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機遇千載難逢,但讓智能網聯汽車給「碰」上了。
在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快速發展並加速向各領域滲透的當下,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已成共識。而伴隨著全球汽車產業紛紛將智能網聯汽車作為重點布局方向,這一市場的誘人前景已依稀可見。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去年的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就曾指出,我國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環境日趨完善,預計至2020年,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的市場規模可達到1000億元以上。
不過,大方向雖明確,但過程中卻坎坷難免。或滿路泥濘,或崎嶇艱險,真正在這條路上走的人想必對其中的曲折與艱辛最有感觸。對於身處該領域的企業們來說,儘管如今他們已經推動智能網聯汽車不斷升級,逐步落地,但整體來看,卻似乎依然沒能探索出可靠的商業模式,而商業模式關乎智能網聯汽車未來的長遠發展,關乎多方利益,是擺在其面前的一道必須破解的難題。
現實存在的商業模式疑慮
智能網聯汽車的智能化終極目標是實現完全自動駕駛,要實現這一目標,技術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顯然缺一不可,而對於其中企業來說,或許商業模式問題更為難解。在日前舉辦的2019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這一話題就被多次提及。
安波福亞太區總裁楊曉明指出,目前的主動安全系統,或者L2+系統正在快速商業化,即便在中國汽車市場面臨負增長的挑戰之下,主動安全系統在中國仍然在快速增長,這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市場。這就是目前正在發生的,正在向L4級全自動駕駛過渡的基礎。
由此,他認為,技術不是問題,主要問題將是,在新的商業模式當中,企業的定位到底是什麼,「在國內,包括百度,滴滴等,大家都試圖在行業進行劇變過程當中定位自己。到底以什麼定位,我們認為你必須要有一個平臺,同時在定位過程當中,你必須要找到一個商業模式,在這個商業模式中,要知道你作為一個產業鏈的其中一部分,站在什麼位置。」
舍弗勒投資(中國)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劉泳在演講中提到,中國可能是未來無人駕駛最大的市場,大家希望自動駕駛可以在2030年達到L4級別,到2040年預計整個乘用車行駛裡程無人駕駛將超過60%,無人駕駛汽車超過300萬輛,開創全新的出行服務領域。
不過,他同時表示,其對這個行業仍然有深深的憂慮,「這個憂慮首先來自於,我們整個商業模式是什麼樣的?怎樣的商業模式可以為不同參與者帶來利潤?另外整個產業生態怎麼樣搭建,使生態越來越完美?還有就是法律法規和標準,現在有什麼樣的法律法規支持我們有這樣功能的車上路?什麼時候可以推出這些法律?如果這些標準不能及時推出,也會對整個產業發展帶來一定影響。」
有關商業模式的幾點思考
商業模式的確立任重道遠,但也並非無跡可尋。
世界汽車工程師學會聯合會主席、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在本次大會上表示,智能網聯汽車真的要發展,簡單地靠產品,靠修條路是遠遠不夠了,需要一個社區,需要一個大平臺,因此要有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能源,最後才能有智慧的汽車。未來,如果說沒有一個大的社區的支撐,沒有環境的支撐,智能網聯汽車很難走得太遠。「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嘉定區立足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給大家提供測試平臺,大家共建社區,最終把這個商業模式向中國乃至世界推廣的最偉大的戰略意義。當然,這條路很漫長,大家如何分工協作又保持獨立性是很大的挑戰。」
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國汽(北京)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李克強則指出,從量產的角度來說,我們的產業正在進行有條件的自動駕駛L3級自動駕駛,更高級的自動駕駛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道路需要突破。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動駕駛也有產業的切入點,包括自動找車、代客泊車以及各類出行服務等等。另外,汽車產業正在發展新一代的智能網聯技術,移動互聯技術、新一代的5G技術、新一代大數據、雲計算的技術正在快速突破,這當中會涉及到各類安全問題,包括交通安全問題、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等等。基於這樣的特點,業內合作、跨界協同是必然趨勢。此外他還表示,要做自動駕駛,不只是需要單一的汽車產品,還需要連接,需要基礎設施,需要基於本地基礎設施,需要聯網,基於此,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一定是本地化的。
「在新的產業生態出現的情況下,新物種才會出現,我們稱之為新的汽車零部件,包括計算基礎平臺、車載終端基礎平臺、雲控基礎平臺、高精度動態地圖基礎平臺和信息安全基礎平臺,我們認為這五種基礎平臺是新物種下智能網聯汽車的支柱『部件』,並且一定會有支撐這些部件的產業生態會出現。」他進一步表示,未來在智能網聯時代,智能網聯幾個基礎的部件,包括計算平臺,一定不是過去的一級、二級供應商或是主機廠來完成,一定有一個平臺供應商。大家知道,在中國網際網路時代,在消費網際網路時代,有BAT這樣的公司誕生,未來在產業網際網路時代,在智能網聯時代,也一定會有若干家這樣的平臺公司誕生,這樣的平臺公司我們稱之為1.5級供應商。
北汽集團新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榮輝則認為,在未來的無人駕駛時代,組織形態將得到進化,「在古典經濟學當中說,分工越細,生產效率越高,競爭力越強。但是現在,我們已經能看到未來的商業模式,組織的形式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看到,世界上的這些頭部公司,沒有一家是專注在某一個行業的,全部把自己的觸角深入到各個行業當中去,為什麼?儘管現在沒有成型的經濟理論出現,但是我們知道世界已經發生變化了,未來世界的競爭力和今天的競爭力已經不一樣了。未來絕對不是分工越細,競爭力就越強。如果未來你還只是在自己狹窄的產業鏈上,一定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