊,高9米。牌坊的下部是高大的石雕牌坊座,坊座上高踞著龍、獅、象、麒麟等大型石雕。這些石雕雕刻精細、造型生動、形象逼真,拱衛和支撐著木構架的牌樓。牌樓的簷下是星羅棋布的鬥拱,這些鬥拱精巧、玲瓏、別致、美現,主要起裝飾作用。
鬥拱之下的正反兩個坊額,分別題寫著紅底黃字四個,正面為「洙泗淵源」,反面是「萬世師宗」。這樣重的牌樓僅靠中間幾根落地的直立木柱支撐,顯然是不太穩固的。所以北京等地的一些牌坊,常常在中間兩根柱子的前後各斜撐一根加固用的柱子,這種結構無疑破壞了牌坊的形體美。建造「洙泗淵源」牌坊的古代工匠卻另有新招,他們在牌坊中間一楹坊座的石麒麟和石獅子的額頭上,各雕刻一個跪姿的小石人,石人頭頂一朵石蓮,石蓮上安裝一根雕龍細圓木柱。四個石人和四根木柱便支撐起中間最高一層坊頂的四個簷角,形成兩根主柱並列懸掛四根吊腳輔柱的架勢。這種匠心獨運的設計,不但增加了牌樓的支撐點,使牌樓對地面的壓力分散,增強了牌坊的穩固性,而且使牌坊的結構更完美、外觀更漂亮。
一件外觀漂亮的藝術珍品,總是離不開那些精美的局部的,可以這樣說,沒有精美的局部,也就不可能有漂亮的外觀。「洙泗淵源」牌坊上那些最引人注意的麒麟、獅子、大象等大石雕精美絕倫自不必說,就連一些體形很小的石雕、木雕也精雕細刻、毫不馬虎。如那頭頂細圓木柱並不太起眼的四個跪姿小石人,工匠們也雕刻得精細、傳神,小石人身上隆起的肌肉,顯示出他們正在出大力、流大汗,苦苦地支撐著高高翹起的四個簷角:那盤繞在細圓木柱上的小龍,更雕刻得神形畢肖、栩栩如生,仿佛就要騰空升天了。
洙泗淵源牌坊的兩側,還各有磚雕「二龍戲珠」和「雙鳳朝陽」壁畫各一幅。這兩幅壁畫雖然是一般古建築上最常見的傳統壁畫,但該壁畫也注意在技巧與構圖上下功夫,收到了推陳出新的特殊效果。壁畫之上用磚砌成鬥拱樣,上面覆以瓦頂,與三楹坊頂組合成疊羅漢式的三重簷歇山頂。牌坊簷牙高琢、碧瓦飛翹,再配上坊額上「洙泗淵源」四個遒勁、典雅的大字,更使人感到雄偉壯觀、美輪美奐。
你們覺得我介紹的這兩處景致怎麼樣?合心意嗎?其實建水這樣的地方還有很多,你去了隨便問問就能找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