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基於核心利益之上的博弈,壓根不可能妥協

2020-12-11 人民日報

6月15日,白宮對中美貿易發表聲明,對1102種產品總額500億美元商品徵收25%關稅。

16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659項約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25%的關稅。

這意味著美方已正式挑起中美貿易戰。

中美貿易戰是兩個國家的博弈,這種博弈是基礎於核心利益之上的博弈,壓根不可能妥協。你以為我們服軟認輸,人家川普就會放我們一馬?怎麼可能,你把人家也想得太幼稚了。不怕死打,才有可能不被打死,就這麼回事。

分幾個層面談談,對貿易戰的一些看法

中國不遵守WTO規則麼?

我們先撇開WTO規則是否合理這個問題。因為所有的規則本質都是強者用來約束弱者的,所以中國接受WTO規則本身就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現實的世界是叢林邏輯,只有默默發展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隨著前幾年西方國家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和最近中美貿易戰的問題,網絡上出現了一種說法,說是中國沒有遵守WTO規則所導致,是中國倒行逆施帶來的結果。我簡單地回答兩點,如果按照市場經濟地位的解釋來看,全球中沒有國家是符合市場經濟地位的要求的,美國、日本、包括歐盟在內,都不符合市場經濟地位的要求。說白了,市場經濟地位只是國家政治博弈中的一個籌碼和條件而已。更難聽點,就是西方國家只要不符合他們利益,哪怕你嚴格遵守了規則,他們也不會認為你是市場經濟地位;符合他們利益,哪怕你不遵守規則,也會認為你是。政治博弈的籌碼罷了。在WTO規則裡,市場經濟地位並不存在於多邊關係的規則中,而中國體量和規模放在這裡,你認不認都不影響。

第二個更明確的回答,如果中國真的大面積不執行WTO規則和承諾,完全可以在WTO規則之內解決問題,而美國卻完全不在這個框架下解決,反而跳出WTO規則採取國內法301調查來打貿易戰,這個本身就是違反了WTO規則。1994年美國批准世界貿易組織協定時,美國總統向國會提交行政行動聲明,承諾不能通過301調查來單邊認定其他國家是否違反世貿規則;1998年,歐盟將美國的301調查措施訴諸世貿組織,美國又作出國際承諾,嚴格按照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的程序處理相關貿易糾紛。結果這次美國人直接自己違反了所有的WTO規則,直接拿301這個美國國內法來對中國進行單方面增加關稅。

第三個回答更簡單,如果中國明顯違背WTO規則,損害了其他國家利益的話,為什麼十幾年來各個國家還是堅持跟中國進行了十幾年的商業貿易往來?這說明中國過去十幾年的所作所為,一定是符合大多數國家的現實利益的,互惠互利的行為,只有互惠互利的基礎,大家才能相安無事商業貿易十幾年。

中美貿易問題的本質,我感覺是因為美國自己過去十幾年的政策出現大的偏差造成的結果,並不是WTO規則導致和帶來的。在加入WTO之後,中國核心是加大工業化進程, 而美國卻在資本裹挾下,大量的產業轉移到中國等新興市場裡去,帶來國內工業化優勢喪失,本質是政策問題。之所以提WTO,純粹就是找個理由罷了,覺得WTO對中國帶來的好處大於對美國帶來的好處,規則不好,既然是我定的,那我也可以改或者乾脆廢除,這個就是美國人的邏輯,實力即規則,強權即正義。

過去中國十幾年在WTO裡充分利用和使用規則爭取利益最大化,是非常明智和現實的方式。正因為我們採取了這些措施,才在十幾年裡發展了自己,提高了國民生活水平。

我也聽到很多人說,人家違反規則不是我們違反規則的理由,說這個話的人,請問為了人家制定的規則把你現在享受的生活給完全回到十幾年前的日子裡去,你願意麼?中國正因為過去十幾年跟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鬥智鬥勇,才有了十幾年的高速發展和進步。

走出去看看全球的生活水平,中國不敢說很好,但是至少在中上水平線上,而三十年前呢?吃飯都吃不起。正因為充分利用規則,才有我們的今天,如果按照西方世界對我們的各種規則設定,我們永遠都沒機會實現這個超越和逆襲。

