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膠東半島鮮奶收購價直降1元 奶農稱很傷心

2020-12-24 中國經濟網

  張志偉

  [「長期以來,中國乳品產業鏈利益分配嚴重失衡,沒有形成經濟共同體,奶農是奶農,企業是企業,兩者屬於『兩張皮』。」當地一位長期關注地方奶業的人士告訴記者,國外不是這樣子,合作社辦乳企,是乳企的股東,大家的利益是一體的]

  秋季,本是豐收的季節,但是,對於與蒙牛乳業[微博](02319.HK)合作的山東膠東半島上的10多家奶牛養殖場來說,收穫的卻是悲涼。

  7月底,蒙牛乳業泰安有限公司(下稱「蒙牛泰安公司」)負責人在青島即墨市向各養殖場宣布,自8月1日起,青島、煙臺和威海等地的牛奶收購價格從上個月的4.5元/公斤降至3.5元/公斤。與之相對應的是,雀巢、伊利股份(600887.SH)8月份在當地的收購價都在4.2元/公斤之上。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秋天時,即便伊利、雀巢等其他乳企給出更高的價格,這些奶牛養殖場仍然一如既往地將鮮奶運往蒙牛在即墨市設立的中轉站(當地稱為「奶臺」)。

  蒙牛方面給出的降價理由是,囤積的進口原料粉減少了國內原奶需求;乳品消費需求疲軟,原奶嚴重過剩;膠東半島運輸半徑太長,影響鮮奶質量。

  無奈之下,膠東半島的部分奶牛養殖場聯合起來向蒙牛要說法。幾經博弈之後,蒙牛日前通過萊西市畜牧局口頭通知當地各養殖場:自9月16日起,收購價格在8月份3.5元/公斤的基礎上上調0.4元/公斤。

  上周,正頻繁走訪各市區、協調乳企與奶戶糾紛的山東省奶業協會會長張志民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稱,產業鏈利益傳導不暢、產品結構無法拉動大眾消費需求、上下遊產業布局沒有因地制宜……蒙牛降價風波正是中國乳業長期以來矛盾中前行的一個縮影。

  鮮奶收購價突降1元

  9月15日,青島萊西市。

  萊西市一家奶牛養殖小區負責人指著總投資1200多萬元的場區說,按照蒙牛方面的要求,這裡將打造成膠東半島標準化養殖基地,但如今不僅當初承諾的300萬~400萬元無息貸款無著落,鮮奶收購單價又降至3.5元/公斤,再除去0.1元/公斤的運費,養殖場已入不敷出。

  對於收購單價直降「1元」的始末,蒙牛泰安公司奶源部經理白皓貞並不願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更多,僅表示「會跟當地奶戶面對面溝通」。不過,記者上周通過走訪青島、煙臺和濟南等地,從當地政府部門和多家奶牛養殖場了解到降價風波的大致脈絡。

  在與奶牛養殖場合同尚未到期(2012年2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的情況下,蒙牛於今年5月29日與膠東半島12家奶牛養殖場重新籤訂了一份五年期合同。記者比較兩份合同後發現,新籤訂的合同取消了2.8元/公斤的最低保護價,並在「隨行就市」定價的基礎上補充了「根據供給關係」。

  蒙牛顯然是有備而來。

  「去年下半年『奶荒』的時候,來膠東半島高價搶奶的是蒙牛,如今以各種理由限收、拒收、降價的又是蒙牛。」青島市一位與蒙牛合作7年的奶牛養殖場負責人對此表示很傷心。

  煙臺萊陽市一位奶牛養殖場的負責人也表示:「如果說隨著行業一起波動,我們可以接受,畢竟養殖業存在周期性,但為什麼雀巢、伊利在當地的收購價還是4.2元/公斤,蒙牛卻突然降到3.5元/公斤?」

  萊西市奶業協會提供給記者的數據顯示,雀巢今年2月份在當地的收購價漲至5.52元/公斤,隨後開始回落,7、8月份在當地的收購價均為4.26元/公斤。

  「雀巢方面已經給當地養殖合作社傳遞信心,為了發展奶牛養殖基地,接下來的收購價格只能漲不能落了。」萊西市奶業協會會長孫永建告訴記者,如果指標高低變化、收購價出現調整,雀巢會提前通知奶戶。

