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很好的哥們,畢業以後也跟我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也是我的同事。我22歲剛大學畢業就一直在這家國企工作。
我們倆認識了二十多年,平時的關係也很好。 當時是各自結婚的時候,給對方送去祝福,參加婚禮,喝祝酒,收到禮物。
去年同事王哥的兒子結婚了,孩子結婚了,我和他多年的友誼,怎麼能不參加呢
再加上那個時候他邀請了我。 我也一起隨禮,交了1000元的禮金。 我認為給的這個數目還不錯,一千元在我們這兒不說得特別多,至少在同事之間不少。 我覺得我和他之間的友誼還很深。
在他的孩子舉行婚禮之前的這周,我從公司計劃去廣州出差。
這意味著他孩子的婚禮,我不能參加。 因為他也是同事,他知道我的情況,沒有責備我的意思,結果當我出差回來後,我的心情無法平靜了。
我回來以為他會請我單獨吃飯,但他不這樣做。 我一個月後出差回來了,但什麼事也沒發生。 就像他的孩子結婚十年前的事一樣,我盡然還隨了1000的禮金,我真的很無知。
一、同事不是朋友
首先,我們需要糾正同事不是朋友的想法。 也許也有可以成為朋友的同事,但我認為90%以上的同事都不是朋友。 工作中大家的關係可能很好,因為互利互惠。
其次,同事退休後也能維持交流的情況真的很少,所以如果主題是認真的能和別人交朋友的話,對方也會認真的等著你。
但是,不要對這件事抱有很大的期望。 否則,只會讓自己失望。
二、友誼是重要的
對方在我回來後沒請我吃飯,我覺得我們之間的感情很不對。 花1000元的禮金的目的明顯不同於請別人吃飯。
他的孩子結婚了,他先邀請我參加婚禮,說明他心裡有我,我也給了他一千元的禮金了。 這時候,我們的感情在這裡升華了,最後不去吃那頓飯可能沒那麼重要。吃飯,喝祝酒,一個人要多少錢二百元左右吧。 與兩個人的友誼相比,這筆錢真是微不足道。
三、下次看看他是否會給你禮金
要判斷這個朋友是否值得交給你,下次有慶祝的時候,我會邀請他,看看他是否會給我禮物。
人與人的交往就是這樣,需要互利的交流。 如果一方不積極,兩人的聯繫也會越來越少,從那時起就可以看出對方是否認真地和我們做朋友。
人與人之間必須有很大的信任,但是在別人認真對待我們的時候,我們也必須誠實地去對待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