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喜歡買買買的育兒黨二丟。
開學了開學了,神獸歸籠啦~各位老母親是不是有一種鬆一口氣的感覺。
而。。對於我這種娃還沒有正式達到入園年紀,入學年紀的老母親來說,面臨2個選擇:
1、送託班、早教班等等可以接受2歲小朋友的地方。
2、繼續放在家,放養。
因為小朋友才2歲,入園年齡是不夠的,而送去傳統意義上的託班,我是糾結的。
糾結的點太多了,就不一一舉例了,我感覺那種分離焦慮症不僅僅會發生在我女兒身上,同樣,也會容易發生在我身上。
等等以上這些問題,都讓我陷入深深的糾結,我該不該送小朋友去託班?
就在4周前,我開始了我的AMI 0-3歲的助教學習之旅,學了這個課程,讓我眼前一亮:我可以送孩子去兒童之家的IC班啊!打開手機APP搜附近的兒童之家或者蒙特梭利幼兒園,噹噹噹噹,還真有一家就在我家附近!要知道,送孩子上學離家近是一件讓老母親輕鬆很多倍的事~
二話不說,咱去考察下。
這個兒童之家不是很大,當然兒童之家不能跟蒙氏幼兒園相比啦,我在諮詢了圈內研究蒙氏教育的專業人士,她給的建議是——讀IC班最最重要的就是要看主教老師(也就是班主任)了。
探園的頭等大事就是要跟主教老師聊天,她是AMS0-3的主教,在這個兒童之家開辦就在這裡了,整個聊下來我感覺非常的有耐心,說話很溫和,對蒙氏教育的理解也讓我很有共鳴。
再看IC班的環境,是個標準的蒙氏環境設置。環境設立在蒙氏的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0-3歲的寶寶就是靠吸收環境中的一切來完成自我的構建。雖然我在家也做了獨立的環境布置,但,畢竟條件有限,是沒有辦法完全按照蒙氏的環境設置要求來的。
這裡的環境分區還是比較明顯。IC班比較重要的work,比如水的運作,舀的動作,串的動作,等等,教具都擺放的比較到位,而分區也比較明顯,包括對實體物品的認知,也是用的真實的模型。
當然,我也是帶上了孩子來熟悉環境啦。寶寶在第一次進入到這個環境是有一點點緊張的,剛開始就想往外走,過了一段時間後,就開始四處摸摸,幾乎對每一個教具都比較感興趣,而她在家還沒能觸碰上的畫畫,在這裡就一眼愛上了。
水是她當時最喜歡的工作,用海綿,用漏篩勺來感受水的運動,玩到壓根就不想走:
跟老師和兒童之家的負責人交談了一會之後,我就下了決定:來~我們儘快來~越快越好~!
我並不是說所有的小朋友都應該送到兒童之家or蒙氏幼兒園,畢竟,這對於早期的兒童教育並不是唯一絕對的,孩子究竟要不要送去託班,我總結來幾個點給到大家,僅供參考:
1、寶寶對於照顧自己這件事已經可以做的不錯了,或者說正在學習階段,並且家長希望可以送到託班讓她更加獨立一些的。
比如我家孩子,自己上廁所,洗馬桶可以在家長的引導下完成
自己吃飯沒問題
吃完飯收拾洗碗也非常有興趣
至於其他自己讀書、自己穿衣等等,基本上都掌握了。
2、選擇託班還是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來,當然環境越好的,國際雙語啊這些園肯定貴,可並不代表一定要勒緊褲腰帶去上這些高級學校。只要老師足夠的優秀,孩子一樣也能學到東西。
不過話說回來,離家近還是很重要的。不然在大魔都這種早高峰交通擁堵的地方,送孩子上下學是一件很折磨老母親的事。
3、雙職工家庭,希望老人白天能輕鬆點,或者全職媽媽希望白天能有一點時間做自己的事,那麼也可以考慮送去託班。
當然,以上三點並不是絕對的,對於要不要送未到3歲的孩子去託班,決定權,選擇權終究還是在監護人手中。而我也希望分享自己選擇兒童之家的心路歷程,來讓你有一些參考。
老規矩,有問題評論區留言,看完記得點讚、轉發、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