  一位當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加上土地租賃、設備維護、人員工資等費用,3.4~3.5元/公斤的收購價對養殖場來說是微利,甚至低於成本價,「這是不是變相逼迫膠東半島養殖場退出呢?」

  細數乳企產品成本構成,原料奶成本佔50%~52%,剩餘48%~50%則是人工、加工、運輸、營銷等費用成本。「(蒙牛)如今將成本壓力一股腦地轉移到奶源端,為什麼不從成本構成的其他環節一同著手解決呢?」乳業專家王丁棉稱,廣東地區鮮奶的飼料成本達到2.7元/公斤,加上各項費用支出,每公斤的成本在3.4元以上。

  蒙牛降價之後,膠東半島各養殖場負責人開始找當地畜牧局出面協調,畜牧局又先後約談蒙牛青島片區經理和蒙牛泰安公司負責人,隨後,蒙牛泰安公司、萊西市畜牧局有關領導和當地養殖小區代表8月19日組團前往呼和浩特蒙牛總部協調。直至9月16日,幾近絕望的奶牛養殖場才等到了蒙牛方面的口頭通知,收購價每公斤上調0.4元。

  9月19日,記者正要從膠東半島返回北京,在青島流亭國際機場接到萊陽市一位奶牛養殖場負責人的電話:蒙牛已經將8月份的奶款打給當地養殖場,單價在3.4~3.5元/公斤,且不包含0.1元/公斤的運費。

  產銷割裂

  「原奶過剩」,是記者在走訪過程中聽到最多的解釋,這更讓當地養殖戶、奶農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短短半年的時間,就從「奶荒」轉變為「過剩」?

  山東省奶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省奶牛存欄量為125萬頭,同比下降3.7%;奶類總產量為280萬噸,同比降低5.05%。另外,山東省繼2013年乳製品總產量同比下降14.34%後,2014年上半年下滑勢頭依舊。1~6月,全省累計液態奶產量為109.61萬噸,同比下降6.7%,僅6月份就下降23.24%。

  張志民分析稱:「去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出現的暫時性『奶荒』,導致國內奶粉進口商和下遊乳企對2014年的奶源供需形勢作出了誤判,於是從2013年第三季度到今年上半年大量進口和囤積乳粉。」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崑岡日前披露的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進口乳粉85.4萬噸,同比增長49.08%;乳清粉43.4萬噸,同比增長14.72%。2014年上半年國內進口乳粉同比增長75.2%至68.2萬噸。

  「去年10月進口奶粉價格漲到55000元/噸,今年初下滑到40000元/噸,8月份已經降至24000元/噸。今年初奶粉進口商和乳企預計價格會在40000元/噸的基礎上反彈,誰知籤訂大單後價格繼續下探。」一位乳業資深人士向記者介紹,目前個別規模大的進口商已經因此出現巨額虧損。

  上述人士稱,囤積的高價進口乳粉需要消化,且還要承擔誤判造成的巨大損失,「你說在這種情況下,乳企能收老百姓的鮮奶嗎?」

  根據山東奶業協會近期對青島、煙臺、濰坊、淄博等12個市、28家奶牛養殖場的調研,蒙牛在膠東半島的表現只是目前奶業形勢的冰山一角。濟南、泰安、東營等地的奶農反映,一些乳企對日產1噸左右的奶站,在沒有預先告知的情況下已經拒收。

  「限收、拒收時有發生,價格完全由乳企說了算,廣大奶農毫無話語權。」調研報告如是稱,據粗略估計,由於奶價持續走低、飼養成本不斷上升,半年多時間裡,山東省奶農收入減少10億元左右。

  9月19日,收到蒙牛方面支付的8月份奶款後,萊陽市一位養殖場負責人介紹,鮮奶收購價為3.39元/公斤,除去運費0.1元/公斤,實則3.29元/公斤,發給奶農的價格是3.1元/公斤,剩下來的就是0.19元/公斤的養殖場收入。「土地租賃費、人員工資、設備維護等支出照舊,這不是微利而是虧損啊。」他召集其他養殖場負責人,準備向蒙牛方面找回流失的那部分應得收入。