全球進入貿易領域糾紛多發階段的背後是增量時代的結束

從全球的情況來看,貿易戰的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全球增量時代的結束,存量博弈的開始。這種情況下,實用主義成為了各個國家的首選。增量時代有錢有閒,日子好過,所以很多問題都會被放到一邊;但是到了存量博弈的時代,日子不好過了,你要面子,就會損失利益,這個時候怎麼辦?我相信沒有一個國家會為了所謂的面子問題,而放棄自己的優越生活和實際利益的。

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國和國的博弈很大程度上是對立的,沒有天然的朋友,沒有天然的敵人。

從根本上說,決定國家關係好壞與否都取決於利益,以及取決於維護利益背後所需要的實力,對抗,妥協,合作,都是在這個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結果,這個就是赤裸裸的現實。

中國過去一直謀求在WTO規則之內解決問題,從2001年到現在,中國大概發起了十幾起投訴,最後結果並不理想,說白了規則壓根不是為你制定的。而美國這次的貿易戰,則更是過分,充分體現了所謂的規則制定國家最大的不遵守規則的現實。面對這樣無賴行為,我們如果不能奮起反擊,那麼未來針對中國的各種無理行為只會越來越多,帶來的商業糾紛也一樣越來越多,當大家都覺得你軟弱可欺的時候,欺負你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中國的反擊之戰,充分表現出這屆政府對自身利益的維護,也反映出了我們目前具備跟美國對攻的底氣和自信。

我覺得,最核心原因是過去十幾年我們各方面應對危機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中國加入了WTO十多年,這期間,培養出了一批處理國際爭議和糾紛的專業人才,對美國了解,對中國了解,對專業了解,所以這次貿易戰反擊效率很高,針對性很強,直接針對美國人的痛點下手。這些都說明我們的反制措施之快,之準,是出乎他們意料的。這次,我們不但回應而且直接在最快的時間裡採取了同等規模的回應,而且關鍵也只是同等規模,意味著我們必然還有更多的可選項,取決於美國方面的態度。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在貿易戰上的首次出手一直遵循了我們長期來的姿態,有理有節有據,說明我們還是非常注重中美關係的。貿易戰上也不是魚死網破的生死之爭,都留了極大的協商餘地。但是如果美國單方面不願意協商,我們也願意奉陪到底。一個國家要有這種底氣,民眾才會有信心,看到大國的自信和態度。這兩年我們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展現出應該有的態度來了,維護和爭取自己應該有的話語權和權益,儘量最大化本國利益。

最後,中美作為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很大程度來說,博弈一直是長期存在的,競爭中合作,合作中競爭。這種貿易爭端未來一定此起彼伏,但是所有的爭端背後必然是綜合國力的較量,註定是長期複雜的鬥爭。我們除了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國力之外,別無他法。只有強大了,才能對抗一切,無論個人還是國家,這個是永恆的真理。我們不希望打仗,但是也不怕打仗,只有有這樣的勇氣和底氣,我們才能最後實現不打仗。

只要經濟發展了,很多問題就不是問題,經濟停滯的很多問題都是問題。日子好過的時候,你賺1萬,我賺5000,大家都相安無事;日子不好過了,你賺1萬我就虧1萬,怎麼都會出事兒。所以很多看上去的社會問題,本質背後都是經濟問題。國內問題如此,國外問題也是如此。

(本文來源:扯淡堂)

(來源:鉛筆經濟研究社微信公號)

