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網
原標題:「潮牌鼻祖」將私有化退市?潮牌正在興起,I.T怎麼賣不動了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澤炎
在這個轟轟烈烈的潮牌時代,剛剛度過而立之年的香港「潮牌鼻祖」I.T集團卻宣布將私有化退市。
近日,I.T發布公告稱,同意通過一筆約13億港元的現金交易私有化退市,其業務因疫情暴發和零售行業轉向線上而大幅縮水。
據香港交易所公告,這筆交易由私募基金 CVC Capital Partners(簡稱 CVC)支持,將以每股3港元的價格以現金支付形式購入其他股東(創始人兼大股東沈嘉偉以外)持有的非創辦人股份。
備案文件稱,這比該股在最後交易日的收盤價每股1.940港元溢價約55%。實施該方案總計需要現金總額約13億港元。作為協議的一部分,創始人沈嘉偉將保留約51%的所有權,CVC 擁有剩餘的所有權。
早在2002年,I.T就進入中國內地市場,被視為內地潮流的啟蒙者。不少趕潮流的年輕人都曾經買過或者逛過I.T店。2005年在港交所上市,I.T集團在資本公開市場已經活躍了15年。但是,當現在潮牌時代大行其道之際,I.T卻落寞了。2016年初開始,I.T集團股價不斷攀升,但是在2018年6月達到峰值後便不斷回落。今年上半年,I.T集團淨虧損超過3億港元。
而立之年的I.T集團起家於200平方米的店鋪
公開資料顯示,I.T集團是由沈嘉偉於1988年在香港成立的公司。集團主要從事時裝和配飾銷售,涵蓋女裝、男裝、鞋履、配飾和生活方式,目前在全球擁有800家門店,其中有超過700家分布在中國香港和內地。I.T集團通過旗下的 I.T概念店,北京 Dover Street Market 和北京老佛爺百貨(合資公司)等多種渠道運營銷售其代理的時尚品牌的商品。
已經32歲的I.T集團起家於香港銅鑼灣一家200平方米的小店。
1988年,I.T集團執行長沈嘉偉及其姐沈秀慧在香港銅鑼灣伊莉莎白大廈開設了一家僅200平方米的店鋪,名叫GREEN PEACE。GREEN PEACE在當時引入了一些尚未進駐香港的服裝品牌,如 Dr Martens以及Levi『s,賺到了第一桶金。
1997年,Green Peace改名為I.T,全名為Income Team,含義簡單明了。
沈嘉偉還有一個令人矚目的身份,就是香港女星邱淑貞的丈夫。1999年,沈嘉偉與邱淑貞在日本舉行婚禮,彼時的I.T集團也「順風順水」。其後,沈嘉偉邀請張曼玉擔任I.T的品牌設計師,I.T品牌人氣大漲。
2002年,I.T集團來到內地試水,在上海新天地開設了當時除香港外的首家旗艦店,被視為內地消費者潮流意識的啟蒙者之一。2005年,I.T集團登陸香港交易所,沈嘉偉身價大漲。
在上市之後,I.T開啟了收購之路,日本潮牌ABathingApe母公司Nowhere 90.27%的股權、AcneStudios10%的股權等,都成為其囊中之物。
I.T集團旗下業務主要分為「大I.T」和「小i.t」。大I.T主要發售Alexander Wang、Balenciaga等定位高端的奢侈品牌和設計師品牌,小i.t則主打STYLENANDA、IZZUE等較為年輕的日韓潮牌。
彼時的I.T集團也在業績的高峰期。2017年2月底,I.T集團營業額突破80億港元,同比增長6.1%,毛利率達61.6%,該態勢持續到2019年2月,當期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4%至88.32億港元。資料顯示,巔峰時期,I.T集團旗下擁有超過300個代理品牌和超過10個自創品牌。
半年虧損超3億港元 I.T集團的艱難處境
2019財年中報,I.T集團交出了一份虧損的成績單後,業績一直不振。
I.T集團2020年半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8月31日,其總營業額下降31.9%至27.35億港元,毛利下滑40.2%至14.93億港元,而淨虧損則從去年同期的7100萬港元擴大到3.37億港元,虧損增長373.61%。