  「長期以來,中國乳品產業鏈利益分配嚴重失衡,沒有形成經濟共同體,奶農是奶農,企業是企業,兩者屬於『兩張皮』。」當地一位長期關注地方奶業的人士告訴記者,國外不是這樣子,合作社辦乳企,是乳企的股東,大家的利益是一體的。

  目前,對於日產10~100噸鮮奶的大型奶牛養殖場來說,因為具有規模,價格相對穩定,降幅也相對較小;而中小奶牛養殖場則沒這麼樂觀,收購價格完全由乳企說了算,由於原奶過剩,乳企還會以「異味」等主觀性很強的理由來限收、拒收。

  《國務院乳品質量安全監管條例》第二十三條提出:「必要時,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建立由價格、畜牧等部門和行業協會、乳企、養殖場代表組成的生鮮乳價格協調委員會,確定交易參考價格供供銷雙方籤訂合同參考。」

  張志民反問記者:「現在是必要時候了吧?但根本沒有得到貫徹和執行。」目前,奶牛養殖場和乳企只是單純的購銷關係,多數是通過籤訂合同來完成交易,據有關資料統計,國內90%以上的原料奶都供給乳企,從長遠來看,這種過度單一的原奶銷售渠道,對奶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

  畸形布局待解

  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人均奶類佔有量為26.96公斤,「這個時候就出現『過剩』,確實很難理解。美國、德國出現過『爬坡頂』,怎麼也上不去了,但是背景不一樣,它們是在人均佔有量為260~300公斤的時候出現的。」上述乳業知情人士介紹。

  在多位接受記者採訪的乳業人士看來,蒙牛此番在膠東半島掀起的鮮奶收購降價風波,恰恰是長期以來國內乳業格局混亂的縮影,高投入、高產出的發展模式終究不適合中國奶業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走自己的道路才是可持續發展的良策。

  從上遊奶牛養殖業來看,養殖成本並不因為原奶價格波動而變化,佔比近八成的飼料成本一直都在上漲。目前國內奶牛牧場飼料大多為苜蓿草、燕麥草、青貯玉米和豆粕、棉籽、DDGS(酒糟中蛋白飼料的商品名),其中大部分如苜蓿草、燕麥草和棉籽等都是從國外進口。

  「飼料大多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生產加工出來的牛奶當然不會比國外便宜了。」上述知情人士點破了進口奶襲擾國內市場的玄機,是否有必要大量進口飼料,為什麼不充分利用本土資源,當地有什麼飼草就吃什麼。「紐西蘭和以色列就不用進口苜蓿,但是這兩個國家奶業發展得都很好。」

  面臨成本不斷增長,上遊養殖企業很自然地將壓力轉嫁給下遊乳品加工企業。原生態牧業(01431.HK)在2014年半年報中坦承,「公司會通過與客戶磋商,進而調整原料奶價格來消化上漲的飼料成本,並且最終將部分飼料成本轉嫁給下遊客戶」。

  在這種情況下,諸如蒙牛之類的乳企要想控制成本、增加利潤,主要有兩種方式:一、從原料奶成本控制著手,在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資源上下功夫;二、通過終端提價來實現品牌溢價,而從財報中可以看出,是對特侖蘇等明星產品的打造。

  不難發現,對於原料奶這方面,蒙牛和其他乳企在價格拐點前後並沒有踩上點,目前面臨著庫存高企和消化難題。半年報顯示,蒙牛乳業今年上半年存貨為44.6億元,與年初25.8億元相比,增長72.9%。

  儘管存貨還包括乳製品以及其他原輔材料,不過有券商預計,蒙牛在今年下半年將消化持有的大量奶粉庫存,或生產更多復原乳產品。

  也有乳業人士分析,品牌溢價對於任何行業和公司來說都是提升業績的良性途徑,不過這對於奶業來說卻值得商榷。

  張志民對此深有感觸,他向本報記者稱:「在國際上,牛奶主要是中低端消費人群,老百姓都喝得起的產品。目前國內乳品生產成本、加工成本和流通成本高企帶來的高奶價現狀,不利於擴大奶業內需。」

  他也贊同宋崑岡日前在乳製品工業協會年會上的觀點,「我國已經進入高奶價行列,產品生產成本持續走高,受國際市場影響越來越大,高奶價已成為制約中國乳製品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那麼,究竟有無破局之舉呢?一位乳業資深人士介紹稱,中國臺灣地區發展奶業的經驗就值得大陸參考,即大力發展本土巴氏鮮奶,適當進口常溫奶。

