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0位技術創業的百萬富翁,是怎麼想出制勝的商業點子的?(一)

2020-12-16 36kr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我們看到的大多數創業成功故事,講的都是某位天才突然有一天靈光一現,然後就做出了一個成功的產品,從此走上人生巔峰的路子。但真實情況如何呢?Alan Trapulionis對SaaS行業的100位百萬富翁的創業道路進行了分析,發現其實除了極少數人是一飛沖天以外,絕大多數人的創業成功都是靠積累:無論是工作經驗還是商業經驗的積累。通過積累獲得創業的發現,而不是靈光閃現,而在3年之內就創業失敗的高達92%。這也許就是給希望創業的人最大的啟示吧。原文發表在Medium上,標題是:Exactly How 100 Multi-Million Dollar Tech Founders Came Up With Their Winning Business Idea。篇幅關係,我們分四部分刊出,此為第一部分。

靈光一現是迷思

像《社交網絡》這類的電影讓科技創業世界顯得浪漫了起來,編可以,沒關係。但不好的是,這種宣傳歪曲了制勝點子是如何被發現的。

SaaS 是最熱門,也是發展最快的創業載體之一,它是反映蘋果和Facebook那種神話化的故事破壞性之強的典型例子。發展緩慢的SaaS初創企業有92%在頭三年內就失敗了。主要原因在於:沒有找到產品市場匹配。這其實是「沒人想要你那該死的應用」的一個體面一點的說法。

92%是個被馴化的數字,它低估了創業失敗那個幅員遼闊影響深遠的殘酷世界。如果說創業者是這個社會上最有創造力和最堅定的一群人的話,那麼每年這群有才華的人的生產力損失是難以估量的。也許事情未必就得這樣。

在觀看了對部分可創收收入的中小型初創企業創始人的一些採訪之後,我注意到了他們提出的制勝點子背後的模式。然後我用了2周的時間總共分析了203次訪談來確定我的發現是否準確。他們當中大約有一半沒有明確說明自己是怎麼提出創業點子的,所以我把他們排除掉了。以下是對100位創始人的訪談的主要發現,這些均記得並描述了他們的「頓悟時刻」。

劃重點:主要發現

(相關數據,請往下看)

成功的創業者平均有12.2年的經驗

  • 在成功找到產品市場匹配之前,有95%的創始人平均有過12.2年的工作及/或商業經驗。

  • 40%的創始人在別的公司呆過,然後注意到了某個低效的內部流程、未解決的客戶需求,或者某個正在呈現上升的業務趨勢。

  • 25%的創始人在經營代理、諮詢公司或者軟體開發公司的時候,注意到了某個反覆出現的(可以自動化或者簡化的)客戶需求。

  • 14%的創始人曾經營過企業,開發了內部工具來解決了一個問題,然後意識到其他公司也需要這個工具。

  • 8%的創始人開發過最小可行產品,在收到客戶反饋後,轉型想出來制勝的點子。

  • 4%的創始人利用工作經驗和技能來解決了個人的一個問題。

  • 4%的創始人是離開了原公司,然後利用自己的專有知識或者利用在不同背景/行業獲得的專有知識開發出類似但不具競爭性的工具。

  • 只有5%的創始人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之前沒有任何工作或客戶經驗而創立公司成功的。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些經驗豐富的創始人往往具備管理、運營以及有時候還具備銷售方面的經驗。他們親眼目睹了事情是怎麼完成的——在自己的公司或者自己工作的公司的事情。因此,除了了解真實的客戶需求以及業務流程以外,他們也更加精通商業文化——這讓他們更有可能用一種制勝的方式來執行他們的制勝點子。

另一個推測性的觀點是,經驗豐富的創始人不大可能遭遇現金流問題。這一點尚未得到證實,需要進行單獨的調查,但似乎那95%的人已經存夠了錢來開發和銷售自己的MVP,要麼就是他們還在經營這有穩定的正現金流的公司,可以為自己的新公司融資。日常的現金流問題是小企業倒閉的主要原因——當你連租金都付不起的時候,還談什麼開發下一個大東西呢?