對於嚴重下滑的業績,I.T集團表示,因為今年新冠疫情的衝擊,使得消費需求不斷下降,銷售額下跌,而艱難的經營環境中維持穩定的運營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I.T集團發布的私有化公告中表示,新冠疫情對公司在多個地區的業務表現造成嚴重影響。入境旅客是本公司業務的主要動力之一,而有關數字在多個經營市場均銳減。特別是香港入境旅客在2020年急挫,第三季度的入境旅客人次較一年前同期劇減99.7%,跌至極低水平。2020年第三季度末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與2019年同期相比,年初至今收縮了7.2%。
實際上,I.T集團的業績早就遭到衝擊。受到此前香港街頭暴亂事件的影響,2019年下半年以來,香港零售行業數據持續出現雙位數跌幅。
據I.T集團截至2020年2月29日的年度業績顯示,中國香港及澳門市場佔集團總營業額33.9%,營業額同比減少23.5%至26.202億港元,經營虧損為6.717億港元。同時,中國內地市場佔集團總營業額48.6%,營業額同比減少9.0%至37.514億港元,零售總收入減少9.4%至37.001億港元;經營虧損為2.364億港元。
潮牌鼻祖為何落寞?遲鈍的數位化轉型
也許可以說,現在正是潮牌的上升時代,但潮牌鼻祖I.T卻為何落寞了?
或許,這也反映出一批曾經的服裝大牌企業共同的困境,遭到線上的嚴重衝擊,想轉型又不力。
I.T集團在公告中表示,公司以至整個時裝零售業界於過去數年經歷前所未見的挑戰。電子商貿平臺掀起的數位化變革、線下到在線銷售渠道的採用以及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全新線上品牌,導致客戶喜好和購物行為出現結構變化。這些發展影響到公司的競爭地位。雖然公司已採取多項在線策略,但仍未能充分實行業務運作轉型以全面把握網上增長及推行相關的成本節約措施,以抵銷零售店銷售額的下降。
線下牽扯了I.T集團的精力。2018年,I.T集團營收90億港元,但淨利僅4億港元,集團毛利率和坪效下降,原因系租金等實體門店成本攀升,消費者線上消費分流了實體店銷售。
I.T集團在數位化轉型方面的遲鈍一直被業內詬病。早在2011年,I.T集團開始推出電商業務,但後續的經營重心轉移至線下門店,一直到2017年,才推出官方電商平臺ITeSHOP,並於2018年推出電商小程序。
意識到問題的I.T集團開始在數位化方面加大投入。去年8月7日,I.T集團的「大I.T」正式入駐天貓開設I.T服飾旗艦店,除此之外集團還開設了i.t官方旗艦店。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I.T集團將私有化退市,但並不代表集團已經放棄。
2017年8月,I.T集團官宣第一位代言人是吳亦凡。隨後,旗下女裝品牌b+ab品牌由林允代言,2018年10月推出新的女裝品牌greenishpink,梁緣、孟子義先後擔任代言人。2020年8月,I.T集團宣布了新的代言人王俊凱。
I.T集團也在探索新的機會。近日,I.T集團旗下i.t在內地門店引入韓國美妝品牌3CE,這也是I.T集團在香港以外地區營運非鞋、服領域品牌的一次重要「試水」。
集團在公告中表示,私有化方案實施後,要約人集團擬進行重組,讓聯席要約人集中資源發展品牌經營業務,同時為創辦人控股公司提供空間,以振興其他經營業務。聯席要約人認為,離開公開股本市場可更有效地推行重組、公司現時經營業務的選擇性擴張及轉型。聯席要約人計劃向公司提供財務及營運資源,通過網上擴張,在一段長時間內恢復盈利能力,並透過選擇性品牌發展以及實施地區策略及新商機,以重拾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