  這對目前國內乳製品市場結構而言,將會是顛覆性的改革。長期以來,乳品巨頭企業為了解決北奶南運的難題和搶佔市場份額,大力發展便於保存、突破運輸半徑限制的常溫奶。

  中國奶協乳製品工業委員會副主任顧佳升認為,國內奶牛品種需要進口,受土地限制飼料需要進口,生產設備也需要進口,然後再生產保質期長的常溫奶,和進口牛奶比拼沒有任何優勢。

  「『鮮』字是保護中國民族乳業的最後一道王牌,如果這個都保不住,接下來的產業格局就更稀裡譁啦了。」張志民感慨道,20年前,國內乳業基本是巴氏鮮奶的天下,南京「衛崗」、福建「長富」、天津「海河」、江西「英雄」、西安「銀橋」和太原「古城」等都是響噹噹的品牌,自從蒙牛、伊利等跨區域、全國布局以來,以往的這些巴氏奶品牌均淪為陪襯。

  也有乳業人士建言:「國內也可以大力發展奶山羊產業,一方面,羊奶營養並不比牛奶差,另一方面奶山羊資源和市場不受國際市場影響,可以實現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例如,具備全產業鏈優勢的飛鶴乳業,今年2月通過收購國內羊奶粉龍頭企業關山乳業70%股權,開啟了牛羊並舉的新探索。

