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很有名的哲學史著作《從蘇格拉底到薩特》,開篇談哲學的起源,著重強調了一個概念―――「leisure」,即「閒暇」。其實,亞里斯多德早就說過,休閒中的沉思是人的最好場所,它可以使人保持內心的安寧與自由感。
春節長假讓繁忙的人們一下子閒了下來。有數據表明,一個正常工作的社會人有近三分之
一的時間是在休息。如今,如何休閒,不僅是一個熱點話題,還成了大學中的一門課。作為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旅遊學院的教授,謝元魯很喜歡的一個意象是羅丹的《思想者》。「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沉思中的人不會是在工作,而應該是在一種休閒的狀態下。」這是他在給自己的研究生開的「休閒研究」這門課上的開場白。
上個世紀50年代,一個叫做皮普爾的瑞典哲學家寫出了《休閒:文化的基礎》,這本書被譽為西方休閒學研究的經典之作。皮普爾把休閒定義為一種精神的態度,意味著人所保持的平和、寧靜的狀態。同時,休閒也是一種使人類自身沉浸在創造過程中的機會和能力。所以在他看來,休閒是「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
在梳理了休閒學的學術脈絡後,謝元魯更願意用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來進入「休閒」這個領域。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風花雪月、花鳥魚蟲、遨遊山水……甚至聲色犬馬,他認為也不妨從正面的意義上來加以理解。「聲,悅耳;色,悅目;犬馬,還有逗蛐蛐什麼的,寵物怡情。這些又何嘗不是一些生活化的藝術呢?」在謝元魯看來,中國古代的這些休閒,主要是一種士大夫的休閒,是少數人在文化價值層次上加以提升和藝術化以後的產物。而到了今天,所謂休閒可能更主要地是指大眾休閒,「用成都話說,就是吃點兒麻辣燙、打點兒小麻將、看點兒歪錄像……這樣看來,今天的休閒,群眾基礎固然廣泛得多了,但在文化層次上應該說還有待提高。任何一種文化事物或者文化現象,都有俗化和雅化這兩種傾向,只有經過一定的雅化提升,才能夠長久保存下去。休閒學的研究和推廣,就是希望在這些方面給出一些指引。」
作為土生土長的成都人,謝元魯的研究是植根於成都地域文化土壤上的。成都的「閒適」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宋代的《歲華紀麗譜》一書,開篇即斷言「成都遊賞之盛,甲於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直到今天,國人提起成都,十有八九仍會說起成都的茶館,「成都人愛耍,更會耍」似乎成了一種地域標識。《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出版一期四川專輯,名為「上帝為什麼造四川」,第一組文章就是討論成都與休閒這一「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劉德謙,曾經對比了成都和杭州,以此來討論「休閒」是否可以成為一座城市的定位。杭州明確提出了「休閒之都」的目標,於2001年主辦了「中國休閒經濟國際論壇」,目前又正在申辦2006年的「世界休閒博覽會」。而成都卻似乎在「躲避」這個概念。作為許多專家和旅遊者心目中當之無愧的「休閒之都」,成都自己卻選擇了「成功之都、多彩之都、美食之都」的宣傳語。在劉德謙看來,這3句話或者流於抽象,或者過於狹窄,都非上上之選。
謝元魯這個「局內人」的分析似乎來得更激烈些:「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的一些政府官員和市民百姓很害怕把『休閒』這兩個字擺到桌面上來,甚至在這個問題上有某種『自卑』的情結―――說成都人休閒,潛臺詞是不是就是說成都的工業乃至經濟總量落後啊?成都不夠現代化啊?這種焦慮實際上是走入了現代化的一個誤區,即所謂『現代化的同質化』。你發達地區有什麼,我這裡就要有什麼,尤其是還要造出一個什麼產品來,像這些天又在炒作『成都造』的背投電視一樣。其實,關鍵的問題是,休閒並不等於懶散、不務正業或者無所事事,成為一種文化的休閒又何嘗不是經濟呢?並不一定要一個勁兒地只盯著產品經濟啊。」
在謝元魯看來,認識不到自己地域文化的特質和意義是一種巨大的缺失。「能夠在歷史上逐漸成為休閒文化發達的區域,這是成都的驕傲,也是成都之所以成為成都的底蘊所在!」
最近,張藝謀拍攝的成都形象宣傳片《成都,一個你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正在電視上播出。網上曾經有人發表過這樣的感嘆:「成都的休閒不需要造作,早已自在人心。」
其實,休閒並不僅僅只是成都這樣一座休閒的城市才需要關注的話題。相關數據表明,中國人的閒暇時間正在變得越來越多:以1年52周計,每周休息兩天,再加上元旦、春節、「五一」、「十一」的國家法定假期,共計114天。也就是說,一個正常工作的社會人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休息。同時,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也正在逐漸延長,目前已經接近75歲。也就是說,一個人在退休以後一般還將度過近20年的閒暇時間。兩者綜合,一個人的一生有將近二分之一的時間是處於閒暇狀態中。
這些閒暇時間如何度過呢?謝元魯認為:「忽視這一半的時間可以說是浪費生命,或者起碼是降低了生活質量。難道整整一半的生命就是為了另一半而存在的嗎?我認為這兩部分有各自獨立的意義!沒有人會願意看到,一個老人孤獨地坐在路邊,眼神茫然地看著過往的車輛和行人……」
「在休閒學中,我們關注的是為了謀生而進行的工作之外的閒暇時間,說到底是在貫徹一種生活的理念和態度,即如何更有效地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休閒學的核心觀點是,休閒是人類生命的一種狀態,是一種『成為人』的過程。休閒不僅是尋找快樂,也是在尋找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