這兩種類型的創始人我沒有納入:

  • 成功退出後的再次創業者(Post-exit-preneurs)。有多次成功退出經驗的連續創業者跟其他那些有抱負的創業者的想法截然不同,我想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前者往往可以獲得初次創業者也許沒法得到的信息(VC洞察,頂級的商業反饋)以及讓這些信息發揮作用的經驗。一般的初次創業這不會有跟圈內的那幫「搖滾明星」打交道的機會,而且就算見了面也不知道該問什麼。

  • 有VC帶路的創業者 。一些創始人邁出的第一步可追溯到跟VC的一次決定性的對話,而不是自己的MVP走向市場的那一刻。我的假說是,一般的初次創業者剛開始的時候既沒有機會也沒那個野心去跟VC打交道。

註:所有的收入數字均為估算,而且可能滯後2年了。我是在這個平臺或者上Google找到的。大多數被分析過的訪談可以在這個頻道或者這個網站上找到。所有工作/商業經驗數據均出自創始人的Linkedin檔案,其中扣除創業第一年的專業經驗。據我所知,所有採訪都是隨機選擇的。

注2:驗證他們的故事和數字的真實性,我跟本文提到的大多數創始人都聯繫過。其中有30人補充回答了其他一些背景信息和看法。

本規則的例外:5位青年宿舍創業者

01. David Rusenko — Weebly — 年收入1000萬到5000萬美元

Weebly的免費建站工具令網站、博客或在線商店假設變得容易。

採訪連結

02. Paras Chopra — Wingify — 年收入1000–5000萬美元

Wingify 是一家位於印度新德裡和印度浦那的軟體公司。其產品包括VWO,一個A / B測試和轉化優化平臺。

採訪連結

03. Andrew Sutherland— Quizlet — 年收入1000–5000萬美元

Quizlet 是一個基於移動和web的學習應用,學生可通過學習工具和遊戲來學習信息。

採訪連結

04. Tiago Paiva — TalkDesk —年收入1000—5000萬美元

Talkdesk 是一個基於雲的聯絡中心、統一通信既人工智慧軟體提供商。

  • 拿到碩士學位後,在寶潔公司工作了7個月

  • 參加一家舊金山公司活動,拿到了最佳app獎及一臺MacBook

  • 開發了一款app,可以讓用戶在5分鐘內通過瀏覽器設置好一個呼叫中心

  • 這個app受到了投資者的青睞,他們給出50000美元讓他留在美國開發這個app

採訪連結

05. Panayotis Nikolaidis — Savings United — 年收入1000萬至5000萬美元

Savings United是媒體公司發放優惠券的主要合作夥伴,可在可信賴的環境下將廣告客戶跟聰明的購物者關聯起來。

  • 從小就夢想要經營企業

  • 去了一個夏季創業訓練營

  • 嘗試過十多種不同的商業點子

  • 最後確定做優惠碼網站

  • 轉型做高級媒體推廣合作

採訪連結

定律:有經驗的問題解決者有95位

06. Sean Hoban—Kimble— 年收入1000—5000萬美元

Kimble Professional Service Automation可提高業務效率,促進資源優化,實現增長和盈利能力。

採訪連結

07. Chris Marentis — SurefireLocal —年收入1000—5000萬美元

Surefire Local為小型企業提供本地營銷軟體,幫助他們吸引客戶,增加利潤並讓效率最大化。

採訪連結

08.戈登·羅素(Gordon Russell)——Springboard Retail ——年收入1000萬至5000萬美元

跟你的新商業夥伴見面——一套專為零售企業設計的用戶友好型POS軟體系統。專門為單一品牌,多元品牌以及特許品牌量身定做。

採訪連結

09. Haresh Patel ——Mercatus平臺

面向私募市場投資者的現代數據平臺。

  • 在德州儀器(TI)擔任區域銷售經理10年

  • 曾在3家不同的公司擔任銷售副總裁15年

  • 想要做一下職業改變,然後被一家知名的太陽能技術公司聘用

  • 由於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不適合該CEO職位,六個月後被趕走

