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熱帶病和寄生蟲病診療聯盟」成立,首家聯合門診「國家熱帶病研究中心-瑞金醫院熱帶病與寄生蟲病聯合門診」揭牌 易蓉 攝
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今天,上海有了熱帶病和寄生蟲病診療聯盟和聯合門診。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內外交流日益頻繁,熱帶病輸入、傳播、復現和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風險日益加大,特別是食源性熱帶病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已逐漸凸顯。為創新醫防融合新機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和國家熱帶病研究中心共同成立「熱帶病和寄生蟲病診療聯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附屬仁濟醫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附屬新華醫院、附屬兒童醫學中心、第一人民醫院松江南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等7家交大醫學院附屬醫院成為「熱帶病和寄生蟲病診療聯盟」首批成員。聯盟的首家聯合門診「國家熱帶病研究中心-瑞金醫院熱帶病與寄生蟲病聯合門診」也在成立大會上揭牌。
上海曾經是血吸蟲病、瘧疾、絲蟲病等熱帶病嚴重流行地區,新中國成立後,經過長期努力,先後消滅了血吸蟲病、絲蟲病、瘧疾等熱帶病的危害,熱帶病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就。但目前,全球熱帶病仍在149個國家流行,約12億人口受到熱帶病的威脅,相關疾病防治仍不容忽視。
據悉,世界衛生組織將於6月17日發布新一輪(2020-2030年)的控制與消除被忽略熱帶病的路線圖,希望各成員國在抗擊新冠疫情的基礎上,加強衛生體系建設,提升全球各區域的熱帶病防控能力,切實降低20多種重點防控的被忽略熱帶病的疾病負擔。響應世界衛生組織的部署,聯盟將通過創新醫防協作新機制,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臨床機構共享醫療資源、共同開設聯合門診,並以病人為中心增加新的輸入性熱帶病檢測與治療項目等,探索新形勢下醫防協作新模式。
聯盟還將以熱帶病和寄生蟲病的科學研究、臨床診療、人才培養等為主要內容,積極發揮高水平研究機構和高質量臨床機構之間的聚合聯動效應,聯合開展熱帶病與寄生蟲病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研究,著力提升公共衛生服務和應急儲備能力,推動我國熱帶病與寄生蟲病醫防隊伍和資源有效融合,使聯盟成為服務上海、輻射長三角、兼顧全國的熱帶病及寄生蟲病診療和研究中心,實現熱帶病與寄生蟲病公共衛生服務多維網絡化和綜合信息化,為降低熱帶病和寄生蟲病對民眾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在影響提供技術保障和醫療服務。
2019年6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和國家熱帶病研究中心成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國家熱帶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學院。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是我國寄生蟲病為主的熱帶病防治與研究中心。在過去的70年中,該所為我國消除絲蟲病、瘧疾和血吸蟲病等重大寄生蟲病的危害發揮了引領與技術支撐作用,在新技術推廣應用、新藥發明、新診斷與檢測試劑研發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在我國乃至全球熱帶病與寄生蟲病防治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於2015年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熱帶病合作中心」,2017年經國家批准加掛「國家熱帶病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在感染性疾病和血吸蟲病防治等方面也取得了累累碩果。早在1956年,醫學院就成立了血吸蟲病研究等專題小組。歷任上海第二醫學院基礎醫學部副主任、寄生蟲學教研室主任的潘孺蓀教授,在上世紀30年代就用乙腸鏡檢發現血吸蟲病具有特殊價值的典型「黃點」(當時國外文獻只有「紅點」報導),進而證實血吸蟲病患者的腸型典型病變為紅色、黃色和白色小結,它的消失和重現可作為病復發的特徵。江紹基院士長期從事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及消化系疾病的研究,提出並證實血吸蟲病侏儒症經治療可生長發育,率先在乙結腸鏡下觀察血吸蟲病的結腸病理變化,主編了中國最早的血吸蟲病專著《血吸蟲與血吸蟲病》。包括潘孺蓀、江紹基、蕭樹東、黃銘新、張振華等一批老專家在血防工作都作出了傑出貢獻。1985年,潘孺蓀教授榮獲上海市消滅血吸蟲病紀念章,同年,江紹基院士為上海消滅血吸蟲記大功一次。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