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負圖寺,始建於晉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因有龍馬「負圖出於孟河之中」而得名,距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
是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績,在圖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禮場所,是河洛文化中「河圖」出現地。
也是中華易學的發源地。 龍馬負圖寺過去規模宏偉,大殿巍峨。
山門峻拔,由於歷代戰亂屢建屢廢,現在的寺為1998年修復。
寺廟為三進院落:一進為山門,鼓鐘樓;二進為伏羲、文王、孔聖三殿,單簷歇山式琉璃吻獸磚木結構;三進為正殿——三皇殿。 山門兩側分立「圖河故道」、「龍馬負圖處」兩通巨碑。
三皇殿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殿內伏羲像居中,炎黃二帝塑像分列左右。殿右側塑有高3米的龍馬像。寺內存有宋、明、清歷代著名學者程頤、朱熹、邵雍、王鐸等人撰述的碑銘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