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著低價奶源喝不上便宜奶(記者郭堯 攝)
濟南一奶牛養殖大棚裡只有一頭奶牛,大片空地閒置。
濟南奶農生存現狀:鮮奶賤賣不如礦泉水 養殖戶轉行
一公斤牛奶只賣0.75元,比喝礦泉水都便宜,這樣的「奇葩事」現在幾乎天天在濟南各大奶牛養殖場上演。近日,因生奶收購價暴跌,全國各地出現牛奶滯銷、殺牛倒奶現象。記者6日採訪濟南多家奶牛養殖戶了解到,由於市場行情慘澹、奶企限量收購等原因,他們無奈只能賠本賣牛止損,有的養殖戶已轉行。
養殖戶的「滅頂之災」
本地奶價暴跌半年多有養殖戶月賠10萬元
沿著王舍人鎮政府一路向北約3公裡,在一處名為冷水溝的養牛小區,記者看到了大大小小十多個奶牛養殖大棚。其中位於最南邊的大棚中只有十幾頭牛在悠閒地食用飼料,周圍有一大片空地閒置不用。「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已經賣了20多頭牛,現在牛奶收購價太低,實在養不起啊。」
該大棚奶牛養殖戶陳女士告訴記者,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維維奶業和蒙牛等企業已經不再收購牛奶,只有佳寶每天限量收購100斤奶,而現有奶牛每天產奶總量在120斤左右,多餘的牛奶若無法賠本處理,只能倒掉。如果行情持續低迷,她考慮繼續賣牛止損。
「從業15年從未遇到過這種情況,對於養殖戶來說簡直是遭受了滅頂之災。」山東愛霞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郝愛霞告訴記者。由於設施完善,產奶質量穩定,她的企業在2013年被認定為濟南市首批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
然而,面對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本地奶價暴跌行情,作為政府扶持的一線養牛企業仍然深感無力,在作出一年內本土養牛戶無法翻身的市場判斷後,她於去年11月果斷出手,一口氣賣掉了200多頭奶牛,每頭售價1.3萬元左右,算是不賠不賺。而目前,奶牛每頭行情價只有五六千元,她對當初的選擇感到十分慶幸。
濟陽縣仁風鎮藍天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的侯永堂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的養殖場成立於2011年,建廠時得到國家扶持資金400萬左右,自己貸款投入400多萬,奶牛最多時有400多頭。但是從去年7月份開始,鮮奶銷量直線下降,每天都有不少剩奶倒掉,直到去年12月底,感覺實在抗不下去的他一口氣賣掉30多頭牛,但都屬於「割肉」,用他的話說是飲鴆止渴。「現在每月基本上賠近十萬元。」
一本咋算都虧的帳
賣奶每公斤虧一塊多 賣牛一頭虧6000元
牛奶收購價天天跌,牛飼料和人工等成本卻居高不下。侯永堂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個300頭奶牛的養殖場,每年僅收秸稈一項就得花費100多萬元,加上購買顆粒飼料等,沒有200萬元別想讓奶牛吃飽。另外,員工工資年年漲,四五年前招一個擠奶工每月也就五六百元,現在一個擠奶工至少要2200元,要不沒人願意幹。
此外,配種也是一筆不菲的費用。配一顆精子80元,這屬於自然育種,生公生母不確定,如果想保證產出小母牛,性別配種一次至少280元,一般奶牛場承受不起。另外,還要請專業防疫人員,加上水電費和員工吃飯住宿等,都需要花大量費用。
如此算下來,一公斤鮮奶的成本在2.8元左右。當下,乳企合同收購價在3.5元左右,但收購量卡得很嚴,平均每個養殖戶只能賣出產奶量的一半,剩餘的牛奶或以0.75元/公斤的價格處理給私人——這個價格還買不了一瓶礦泉水——最不走運的也只能白白倒掉。平均算下來,一公斤牛奶要虧1.35元。
賣牛也不是一個止損的好辦法。一頭飼養兩年的成年奶牛成本價至少1.2萬元,但如今的市場行情價只有五六千元,可以說已經跌到歷史最低,賣一頭就要賠6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