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I.T目前在全球擁有的800家門店,其中有超過700家分布在中國香港和內地。據I.T集團截至2020年2月29日的年度業績顯示,中國香港及澳門市場佔集團總營業額33.9%,香港市場的業績所佔比例並不小。
然而近兩年受到香港大環境的影響,該地區服裝行業舉步維艱。截至2020年2月29日I.T香港地區的年度營業額同比減少23.5%至26.202億港元,經營虧損為6.717億港元。
另一方面,入境旅客是I.T業務的主要動力之一,隨著年初疫情導致全球旅遊業陷入停滯,香港入境旅客在2020年急挫,第三季度的入境旅客人次較一年前同期劇減99.7%,跌至極低水平。2020年第三季度末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與2019年同期相比,年初至今收縮了7.2%。
上述外界原因之外,事實上,導致I.T退市的根本原因,或許是其遲鈍的數位化轉型。雖然2011年I.T集團開始推出電商業務,但一直到2017年,才推出官方電商平臺,2018年才推出電商小程序。轉身時間太晚,導致其錯過了電商紅利期。
並且I.T主要採用買手制,在價格方面沒有過多的協商空間,但隨著電商崛起,網際網路彌合了信息差鴻溝,使得依靠信息差紅利建立生意的"中介"的商業模式開始失效。包袱沉重的I.T集團逐漸被高昂的租金和代理費拖垮,逐步逼近了零售天花板。
可以看出,I.T選擇退市或許更多的是想要重新整合自己的實力,集中資源發展品牌經營業務,重振旗鼓。但未來I.T能否重新崛起暫且不說,它如今的私有化退市會給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I.T私有化退市,
給行業敲響了怎樣的"警鐘"?
其實I.T私有化退市並不是首例,香港買手店鼻祖Joyce Boutique載思集團扛不住連續四年虧損,於去年底獲大股東溢價約91.78%提出私有化,以約1.23億港元的超低價退市。
曾被視為I.T集團最大競爭對手的YOHO!的聲勢在今年也有所減弱。據時尚商業快訊援引消息人士早前透露,YOHO!今年已進行了多次裁員,不斷收緊預算。HYPEBEAST上半財年收入也同比大跌28.9%至2.85億元,淨利潤大跌24.1%至2089萬元。
其中有些品牌並不像I.T一樣受到香港市場的桎梏和數位化轉型太慢的影響,而他們日漸式微的原因更多的來自於日益複雜的競爭環境。
其一,則是像Hypebeast、YOHO!等原本深耕這一領域的老牌玩家,以及藉助天貓以及Net-a-Porter、Farfetch等國際電商平臺崛起的新興潮牌。由於產品定位相似,I.T與於這些品牌的競爭無疑是一場持久消耗的攻堅戰。
其二,隨著國產商品質量不斷提升,原創、獨創能力不斷體現,國人對國貨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國潮"開始大行其道。李寧、匹克之後,運動品牌安踏、361度、特步,甚至男裝品牌太平鳥、森馬、波司登等一系列服裝品牌相繼登陸世界各地的知名時裝周,推出自己的國潮系列,直接衝擊了原本的潮牌市場。
其三,Zara、H&M和優衣庫等國際快時尚品牌在中國的迅猛發展對潮牌甚至是國內整個服裝市場都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快時尚平價、時髦且較快的更新速度吸引力更多的消費者,而I.T品牌千元的較高客單價和較低的辨識度,在對比中並不佔優勢。
消費者對於服飾的喜好的快速迭代市場有目共睹,因此不僅是I.T,擴大到整個潮牌市場甚至是服裝行業,如果不能迎合時代的趨勢,勢必會被後來者所取代。
總而言之,服裝特別是潮牌更新換代的速度市場有目共睹,以I.T為首的中國第一代潮流帝國衰落的縮影,其實也為行業內的企業敲響了警鐘,想要不被吞噬就只能緊跟潮流。至於I.T在退市之後能否透過選擇性品牌發展以及實施地區策略及新商機重拾增長,港股研究社也將持續關注。
來源:港股研究社
共2頁 上一頁 [1] [2]
搜索更多: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