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7月,劉少奇在延安馬列學院的重要講演《論共產黨員的修養》
抗戰時期,我黨於1938年創辦的延安馬列學院(1943年併入中央黨校),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所攻讀馬列主義理論比較正規的學校」。馬列學院學員特別珍惜戰時環境中彌足珍貴的學習機會,通過學習,他們除了掌握系統的馬列主義理論知識,了解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外,都比較一致地認為:此時期受到的黨性教育對自己一生影響深刻,養成的堅強黨性是自己一生度過曲折、戰勝困難的重要精神利器。
陳雲、劉少奇、李富春、張聞天等人所做的專題報告最受歡迎
延安馬列學院沒有專門設置黨性教育的科目,但這並不代表學院不重視黨性教育。當時學院共開設六門課程:政治經濟學、哲學、馬列主義基本問題、黨的建設、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西洋革命史,其中黨的建設最受歡迎。陳雲、劉少奇、李富春、張聞天等人都做過黨性教育方面的專題報告。黨的建設最受歡迎也是因為其中關於黨性修養的專題報告非常精彩。
當時陳雲是中組部部長,他在馬列學院做的專題報告是《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這堂課在延安聲譽很高,有口皆碑,中央黨校、女大、陝公等學校的學員及中央各部領導機關的幹部,凡能脫開工作的都爭先恐後地來聽這門課。馬列學院的學員特別推崇這門課。陳雲講課,不拘泥於教材和理論,沒有枯燥的說教,他用大量的典型事例和生動活潑的語言,指明了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即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紮實的馬列主義知識,嚴守黨的紀律和機密,經常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保持言行一致和高尚氣節,發揮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的優良作風。很多學員在幾十年後回憶時,都提到陳雲的這堂黨課,對陳雲講共產黨員奮鬥到底印象尤其深刻。陳雲課上說,每個黨員入黨宣誓時都表示自願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到底,「到底」究竟是什麼意思?用上海人的話說,就是「翹辮子」。舉例來說,顧順章、張國燾就是沒有到底。監獄叛變、戰場逃跑、受金錢美女的利誘等,只想到個人的得失進退,就不能到底。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這一闡述黨性理論的經典篇章就是在馬列學院演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劉少奇講了共產黨人為什麼需要進行黨性修養,怎樣進行黨性修養,怎樣和各種錯誤的思想意識作鬥爭等。課後,學員開始用報告講的內容對照自己進行檢查,糾正偏差。原中國大百科全書副總編劉雪葦回憶說,聽劉少奇講修養,最深、最刺痛他的一點,是糾正了他「絕對主義」的毛病,他還為此在小組討論時做過心情激動的檢查。
作為馬列學院負責人的張聞天也做過黨性修養的報告,但並非學院固定課程,所以不是每期學員都有幸聆聽過。聽過這堂課的人,都記憶深刻。張聞天報告的題目是「論待人接物問題」,講的不是一般的人情交往,而是講一個共產黨員如何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從團結最廣大人民群眾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個大局出發,處理人和人的關係,以及這一過程中應該具備的修養。張聞天尤其強調,修養不是細枝末節的小事,不是唯唯諾諾謹小慎微,而是每個黨員從黨性高度上提高自己為人的素質。
除了黨的建設關涉黨性修養外,其他課程和報告也或多或少有利於增強學員的黨性修養,尤其是曾經出生入死戰鬥在前線的同志做的關於黨史的報告,其實就是黨性的現場教學課。王首道講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共在白色恐怖中堅持鬥爭的情況,陳正人介紹了井岡山鬥爭與中央蘇區的創建,張鼎丞做了閩西蘇區創建過程的報告,徐海東講了鄂豫皖蘇區的創建和變遷,陳鬱講了廣州起義的經驗和教訓,張浩介紹了如何進行監獄鬥爭……有了這一思想上的洗禮,學員們再回顧自己血雨腥風、篳路藍縷的歷史,就更堅定了奮鬥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