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天,《中國有嘻哈》成為爆款綜藝,把嘻哈這種音樂形式從地下帶到臺前。一時間,嘻哈歌手們的髒辮、肥褲、墨鏡、手勢都成為潮流寵兒,「freestyle」也成為年度熱詞,嘻哈音樂也搶盡了民謠的風頭。
僅僅半年之後,2018年才過了一個星期,《中國有嘻哈》某冠軍選手就深陷輿論漩渦,更是被多家媒體diss到不能還嘴只能道歉。而嘻哈音樂中所充斥的「毒品」、「性」、「侮辱女性」的字眼也被集體批評。
嘻哈音樂裡只有這些嗎?
嘻哈也叫「hip-hop」,發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黑人社區。既然是來源於美國,那我們先看看美國嘻哈熱詞榜。
美國科學家選取了公告牌TOP500說唱歌手的50000首歌中的2600萬詞彙,對比了各種其他曲風的275905首歌中的4700萬詞彙,總結出了「最嘻哈」的十個單詞。
Chopper在嘻哈裡代表一種風格,語速快押韻多;stunt是絕技,也有噱頭的意思;flex是彎曲收縮;mane是鬃毛;trill是顫音。也許在嘻哈音樂中,這些詞有其他代表意義,但至少不像外行理解中的,嘻哈音樂充斥著毒品、性和暴力。怎麼傳到中國就變味了?
在美國,嘻哈是黑人的生活方式,融入在街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國,嘻哈只是一個「潮流」,一個需要不斷有人有事助推的潮流。因為中國沒有街頭,街頭都是商場。
而更加嚴重的是,該歌手在致歉中稱,「早期接觸嘻哈文化受黑人音樂影響深厚」,一句話又踩了雷,被英國媒體點名批評:「中國涉嫌性別歧視的說唱歌手歸責黑人音樂」,落得兩邊不討好的下場。
沒有土壤,終究曇花一現
早在2001年,嘻哈就被臺灣歌手帶入中國,當時「全民嘻哈」的盛況是不亞於2017年的,街頭巷尾都在傳唱《雙節棍》和《壁虎漫步》,光碟磁帶賣到脫銷。
嘻哈音樂在中國,就像是一株移植的植物,在水土不服中艱難生長。比如,沒有人質疑周杰倫、王力宏們的嘻哈能力,但也沒有人會把他們簡單定義為嘻哈歌手。他們需要唱其他風格的歌來站穩腳跟,因為中國的粉絲們音樂品味時常變化。
而專注於嘻哈音樂的歌手們,則轉戰地下,以小廠牌的形式存在,公司化運營,且不具備唱片製作及發行業務。根據小鹿角智庫的不完全統計,從2003年到2017年,國內出現過的嘻哈廠牌共計78個。除四川、北京、廣東等地,大多數廠牌相對孤立,難以形成規模。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有嘻哈》在籌備初期,一直不被看好,還經歷了廣告商撤資事件,第一期播出時還沒有冠名商。當時幾乎沒人能預料到這檔綜藝節目會大火,就是基於當時嘻哈音樂在中國的處境。而這檔綜藝爆火的背後,自帶流量的明星和傳播迅速的話題起了更大的推動作用,其本身作為一檔音樂類節目,並沒有太多歌曲得以傳唱。
嘻哈如果真能雄起,是多大的產業規模?
不忿就diss,不服就battle,武器就是freestyle。嘻哈歌手都是唯我獨尊的架勢,他們最需要的就是舞臺。Rapper們的穿衣打扮、言談舉止,在自己眼裡是個性,在粉絲眼裡是潮流,而在商人們眼裡,就是商機。
仍以《中國有嘻哈》為例,作為愛奇藝今年唯一一檔S+級綜藝,投資金額從最初的立項的幾千萬到如今已超過2.5億,是目前純網絡綜藝平均成本的4-5倍。而參加該節目的選手的出場費,也從之前的幾千至上萬漲至數萬,從不掩飾自己「只認錢」的GAI出場費已高達60萬。
《中國有嘻哈》還只是從嘻哈文化中切割出了一個文化圈層。而嘻哈文化中的嘻哈音樂只是在這個圈層中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其中還包括DJ、籃球、潮牌、B-BOX等。
《中國有嘻哈》之前,嘻哈產業的主要變現路徑主要有:音樂版權、廣告代言及推廣活動、線下巡演、嘻哈賽事等。對於多數嘻哈音樂人來說,由於嘻哈小眾且未引起主流市場及媒體過多注意等因素,一直處於商業變現路徑的下遊端。
當時,大多數地下rapper只能拿著幾千塊的薪水在夜店駐場,或者通過巡演、livehouse及音樂節等產業鏈下遊端來完成商業變現。而隨著《中國有嘻哈》的節目推出,參與節目的嘻哈選手們幾乎是瞬間漂升至商業變現的產業鏈上遊端。
廣告代言、參加綜藝、演唱影視主題曲,這些是rapper們參加這檔節目之前無法企及的夢想,如今都向嘻哈界拋出了橄欖枝。
拋開音樂本身,單說歌手們在穿著方面引領粉絲行為的能力,很難有其他音樂形式能跟嘻哈相媲美。嘻哈背後所帶動的潮牌市場,已在全球佔據了5000億的市場規模。Rapper們所鍾愛既有的Supreme、BAPE、Stussy等外國品牌,也有Madness、Clot等本土明顯創辦的品牌,還有耐克、阿迪達斯等體育品牌的年輕化服飾。
鍾愛大logo
從嘻哈音樂突然火爆之後的半年來看,嘻哈背後所帶動的市場極為龐大,既有流量變現的多重途徑,也有傳統相關產業的強勢助力。嘻哈不僅僅是一種「洗腦」能力較強的音樂形式,也是一種外來文化,其生命力和影響力代表著源源不斷的商機。
一夜爆火,半年涼涼
這場嘻哈風,來得快去得也快。半年前,人們打招呼還在以「你有freestyle嗎」開頭,急於在對方的尷尬中自豪地解釋什麼是freestyle,順便免費幫嘻哈做科普。短短的幾個月之後,他們想到自己拿freestyle開過的玩笑都難以抑制自己的尷尬。
總體來看,2017年雖然被稱作嘻哈元年,但更像是一種揠苗助長似的拔高,沒有足夠的積澱就想一飛沖天。歌手們在經歷了粉絲從幾萬到幾百萬的增長之後,沒能抵制住真金白銀的誘惑,在廣告代言、參加節目等方面躋身主流,卻沒有繼續帶來影響力與其名氣相當的作品。
在知名度增加之後,rapper像是預見了過氣的未來,瘋狂收割戰果,而很少有人再像當初參賽時那樣認真打磨作品,難免陷入惡性循環。
總之,流量變現無可厚非,該賺的錢也沒必要少拿,但是沒有優秀的作品,嘻哈這種本就小眾的音樂形式就更難普及,最後難免落得「我知道這個人,但他是幹啥的」的結果,一點也不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