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的方法,聖賢早有立論。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王陽明說:知行合一。
合起來看,是三個詞:學習、實踐、思考。在一個領域,成為專家的路徑,三步走:深入的系統的學習;真正在該領域實踐;對實踐進行思考總結,從形而下到形而上。
學習,不是非得破萬卷書,精讀幾本好書,可能就夠了;實踐,不是非得工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做的時候多琢磨,結合思考總結,不限具體的時長;思考總結,不是說要做學究寫論文,多和領域內的高手交流,效果也會不錯,把自己的思考寫一寫,養成總結的習慣,反饋到後續的實踐中。
第3步中,從形而下到形而上,不止自己會做,還要總結出方法論,推廣並教會別人。我讀到這個觀點時,一個疑惑自然湧上來:什麼是「形而上」?
「形而上」最少有3種意思1、《易傳.繫辭》裡有一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有形的、具象的、經驗性的東西,是器,是形而下;無形的、抽象的、本質的東西,是道,是形而上。這麼看起來,形而上並不是貶義的東西。為什麼,我記得中學的政治課,好像都在批判形上學。
2、繼續想,形上學的哲學思想,不可能來源於《易傳.繫辭》,它肯定來源於西方哲學,這應該只是個翻譯問題。繼續追尋,形上學的本源是亞里斯多德的學說,英文是metaphysics。physics是物理學,meta是超越、基礎,所以形上學的本義是「超級物理學」,超出物理學範疇的,思考世界本質的哲學思想。「形上學」這個名字,是明治時期日本人翻譯的;晚清的嚴復,給出的翻譯是「玄學」。後來,日本的翻譯詞彙傳入中國,大家逐漸接受。
3、形上學,最初是研究超自然的東西,什麼意識啊、存在啊、本質啊,但隨著實證哲學的發展,被西方哲學家(黑格爾、恩格斯)引申為,一種孤立靜止片面的思考方式,與辯證法對立。中學政治課上,批判的是這個概念。
形而上,可以理解為抽象方法論《易傳.繫辭》中說的形而上,和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不是一個意思;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和「孤立靜止片面」的思維方式,也不是一個意思。
我覺得,「形而上者謂之道」,可以理解為抽象方法論。思考總結提高的過程,是從自己形而下的實踐、經驗,抽象出形而上的方法論,從而可以推廣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