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送託班,孩子什麼都學不到。」
很多家長從託班把孩子接回家,發現一問三不知:吃了什麼不知道,學了什麼不知道,玩了什麼也不知道……於是,對送孩子入託這件事多少有些彆扭。
可是,孩子在託班真的什麼都沒學會嗎?難道送孩子入託,就只是為了減輕家人負擔,找個放心的機構幫忙照看孩子嗎?
今天小編諮詢了幾位幼兒園老師,請她們給大家說說,上託班究竟能教會孩子什麼。
爸爸媽媽們,首先我們得有一個清晰的共識,並不是會唱一首歌、背一首古詩、認識了幾個數字,這些就是學習。
對於託班的孩子來說,他們能夠學到的東西遠比這些書本知識重要千百倍。寶貝在託班一日生活的點點滴滴,每個環節、每個時刻都是學習,快樂的生活、習慣的養成、和夥伴一起遊戲等都是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學習。
1.學會了適應環境
孩子離開家人身邊,進入陌生環境後,出現不安、哭鬧的情況是正常的表現。但經過老師的耐心陪伴和引導,孩子會逐漸認識到,託班是一個安全的地方,這裡有好玩的遊戲,可愛的朋友,並開始逐漸適應新環境,愛上幼兒園。
2.學會了尊重他人
在託班,老師見到寶貝,會主動問好:「早上好!」「你好!」孩子聽見老師親切的問候,慢慢也會養成使用禮貌用語進行問好的習慣。平時的一日生活中,老師再適時地對孩子懂事、禮貌的表現進行誇獎,孩子就能進一步內化這些行為,知道尊重他人了。
3.學會了獨立生活
生活技能的養成是託班孩子學習的重點。在這裡,他們能夠在老師科學的引導下,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如穿脫衣褲,用勺吃飯,養成良好的喝水習慣等。這些了不起的本領,一旦孩子能夠運用自如,爸爸媽媽就會感慨他們仿佛「一夜長大」。
▲ 小動物們到餐廳吃飯,「廚師們」給大家露了一手。武昌魚、胡蘿蔔、煎蛋……味道好極了,小老虎吃得津津有味呢~
4.學會了保護自己
孩子在託班,還能學會保護自己。老師會告訴孩子很多安全常識,這些話可能家長也常說,但效果沒有老師說的好。比如吃飯的時候要細嚼慢咽,小心噎著;喝水的時候要注意水溫,別燙著自己;跟小朋友玩耍的時候要注意安全,危險的地方不能去,危險的動作不能做;不讓陌生人把自己帶走,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等。
5.學會了團結友愛
現在大部分的家庭仍然只有一個寶貝,孩子沒有兄弟姐妹,不太懂得關愛跟自己一樣的小朋友,但是在託班,他們就擁有很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遊戲、一起運動的機會。如果能夠跟小朋友之間建立起「友誼」,那也就讓孩子理解了同理心,明白了團結友愛的道理。
6.掌握了規則意識
孩子本來就會有秩序敏感期,不過在託班,他們變得更懂社會規則了。比如,等待遊戲時需一個接一個地排隊;在離開的時候,把小椅子回歸原位;不在公共場所大聲說話等。這些從小養成的規則意識,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7.學會了尋求幫助
在託班,孩子能夠學會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遇到問題積極向老師尋求幫助。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問題,遇到挫折,學會向他人尋求幫助,不僅對於解決問題來說十分必要,還可以拉近與幫助者之間的距離。
經過一段時間託班的生活和學習,孩子無論是能力還是習慣都會有所成長,家長一定會為送孩子入託感到慶幸。
可習慣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連貫性的過程。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看到不少「5+2-=0」的現象,說的就是經過一個周末,孩子在幼兒園養成的良好習慣又還給老師了。因此,如果父母能在家裡讓孩子堅持在託班養成的好習慣,對孩子的教育,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讓孩子早睡早起少吃零食
一到周末或者假期,家長大多會放任孩子晚睡晚起,零食也會供應得比平時多一些,但是這樣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和飲食規律,開學之後,還很容易讓孩子出現假期症候群。
孩子的習慣是長期養成的,最好不要因為周末或者放假打亂,這樣才能讓孩子有良好生活習慣,為孩子奠定一生的健康基礎。
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託班,孩子們已經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回到家,由於家長的關愛和心疼,很多孩子又過上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
建議回到家之後,家長依然讓孩子動手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也能讓孩子積累自信心。
陪孩子玩一玩託班學會的遊戲
孩子在託班學會了新的兒歌和遊戲,家長不妨陪他們唱一唱、玩一玩,在增進親子關係的同時,也能鞏固他們的遊戲成果,增加學習的興趣。
實際上,在國外嬰幼兒託育機構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甚至是一種文化。好的託育機構甚至需要家長提前排號排上一年,可見他們對於託育的偏愛。在我國,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也印發《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託班,招收2至3歲的幼兒。小編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在2-3歲將寶貝送入託幼機構,接受科學的培養和教育,讓孩子收穫更多的快樂與成長。
(文中圖片素材全部來源於「億童託班課程」真實使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