  • 之後成立了一家從事太陽能項目的賣方投資銀行公司

  • 意識到大部分的投資信息都是由私募股權基金人工處理的

  • 於是開發專有的內部數據平臺,以提高效率並取得領先

  • 客戶注意到了該軟體,也打算為此付錢

  • 推出可公開訪問的可再生能源數據管理平臺

採訪連結

10. Dan Berger—Social Tables—年收入1000—5000萬美元

領先的活動製圖、訂座、設計和籤到產品。

  • 2012年從做座位表軟體開始

  • 慢慢跟酒店和活動經理合作

  • 意識到需要有一個集成的活動管理解決方案

  • 於是就開發

採訪連結

11.Mikael Thuneberg — Supermetrics — 年收入約1000到5000萬美元

營銷報告工具。把你所有的PPC、SEO、社交和分析數據取出並生成自動報告。可接入Google Analytics、Adwords、Facebook與Bing。

採訪連結

12. Babak Hedayati — TapClicks —年收入1000—5000萬美元

用於營銷分析,報告,工作流和訂單管理的統一、可擴展、端到端的解決方案。現在為全球提供了1000000個儀錶板。

  • 曾在財富500強公司和(專門從事軟體,硬體,網際網路和移動app的)矽谷公司擔任CMO職位長達20年

  • 負責對外全球營銷,工作涉及把營銷活動分配到不同的市場

  • 意識到營銷公司很難評估自身營銷工具的有效性

  • 開發了跟14000多種營銷工具集成的SaaS服務,以便收集數據並對其可視化

採訪連結

13. Niels Hartvig — Umbraco公司

Umbraco 是領先的開源Microsoft ASP.NET CMS(內容管理系統)。

採訪連結

14. Jonathan Treiber— RevTrax — 年收入1000—5000萬美元

RevTrax Offer Management Platform(OMP)讓品牌跨渠道提供優惠,跟蹤績效,並且將洞察力與決策進行關聯。

採訪連結

15. Aditya Bhamidipaty — FirstHive —年收入100到1000萬美元

客戶數據平臺、CDP、客戶身份、客戶360視圖、單一客戶視圖、SCV。

  • 曾在寶潔公司擔任高級大客戶經理

  • 是eMart Solutions India 的CEO和聯合創始人

  • 注意到,消費者商品企業跟客戶之間的溝通方式會因渠道而異

  • 比方說,品牌可能會從一名Facebook消費者的互動中收集信息,但這一信息可能不會用到客戶支持的互動當中

  • 開發利用了機器學習的SaaS,將所有的客戶交互數據整合到消費者的統一模型當中

採訪連結

譯者:boxi


相關焦點

  • 這100位技術創業的百萬富翁,是怎麼想出制勝的商業點子的?(四)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我們看到的大多數創業成功故事,講的都是某位天才突然有一天靈光一現,然後就做出了一個成功的產品,從此走上人生巔峰的路子。但真實情況如何呢?
  • 如何找到自己的商業點子,商業概念,創業須知的風險容忍度
    本書作者版本經驗是一位白手起家的日本創業導師,本身就創立了商業學校、數讀講座以及三家餐飲業的公司,在十多年的職業生涯裡,也指導過超過一萬多名的創業者。 今天我們將為大家分享書中四個部分的重點內容,分別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商業點子,商業概念的三大要素、創業所需的啟動資金,以及創業須知的風險容忍度。
  • 小白創業沒「點子」?《事業開發》:有了這套思維,你也能創業
    但在加盟之前,雅薇還是給遠在大城市打工的表哥打了一個電話,想聽聽表哥的意見。沒想到,表哥今年正好在做餐飲設備回收的工作,他說從他回收的店鋪來看,倒閉最多的就是奶茶店。這讓雅薇的心涼了一大截。雅薇現在又回到原點,手上拿著有限的創業金,但是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下手創業了,別人做過的項目不知道是否適合自己,而自己又想不出什麼好的創業「點子」。
  • 轉型創業:創業點子推薦