相關焦點

  • 2元多的常溫奶不見了 鮮奶收購價今年漲瘋了
    2元多的袋裝常溫奶不見了在杭州市中心的一家綜合性超市裡,常溫奶區域高高壘起來的大多是盒裝高端牛奶。找了很久,終於在貨架最底下找到兩種袋裝的利樂包牛奶,量不多,都是光明的,一種是常溫酸牛奶,243毫升一袋2.1元,一種是「純淨優+」牛奶,也是243毫升裝的,3元一袋。光明最常見的只賣2元多的淡藍包裝的袋裝純牛奶遍尋不見。
  • 多地奶農倒鮮奶現象仍持續 收購價每公斤僅1元
    奶比水賤 收購價每公斤僅1元  陝西省榆林蒙靖牧場養殖戶閆喜利說,乳企在合同到期之後已告知,因原奶過剩不再續約。現在周邊幾家牧場十幾噸的鮮奶只能以每公斤1.6至1.8元的價格賣給「奶販子」,為了讓牧場經營下去,只能殺掉一部分牛。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山東省齊河縣見到奶農牛繼芳時,他正滿面愁容地在電話裡和乳企討價還價。
  • 鮮奶自由來了:蒙牛光明價格戰,1升奶不到6塊錢,比水還便宜
    在物美超市裡,新鮮牧場的價格是7.5元,而原價是19.9元。在貨架上,與新鮮牧場比鄰而居的光明"優倍"也在促銷,從21.1元降到了16.9元。 確實在今年,消費者若想在超市買到最划算的鮮奶,可能還要拿出計算器。在幸福超市鮮奶貨架上,除了新鮮牧場「觸目驚心」的低價,北京三元新推出的一款72℃鮮牛奶的產品,450ml/瓶,10.5元,但促銷期間買一送一。蒙牛的每日鮮語8.9元/瓶,買一送一,相當於8.9元買了500ml。
  • 河北奶農因奶價狂跌每日倒奶 養豬戶買鮮奶餵豬
    記者從該縣畜牧局拿到的材料顯示,從2013年5月乳企鮮奶收購價一直穩定在4.2元/公斤左右,從2013年5月開始,鮮奶價格逐月攀升,到2014年2月份部分地區超過了5元/公斤,同比上漲25%左右。但春節過後,生鮮乳收購價格迅速下跌,乳企由搶奶開始以各種質量問題為理由拒收,「交奶難」再度出現。
  • 蒙牛轉型常溫奶巨頭涉足巴氏奶勝算幾何?
    據悉,普通常溫奶的利潤已經低至近乎「賤賣」,乳企除了扎堆發力高端市場以外,還將目光投向近年增勢喜人的巴氏奶。巴氏奶有望成為中國乳業「新十年」的主戰場。近兩年,蒙牛、伊利進軍巴氏奶的消息不絕於耳,但兩公司每次都予以否認。直到今年初,蒙牛在杭州一口氣推出三個鮮奶子品牌,正式宣布入局,但這一切都進行得十分低調。
  • 奶比水賤 牛奶收購價每公斤僅1元
    奶比水賤 收購價每公斤僅1元 陝西省榆林蒙靖牧場養殖戶閆喜利說,乳企在合同到期之後已告知,因原奶過剩不再續約。現在周邊幾家牧場十幾噸的鮮奶只能以每公斤1.6至1.8元的價格賣給「奶販子」,為了讓牧場經營下去,只能殺掉一部分牛。 山東省齊河縣,奶農牛繼芳滿面愁容地在電話裡和乳企討價還價。
  • 大連袋裝奶漲價後瓶裝奶提價 巴氏鮮奶漲1塊錢
    液態奶市場出現全國性波動,專家分析"奶荒"將持續至2015年    蒙牛百利包純牛奶每袋價格已調整到1.6元,454克三寰巴氏鮮奶售價已達到8.9元。  本地奶漲價、品牌奶漲價、低端奶漲價……從8月以來,一場波及全國的液態奶漲價風潮隨著主流品牌紛紛調價再次掀起巨浪。昨日記者在大連市內超市看到,三寰454克瓶裝巴氏鮮奶零售價達到8.9元,三寰乳業相關負責人表示不排除進一步調價的可能性。相關乳業專家表示,我國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奶荒"。
  • 常溫奶失寵,蒙牛伊利光明血拼鮮奶,一升5塊錢,水比奶都貴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在京東上下單,6瓶到手12瓶,實際支付55.52元,平均每瓶僅4.63元,相當於一升鮮奶約5塊錢。5元錢可以在超市買到兩瓶500毫升裝的純淨水,可謂是水比奶貴。 這是光明「新鮮牧場」在近日促銷時給出的價格,同時出現低價的還有北京三元的72℃鮮牛奶、光明「優倍」、蒙牛每日鮮語以及君樂寶的悅鮮活牛奶。 這些商家和廠家的促銷力度不相上下,買一送一、買一送二、買二送二等等。這樣的價格大戰,與前兩年的咖啡補貼戰,有過之而無不及。
  • 液態奶遭遇天花板,伊利蒙牛增速下滑,乳企發起鮮奶閃電戰
    撰文 / 邵藍潔編輯 / 陳芳消費拐點來臨過去幾十年,中國乳業憑著保質期長的常溫奶,最終讓牛奶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市場也因此誕生出兩大乳業巨頭伊利和蒙牛,營收兩家2018年均在600億元以上,市值均超千億元,股價與最初上市時相比,均翻了無數倍。
  • 奶農倒奶殺牛背後:專家稱乳企不能一味走高價戰略