相關焦點

  • 大國博弈下的中美貿易戰,是對抗還是妥協?川普一個決定可能會...
    「貿易戰中沒人會贏,」恩斯特說。」所以如果他們開始報復,我們會看到很大的衝擊—不僅只有愛荷華州會受到非常不利的衝擊,整個中西部都會。」   即將出任川普國家安全顧問的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博爾頓和新任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暨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都曾就可能爆發的中美貿易戰表達強硬立場。博爾頓說,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是一次「小小的休克療法」。
  • 中美貿易戰,我們打不打?
    趙可金:與美國打貿易戰,不應畏懼近日,美國國會部分議員再次鼓譟人民幣匯率議題,並威脅要運用反傾銷和反補貼稅措施對中國實施制裁,令輿論普遍擔心,中美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會發生貿易摩擦。對於中美這兩頭世界政治田野中的大象來說,無論出現怎樣的碰撞,都不免會踩壞莊稼。事實上,隨著中美交往面的擴大,摩擦趨於常態化已成為中美關係的一個重要特徵。
  • 華盛頓向世界各國舉起大棒,只有中國例外,中美協議不易該珍惜
    中美聯合聲明美國時間星期五公布之後,中美輿論中都出現了一些對本國「吃虧了」的抱怨。中國網際網路上一些人質問:當初我們的官員和主流媒體強硬表示「決不妥協」,現在卻決定大量增加從美國的進口,而且還有在智慧財產權等問題上回應美國,這不等於是打自己的臉嗎?美國議員和媒體的情況幾乎是中國網上反應的翻版。
  • 超越霸權之爭:中美貿易戰的政治經濟學邏輯
    於鐵流等人認為,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原因是美國違背國際貿易理論,限制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對中國的出口。⑦還有兩篇發表於《世界經濟研究》,分別為曾錚與張路路2008年發表的《全球生產網絡體系下中美貿易利益分配的界定——基於中國製造業貿易附加值的研究》,其被引用141次。還有一篇是周茂榮與杜莉發表於2006年的《中國與美國貨物貿易互補性的實證研究》,被引用104次。
  • 中美貿易戰簡單通俗解釋 為什麼打貿易戰原因、開始時間
    一種是把責任歸咎於中國,說是「中國在戰略上『過分自信和高調』,招致了美國的組合拳」;一種是批評中國不該反擊,說是「及早妥協讓步,貿易戰就不會愈演愈烈」。言下之意,只要中國服軟,美國就會「高抬貴手」,中美「貿易戰」也就不會打了。  事實果真如此嗎?  貿易戰這件事,即便從中美關係的邏輯考量,也是需要有一些「歷史視野」的。
  • 評估中美博弈對臺灣民眾心理產生的影響
    可是中美貿易戰,卻引發了更廣泛的「中美博弈」,因為接著之後就是一連串由美國主動出擊的控訴或杯葛中國的行動:像是新冠疫情究責、抗議香港國安法、關心新疆、香港等地的人權問題、關閉中國駐美在休斯敦的領事館、打擊如華為等中企,介入南海的主權爭奪戰,以及運用「臺灣牌」,加強各種「友臺抗中」的措施作為對中閾的牽制,就像「一路螺旋式」向下滑落。
  • 中美還有機會避免貿易戰嗎?外媒:相互妥協為時不晚
    參考消息網6月25日報導外媒稱,在持續數月關於可能加徵關稅的言語交鋒之後,中美貿易衝突即將變成現實。除非雙方能在那之前或是之後不久達成協議,否則一場危險、持久、不斷升級的貿易戰可能正在醞釀之中。外媒:美中相互妥協為時不晚據美國《國會山日報》網站6月23日報導,7月6日,美國和中國將分別對對方價值34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如果兩個國家都願意放下關稅武器,並且多運用一些外交手段,那麼避免這場戰爭尚為時不晚。
  • 臺海觀潮|評估中美博弈對臺灣民眾心理產生的影響
    「一邊針鋒相對,一邊隔洋話事」,這就是中美關係當下寫照,也反映出中國處理對美關係的核心思路和戰略基調「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對待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對策,從容有度,不動如山。 但是中美關係不可諱言的,已然降到建交四十多年來史無前例的冰點。
  • 中美同意不再加徵新關稅,釋放了三個清晰的信號!
    信號一,中方捍衛核心利益的決心和立場,始終如一,堅如磐石。   算起來,這場史無前例的貿易博弈,從春天到冬天,迄今已有大半年時間。   在這場必然載入史冊的鬥爭中,一個突出的亮點就是:中國堅定捍衛核心利益的決心和立場,始終如一,堅如磐石,哪怕面對的是美國,只要侵犯底線,我們必然要反擊,而且是強有力反擊。   要知道,川普此前曾多次宣稱:貿易戰很簡單,美國肯定贏。通過極限手段施壓,一直是川普的拿手好戲,也是他自詡的「交易的藝術」。
  • 中美貿易戰劍拔弩張之時 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一席話引發熱議