    目前我國大中小城市都開有眾多的花店,競爭是十分激烈的,如何使你的花店勝出,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以下三點至關重要:一是店址所在的地段要講求客流量,最好靠近收入較高、生活方式較時尚的目標客戶群,比如周邊居民的收入水平、文化氛圍、社區消費習慣等都是你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二是在經營環節中要注意聘用技術人員——花藝師,花藝師是你的左膀右臂,插花、配花等技術活兒最能體現花店的藝術品位,這是吸引顧客的主要途徑;三是要培養固定客戶
  • 創意創新創業點子大賽等來了826個新奇想法
    鼓勵創新創業,促進知識交易,宣傳推廣「杭州知識市場」網站,營造創新創業氛圍,推動杭州產業轉型升級,今年夏天,杭州市長邵佔維向全浙江年輕人發出點子徵集令。2012杭州知識市場創意創新創業點子徵集活動的主辦方包括杭州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共青團杭州市委,承辦方有杭州大學生創業聯盟、杭州市生產力促進中心,都市快報為活動提供媒體支持。日前,創意、創新、創業各項大獎均名花有主。浙江青年人共發來826條奇思妙想,其中創意類點子601個,創新類點子109個,創業類點子116個。
  • 杭州創意創新創業點子大賽 等來了826個新奇想法
    2012杭州知識市場創意創新創業點子徵集活動的主辦方包括杭州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共青團杭州市委,承辦方有杭州大學生創業聯盟、杭州市生產力促進中心,都市快報為活動提供媒體支持。  日前,創意、創新、創業各項大獎均名花有主。浙江青年人共發來826條奇思妙想,其中創意類點子601個,創新類點子109個,創業類點子116個。
  • 陝企邦-創業商業資訊
    其實沒有這麼簡單,投資人每天要看數以百計的商業計劃書,然後再篩選並做深入調查,不可能讓你「僥倖」獲勝。拍腦子想點子不要認為拍腦子想出的點子就會拿到投資,好點子不值錢。想問題沒有深度創業者很浮躁,有個點子,馬上就寫商業計劃書、找投資;但見了面,幾個問題下來,創業者就被問倒了。
  • 創業點子創意網?農村創業有哪些好點子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國民創新,而創新的歸根就是創業,推動社會的經濟發展。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成為創業者,國家對創業的扶持政策是完善的,提供各種各樣的創業點子,在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條件。農村創業選擇什麼樣的點子來賺錢呢?
  • 一小時想出 100 個創意
    一小時寫出 100 個點子的白三角筆記我從事的是廣告工作,換句話說,是創意發想的專家,而專家的工作就是「穩定地想出好點子」。為了磨練身為專家的技術,我每天都過著想出成千上百個點子、將點子丟棄、再繼續思考點子的生活。
  • 想創業,讀懂這100句
    如何學會不計成本的投資自己005:如何利用人性恐懼、貪婪、色慾、傲慢、懶惰來賺錢006:現在做生意就是做文化營銷,賣具體產品不如賣文化007:創業別想太多,先幹起來,不要一開始就想正規化操作008:高手都是孤獨的,笨蛋都是一群一群的009:做老大一定要去練習一個特長010:工作的本質就是出售自己的體力或者智力
  • 關於健一創業學院,你想知道的都在這了!
    今年9月1日,在北京簋街旁誕生了一個名為「健一創業學院」的組織,時至今日,它已經為100多位創業者提供了服務,同時收穫了100%的認可率。
  • 創業點子多 園區「傾心」助
    這些創業孵化器發展如何?這些大學生創業團隊在創業園裡得到了哪些助力?想出這些「創意點子」的年輕人,碰撞在一起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近期,筆者來到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園「理工園」,一探究竟。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就業創業服務部主管郭晟提供了一份入園評選評分標準。其中,佔比最大的一項是「產品與服務」。產品要有特色。一上7層,空氣鼓槌就吸引了筆者的注意力。這層是成長發展層,每個團隊都擁有自己的辦公室,門口常會放上團隊自己的產品,空氣鼓槌便是其中之一。