    不過,近萬公裡之外的中國乳業市場,並沒有因為這個數字而興奮,反而是部分地區奶農「倒奶殺牛」的局面。        繼《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014年9月對山東膠東半島奶農困局率先報導後,深受進口奶粉衝擊的國內奶牛養殖現狀備受業界關注。
  • 濟南奶農生存現狀:鮮奶賤賣不如礦泉水 養殖戶轉行
    濟南奶農生存現狀:鮮奶賤賣不如礦泉水 養殖戶轉行  一公斤牛奶只賣0.75元,比喝礦泉水都便宜,這樣的「奇葩事」現在幾乎天天在濟南各大奶牛養殖場上演。近日,因生奶收購價暴跌,全國各地出現牛奶滯銷、殺牛倒奶現象。記者6日採訪濟南多家奶牛養殖戶了解到,由於市場行情慘澹、奶企限量收購等原因,他們無奈只能賠本賣牛止損,有的養殖戶已轉行。
  • 超市鮮奶一年悄悄「提價」兩次 「變相漲價」還是另有隱情
    比如說,新希望就在不久前推出了1.5L裝的鮮奶,定價20.3元;蒙牛每日鮮語在推出1L裝鮮奶的後,又新推了250ml裝的鮮奶。  價格上漲的同時,消費量不減反增。吳波說,鮮奶的增幅在20%以上,相對來說,酸奶的增幅低點。目前在超市的冷藏牛奶銷售中,鮮奶和酸奶的佔比為3∶7左右。
  • 超市鮮奶一年內悄悄「提價」兩次 玩「變相漲價」還是另有隱情?
    比如說,新希望就在不久前推出了1.5L裝的鮮奶,定價20.3元;蒙牛每日鮮語在推出1L裝鮮奶的後,又新推了250ml裝的鮮奶。  價格上漲的同時,消費量不減反增。吳波說,鮮奶的增幅在20%以上,相對來說,酸奶的增幅低點。目前在超市的冷藏牛奶銷售中,鮮奶和酸奶的佔比為3∶7左右。
  • 南昌:訂了幾個月「蒙牛」鮮奶,卻只送了三天,送奶員:我們也被騙了!
    前段時間,她們通過訂奶員訂購了蒙牛牛奶,可分明是定了幾個月的奶,送了幾天後竟然就沒人送了。 蔡女士說,今年6月份,她通過訂奶員訂購了「蒙牛」旗下友芝友品牌的一款190ML的「金爵富鐵牛奶」。按照活動價,訂三個月送一個月,只在工作日配送的90瓶奶價格是360元。
  • 鮮奶價格比包裝水還便宜,伊利蒙牛都不想賺錢了嗎?!
    這種由鮮奶噴粉製成的工業奶粉,保質期更長、也便於運輸,但缺點也很明顯,大包粉營養價值變低,價格也隨之下降。在加工過程中,這種大包粉可以按照重量1:8.5還原成液態奶。海外進口的大包粉憑藉著性價比高的優勢衝擊著中國本土的鮮奶市場,也將影響著牧場公司的收入。
  • 奶農狂倒奶 超市鮮奶價格不降反升
    奶農狂倒奶 超市鮮奶價格不降反升  解說從2015年1月以來,中國多地奶製品企業停止向個體奶農收購牛奶,牛奶滯銷導致一些奶農不得不將新鮮牛奶倒掉。據了解,中國的鮮奶收購價格從2013年的6元/公斤「跳水」到現在的3.9元/公斤,但是處於牛奶產業下遊的零售環節,卻並未見到降價。記者1月14日從南京某大型連鎖超市了解到,目前零售鮮奶價格不降反升,但銷量卻大幅萎縮。  奶農狂倒奶 超市鮮奶價格不降反升  解說從2015年1月以來,中國多地奶製品企業停止向個體奶農收購牛奶,牛奶滯銷導致一些奶農不得不將新鮮牛奶倒掉。
  • 三元袋裝鮮奶和入戶奶下月分別漲0.2元、0.5元
    原標題:三元袋裝鮮奶和入戶奶下月分別漲0.2元、0.5元在超市渠道,243毫升的袋裝鮮牛奶由原來1.8元漲到2元;入戶牛奶每個單品提價0.5元。  今年2月1日起,三元入戶牛奶已全面提價一次,當時最高提價幅度達到17%。
  • 蒙牛死磕巴氏奶受挫:核心商標被駁回
    原標題:蒙牛死磕巴氏奶受挫:核心商標被駁回從 2017年5月成立巴氏奶事業部至今,蒙牛在低溫巴氏奶的布局已經超過兩年。蒙牛總裁盧敏放曾公開表示,鮮奶項目是蒙牛的戰略考量,未來低溫巴氏奶將成為蒙牛發力的方向之一。
  • 可口可樂搭上蒙牛 來杯可樂味鮮奶嗎
    低溫鮮奶一般採用巴氏消毒法(在 72~90℃的條件下加熱10~15s)進行滅菌處理,也因此被稱作「巴氏奶」。不過目前低溫奶領域也慢慢引入了超瞬時殺菌工藝與高壓殺菌工藝,未來將不完全依賴於巴氏消毒法。相比常溫奶採用的超高溫滅菌法,巴氏奶能夠更好地保留牛奶的營養成分與活性物質,也因此保質期很短。
  • 蒙牛乳業:業績二季度始加速復甦,低溫奶支持未來增長
    公司 2020 上半年營收同比微降5.8%至 375.3 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降 41.7%至 12.1 億元,剔除 2019 年處置君樂寶和收購貝拉米並表影響,公司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 9.4%。二季度始疫情逐步受控,公司 2Q20 可比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19.2%/+86.2%,顯示良好的復甦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