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大體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虛,一個是實。虛指的則是社會中普遍有一種認為去了外國就是牛逼的思想。實指的是在現有教育問題將人才推往國外。
首先從虛的角度來講。不客氣的來說。中國普遍存在著外國牛逼的思想。大多數父母都想讓孩子出個國,然後他臉上就有光。然後如果定居在國外,周圍的人就會覺得這個孩子很有出息。我曾親身經歷過這種事兒。我身邊的人教育孩子總是說你看那個誰誰誰掙了多少錢,你看那個誰誰在哪個國家當什麼。然後回來的那種留學生特別牛。跟他們站一起,他們總有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總覺得周圍的人比他們低一頭。而且覺得會說英語就比周圍人牛逼。
而這種風氣所造就下來的孩子必然會在思想中認為外國好。而且當這種光環一旦形成的時候。對於外國的整體定價就比在中國高。同樣的工資,她很大程度會選擇去外國。因為在外國這個光環首先就讓他在本國內顯得很牛逼。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明明在國外混的不好,卻還是不願意回國。因為在他們的思想中只要單外國就比其他人強。
從石的角度。我國的教育體制將英語看得十分重要。基本上能夠培養出的人才在英語方面絕對不會差。這就為他們直接去國外鋪好的道路。也就是說。國家花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投入到這群人身上使得他們成為頂尖人才。並且為他們去國外已經鋪好了道路。而那些語言天賦不好的人才。卻因為英語這個問題失去了很多的資源,難以成才。
而由於教育篩選的問題。使得英語不好的那部分學生很難拿到優質的資源來提升自己本來的天賦。所以我們會發現那些中國產出的頂尖天才英語說的都不差。並不是天才就真的沒有語言天賦的缺陷。而是因為你只培養了那些語言天賦比較好的天才。
而對於中國已經發現篩選並且培育好的天才。外國依仗其發達的經濟和良好的就業環境拋出橄欖枝就能把那些人才吸引過去。因為路已經鋪好了,只需要跨過去就行。
而且受制於人們普遍思想的問題。中國的教育行業存在很嚴重的人才過剩和人才缺失現象。這兩種現象,並不矛盾。(下期講解。)而過剩的人才在國內沒有辦法得到重視,這時候去外國的路已經鋪好了可以說大部分人都會選擇跨過去。
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虛實一起抓。從社會風氣上要樹立自我的民族文化自信。讓人們知道中國的優勢。從教育體制上應該將教育的資源進行合理化分配。不能以語言類的問題來評價學生的資質天賦。而應以學生自身的天賦能力和對事物的把控力來作為判斷依據。將教育資源合理的分配給各個領域的學生。依靠其領域內自身的市場競爭來達到資源的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