  • 宅男的創業嘗試!他設計神奇電路板,宅在家成為百萬富翁
    2012年5月份,林海無意間發現一段視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兩位博士秀出一款他們剛剛開發出的神奇電路板。林海想馬上購置一件回家體驗,結果發現還只是個躺在實驗室裡的產品。此刻,一種莫名的失落感油然而生。他相信,中國的大部分宅男宅女們看到這個視頻後都會感到震撼。他決定自己做!
  • 大學生想自己創業做什麼?易賺錢的好點子集
    大學生想自己創業做什麼好?現如今不少大學生都想自己創業做點事情,並且當下創業賺錢能選擇的方法可不少,想要少挫折,成功快,還得需要一個好項目的支持,接下來小編為你精心選擇了一些容易成功的賺錢好點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想自己創業做什麼好?
  • 從幾近破產到百萬富翁,看這6位企業家如何破繭重生
    )】4月22日報導(編譯:蔡妙嫻)破產、觸底、崩潰,隨便你怎麼形容,下面6位企業家都經歷過這樣艱苦的時候,然而,正是這些看似無望的日子,造就了他們今天的成功。而今,我已經是一個百萬富翁,一天所賺的錢比我從前一年所賺的錢還要多。這都是因為我堅定了必須成功的信心。
  • 馬雲.李嘉誠.馬化騰.王健林.陳安之,不願意公開的商業秘密《2015閃電式百萬富翁DVD教材》全球首發!每人限購一套......
    您想一下,如果您有他們一半的能力會怎樣?如果您能夠有他們的思維,您的人生會怎樣呢?最新實戰版《2015閃電式百萬富翁》全球限量首發!!《2015閃電式百萬富翁》是史上最優秀的自我成長培訓教材,世界上最偉大的商業訓練學習教材
  • 青島大學大二學生想出好點子 已申請8項專利
      「剛上完專業課,就和老師一塊趕過來路演,分時休憩站的點子是我們共同想出來的,希望能獲得認可。」10月12日,青島凱普蘇爾創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馬麗洋告訴記者。雖然還只是青島大學材料物理專業的大二學生,但這次和自己的老師孫錫泉,組團來到2017市北區第五屆創業大賽,馬麗洋自信滿滿要拿冠軍。
  • 一人創業,學會這4點,人人都可以創業成功!
    一:如何找到自己的商業點子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一門生意的點子,我們可以從個人主軸和市場主軸來思考個人主軸:意思就是你喜歡做和你擅長做的事情我們可以從賣籃球,籃球鞋,定製籃球衣,籃球周邊,籃球技術分析,各種籃球運動周邊來開始生意二:商業概念的三大要素1:賣給誰創業者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常常會陷入「購買者是誰都可以」的思維當中。
  • 如何判斷你的賺錢點子是否可行?
    你要始終記得,賺錢不是因為你去想的這個念頭,而是你正在做的事情值錢。 絕大多數人都把精力放在了前面怎麼絞盡腦汁的想,而忽略了後面的本源,即你要去做的事情,創造的價值是什麼?通往上層的通道往往很難,需要朝夕積累。
  • 如何最有效地驗證自己的創業點子?
    文/蛋殼編者按:一個好的創業點子可以讓你成功,相反,一個不好的點子可能會導致你的失敗過去的幾個月裡,你可能一直為自己很酷的創業點子而努力工作,並且可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你依舊不能確定人們是否喜歡你的產品是否會購買你的產品。有一個很殘酷的事實,也許你用了幾年的時間來打造自己的產品,但上市的時候可能找不到任何用戶。很多創業公司沿著他們的想法埋頭苦幹了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但可能是有很少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