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街(施埔路)特色街區月底開街——這是9日記者隨市領導督導檢查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工作獲悉的。學生街(施埔路)特色街區在整治提升中,採用「微更新」手法,結合「十位一體」工作,免除大拆大建帶來的文脈斷層,分類施策,切實提升街區品質和區域景觀,並提前謀劃招商,引入新優業態,讓整治提升後的街區既有老味道,又有新形象,在給人帶來滿滿「回憶殺」的同時,又煥發時尚活力,予人耳目一新之感。
9日在採訪中記者看到,學生街原來的危房、違章建築以及與街區景觀不協調的建築已拆除;原本雜亂無章的廣告招牌已清理整治完畢;原本縱橫交錯、破舊的杆線及箱櫃已得到拆除、規整。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在街區整治提升中,對街區內的老舊小區進行了改造,進行房前屋後基礎設施及景觀整治提升,目前施埔路已全面完成,支巷完成近八成。同時,整治提升中還對街區內不協調的建築立面進行景觀精準整治,現已完成60處,其餘的10處進入掃尾階段。
城區環境整治不僅涉及城市形象,還事關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此次在學生街(施埔路)特色街區整治提升中,街區市政配套設施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在整治提升中,著力打通一街八巷9處節點,並疏通了斷頭街巷,街區老舊街巷得到了整治提升。街區還新增了不少小公園。9日,記者在學生街南入口處看到,原先這裡近400平方米的鐵皮房和其他違章建築已被拆除,原本雜亂的線纜已規整,被打造成一個小公園,公園內有雕刻作品、休閒長椅,園內的一排紅磚矮牆,化身青春牆繪,時尚而有活力。
除了「拆、整、修」,整治提升中,還在「留」與「疏」上做文章。街區的13處歷史建築遺存得到了保護,街區內魚骨狀的街巷肌理得到了保留。值得一提的是,街區內的歷史要素,如高大的喬木、水塔、坊門和防空洞等,依舊在原處等著大家。此外,學生街上,原有3段共70米長的圍牆,遵循「透綠、透光、透風、透景」的原則,改造成通透式或半開放式的牆體,打通了視線通廊。
位於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旁的施埔路,以銷售各類新潮服裝、飾品、小吃等聞名福州。這條於上世紀80年代形成的街巷,到上世紀90年代日漸繁榮,商鋪激增,成為人氣爆棚的購物寶地,被稱為「學生街」。
學生街(施埔路)特色街區於去年10月啟動整治提升,街區包括施埔路和8條支巷,總長1350米,其中主街約600社。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街區整治提升前,雖然人氣爆棚,但存在著不少問題與隱患,如歷史建築缺少維護,危房數量大,違章建築多,店面立面破舊,各種線纜雜亂,安全隱患大;道路巷道路網不完善,市政管網、消防等配套設施短缺;公共空間缺乏;業態混雜,整體低端化,缺乏增長後勁等等。
市民林女士上世紀90年代末畢業於福建師大,後留校任教。她告訴記者:「學生街承載了我的青春記憶,當年下了課與同學到學生街,一邊吃著烤串,一邊閒逛,是學生時代最開心的事。希望經過此次整治,業態也能得到提升。」
項目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業態提升是此次項目整治提升的重點之一。」據了解,街區已提前謀劃,立足資源,深挖文化內涵,下大力規範、提升街區業態,在引入直播帶貨、體驗經濟等新優業態的同時,通過引導、提升等對現有業態進行分類施策。目前已引入新優業態商家10餘家,包括華為專賣店、春倫茶業、小象館等等。開街後,還將不定期舉行閩劇、評話、街頭演奏會等,彰顯夜色經濟、學生休閒娛樂、居民消費和學生街文化等特色主題。(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