    中美貿易戰劍拔弩張之時,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的一席話,迅速引發熱議。他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如今中國在很多領域進步飛速,直逼美國,令美國頗有壓力感,這與日本曾經經歷過的情形非常相似。
  • 提問「貿易戰」
    【你問我答】   #光明智庫你來問#【本期,請你直接提問「貿易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歷史上對貿易夥伴發起貿易戰的情況並不少見。本期,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王鵬來答網友問。你有何想問的?開始吧!
  • (原創)南海對峙只是中美博弈鬥而不破格局的延續
    此次中國在南海地區的軍事演習與中美當前的戰略博弈緊密相關。中美兩國長期鬥而不破,多年來已經形成了避免發生對峙和對抗的機制和默契。在南海問題上,美國實際上也不想與中國發生任何衝突,其在外交上的橫加指責和軍事上的直接介入,更多的是想把南海這潭水搞渾----通過為相關國家在對抗中國過程中撐腰打氣,給中國製造更多的麻煩,從而達到牽制和圍堵中國的目的。
  • 中美貿易戰的輸贏定了
    中國高級領導選用,要用十多年時間考察,沒有任何利益集團可以左右。  6.舉國機制世界罕見。中國想做任何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沒有做不成的,因為他們可以不受任何阻擋地舉全國之財力、人力物力去辦。  7.新一代年輕人正在成為新傳人。在中國的航天航空核能,電子,晶片,高鐵等領域,擔綱者平均年齡只有39.4歲,他們中40%是回國留學生。
  • 中美俄大博弈的歷史轉折點!
    中日、中菲的摩擦隨著中美戰略博弈的加劇,變成了中美之間的摩擦。2015年,基於未來的利益,美國強化了在南海方向的力量部署,當年10月,美國軍艦強行闖入中國南海島礁12海裡,象徵著美國親自上陣博弈的態勢。南海成為中美大博弈的表面擂臺。而在最後這個歷史時期內,中國同步在國際治理、金融、貿易、安全和網絡秩序等全方位對美國發起挑戰。
  • 高善文:股市已充分吸收中美貿易戰的影響
    證券時報記者 楊慶婉昨日,在2019年安信證券中期策略會上,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表示,股票市場已經充分吸收了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未來的波動很大程度上跟中美貿易戰關係不大。
  • 中美貿易戰的大辯論:雙方觀點與客觀評價
    2、中美貿易戰還具有深層次的社會政治原因:美國製造業衰落以及中國崛起。  4、中美貿易摩擦服從於世界政經局勢、社會意識形態演化以及中美關係,要深刻認識到此次中美貿易戰不同於以往的長期性和日益嚴峻性。歷次中美貿易摩擦均由美國主動挑起,中國有妥協有鬥爭,總體上中國化壓力為動力,走向更加開放。
  • 中國財經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框架分析
    長達一年多的中美貿易戰,給中美兩國和世界帶來了巨大影響。「中美貿易戰」日趨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國內外媒體也密切關注「中美貿易戰」的發展和動向。其中,尤以財經媒體最為突出。本文試圖探究中國財經媒體在「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中如何通過選擇新聞框架進行議題建構,傳統財經媒體和財經新媒體關於「中美貿易戰」新聞報導框架的各自特徵。
  • 認清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的實質及應對舉措
    ,在美中不斷升級的貿易摩擦中處於守勢和必要的克制是重要的,應以促使美方重回磋商談判為要義;第二,不宜叫嚷開打中美雙邊「貿易戰」,應審慎地將其視為中美貿易摩擦升級或不斷升級,中美重回貿易磋商合作是有共同利益基礎的;第三,很可能「中美貿易戰」是川普打響的要價算盤,促使中方顯露還價的底牌;第四,東亞區域生產網絡因為匯聚在中國投資,使得東亞國家及地區具有利益一致性,應警惕被美國串謀少數國家協同一致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摩擦所殃及
  • 中美貿易戰的格局下英語能力依舊重要
    當中美貿易戰打響之後,很多中外媒體都發出了一種焦慮的聲音,擔心這樣的貿易戰會給本國經濟帶來哪些衝擊,擔心會不會對自己所在的行業造成衝擊,更有一些人戲稱:這種局面還有學習英語的必要嗎?更何況在當今貿易戰的局勢之下,我們需要更多的英語人才去了解、解釋,那些來自美國的關稅條款,然後可以進行一些貿易的談判,以便可以做出更加全面的應對方針,這都是非常需要具備掌握英語的專業人才的。尤其是在一線的進出口貿易人員,更是需要不斷強化自身的英語能力,達到能聽、能說、能看、能用的境界。
  • 社評:中美良性互動是對大勢的從善如流
    中美副部長級經貿磋商正在舉行,為下月初的中美高級別經貿磋商做準備。中美近來都宣布了對部分商品的關稅排除,這些排除影響不了兩國關稅戰的整體形勢,但某種意義上構成了雙方的良性互動,對下月的高級別經貿磋商取得進展是有利的。  中美貿易戰形勢可謂撲朔迷離,雙方是處在相互衝突愈演愈烈的路上,還是打得越厲害越接近達成協議,真是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