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雪窩子」的膠東半島,這兩天開始發威。從社交平臺曬出的圖片來看,煙臺和威海兩市下的雪都不小。
現代社會通訊技術發達,即便遠隔千萬裡,也能看到膠東的雪景。但在古代,沒有相機、沒有網絡,普通的人們對於外地發生的情況,通常很難知曉。即便是朝廷,也只能通過地方官的文字奏報,大概了解一下情況。
在清代,奏摺制度十分發達,督撫等封疆大吏,要定期將本轄區內的大事通過奏摺的形式向皇帝匯報。民以食為天,食以田為本,田以水為先。對於古代的農業社會來說,主要是看天吃飯,因此下雨下雪對於朝廷來說就是大事,如果下屬州縣遇到雨雪的話,督撫通常就要將之上奏。當然了,適量的雨雪會被視為「天降甘霖」,過則成災。
而從史料記載的情況來看,當時膠東半島的州縣就因為下雪較多的關係,時常在皇帝面前露臉。下面就從《清實錄》的記載中摘選幾條,以饗讀者。
第一則記載是乾隆四十九年正月,時任山東巡撫明興,上奏說:「濟南、武定、沂州、青州、萊州、登州六府。於(上年)十二月十一、二十二等日。先後得雪三四寸至六七寸不等。」(由於雪情是層層上報,先匯總到省城然後上奏給乾隆帝,因此存在一定的時間差。)
有的朋友或許會說,上面的奏摺提到了山東大部分地方,並沒有顯出膠東的特殊之處。那麼,下一則記載就更精確了一些。
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山東巡撫明興又上奏朝廷說:「登州府屬榮成、寧海二州縣,得雪五寸,其省城及迤西各府,未據奏報得雪。」
這一回,登州府治下兩個州縣下了五寸的雪,而山東內地沒有下雪,形成了比較明顯的對比。這也讓榮成、寧海兩地在乾隆帝面前露了臉。尤其是榮成,在雍正年間才建縣,因為下雪而讓皇帝加深了印象,也算是一件好事了。
而素以勤政為名的雍正帝,也曾批閱過不少關於雪情的奏摺。不過,筆者暫時還沒有查到具體記載登萊的情況。只是在雍正十年三月,河東總督田文鏡曾在奏摺中側面提到登萊「不缺雪」。
他說:「臣駐劄地方路途遠近不一,各屬具報雨雪之文前後參差而到,未能隨時彚(hui,同「匯」)奏。除登萊青三府及莒濱等州所屬,上冬原未缺雪、春來亦未少雨,二麥豐收可卜外,惟濟兗東三府及泰東高濮沂曹等州所屬地方雨雪稀少。」其中「上冬原未缺雪」這一句,也能看出膠東半島的冬雪充沛。
前面已經提到,適量的雨雪對於農業來說是好消息,但過猶不及。在清代的史料中,也有膠東冰雪成災的記載。《清史稿》載:「乾隆二十六年冬,福山大寒,樹多凍死;文登、榮成大雪寒甚。嘉慶十九年秋,招遠、黃縣大寒,海凍百餘裡,兩月始解。道光二十一年正月,登州府各屬大雪深數尺,人畜多凍死。」
綜上來看,膠東半島「雪窩子」的名號,也是很有歷史積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