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恆接受記者專訪
青城山鎮依託都江堰良好的生態資源推進旅遊產業轉型升級 本報攝影部供圖
「屏幕前的朋友們大家好,可能你們剛剛吃過早餐,但這個時間段卻是大熊貓的加餐時間。或許,你愛的是青城山老臘肉,大熊貓卻鍾情於滿山的翠竹……」懷抱憨態可掬的熊貓玩偶,肩披萌趣十足的熊貓披風,一改往日工作中嚴肅的形象,為了給青城山旅遊「吸粉」,都江堰市青城山鎮黨委書記張錫恆搬出人見人愛的「援兵」大熊貓,利用眼下最熱門的直播方式,在直播平臺上帶著廣大網友「雲」遊青城山腳下的熊貓樂園,與網友們進行親密互動。
直播做推薦,為青城山「吸粉」,這對張錫恆來說還是頭一次。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青城山鎮共接待12.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449.5萬元,而張錫恆卻相信青城山康養旅遊依然還有很大的留白。創新提能年,青城山鎮有哪些謀與動?昨日,張錫恆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關於「產業經濟」轉型
記者:群山環繞的青城山自古便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讓古今中外無數遊人為之動容。在旅遊消費市場日益多元化發展的今天,也有聲音認為到青城山旅遊,就是單純旅遊青城山。面對風起雲湧的旅遊市場變化,青城山鎮如何應對,實現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的轉型升級?
張錫恆:我們常說「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旅遊服務中心」是都江堰給青城山鎮的定位,旅遊是我們青城山的主業,堅持高端取向,不斷提升全鎮旅遊接待能力和水平是我們正在做的。
以「全域旅遊」為抓手,我們正不斷拓展旅遊供給體系。今年年初,我們推進成都市重點農業產業化項目「問花村」項目一期如期建成並開園迎客,在此基礎上,累計建成鄉村旅遊綠道43.3公裡,王家院子、周粉世家等林盤初具形態。連珠成線、連線成片,鄉村旅遊點位更加豐富,形成了「景區+公園+綠道+林盤」的全域旅遊供給體系。為了改變旅遊產品供給不足的格局,我們也深入挖掘道教文化和熊貓文化,營造旅遊新消費新場景。試想,吹著夜風,泡個溫泉,再逛逛夜市,「夜遊青城山」會有別樣的風情。
另一方面,我們以「精品住宿」為核心,持續提升旅遊產品質量。年前,我們通過產學研企地合作模式,在進一步提升「青城山民宿學院」功能的基礎上,由成都東軟學院牽頭成立「中國智慧文宿研究中心」,青城山民宿品牌影響力得到全面提升。針對全鎮800多家檔次較低的農家樂,我們也進行了民宿化的改造,並充分盤活聯建房資源,打造青城山高端精品民宿集群。
關於全域旅遊發展
記者:當前,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實驗室、問花村等重點項目已在青城山鎮落地並加快推進。同時,中國大熊貓主題公園、華西五糧液國際醫養管理中心等新籤約項目正在穩步推進,青城山鎮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一攬子項目的落地,青城山鎮如何抓住重點項目機遇,促進本地產業升級,拉動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張錫恆:今年我們提出要通過推進重點產業項目建設、提升康養旅遊產業能級、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等一系列舉措,推動形成全域旅遊發展,拉動鎮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抓好復工復產、穩產滿產,我們將採取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措施,推出「差異化」指導+「保姆式」服務方式,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帶來的影響。針對60多個重大項目建設,我們也在千方百計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新動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眾所周知,旅遊服務保障是青城山的本業,以「高端引領,中端提升、低端轉型」的發展思路,今年,我們將繼續拓展旅遊消費體系,優化旅遊管理服務,積極創建四川省文化旅遊特色小鎮。
關於康養旅遊產業
記者:青城山鎮剛經歷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如何利用新形成的資源要素聚集優勢,做好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後半篇文章」?
張錫恆:對於青城山鎮來說,這次改革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也給了我們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多的資源要素、更好的發展機遇。現在的青城山鎮,不僅有世界知名的青城山旅遊景區,更有問花村、海棠公園、盆景公園、特色林盤等豐富的鄉村旅遊資源。
今年,我們將搶抓青城山鎮「獨立成市」規劃編制機遇,為重大項目落地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在強化招商引資,策劃包裝一批鄉村振興和康養旅遊產業項目進程中,將繼續為四川華西五糧液國際醫養管理中心、中國大熊貓主題公園等重點項目做好服務保障工作。
記者手記
「老三篇」催生創新之花
青城山大有可為
青城山景區、道教文化、熊貓文化,說起青城山鎮,絕大多數人首先會想到這些「老三篇」。過去,憑藉著這些「老三篇」,青城山旅遊業早已揚名天下,但隨著多元消費市場的衝擊,人們也慢慢發現,「老三篇」有點帶不動了,反而是以親子研學、民宿體驗、鄉村旅遊為代表的新生力量開始在旅遊市場異軍突起,對以往長久以來形成的旅遊格局產生強勁的衝擊。
直播推薦、夜遊青城、民宿集群……觀察都江堰市青城山鎮黨委書記張錫恆工作的變化,記者也感受到了一股新生的創新力量在積蓄,在「老三篇」的基礎上,青城山旅遊供給體系正在悄然改變,隨著一系列新消費場景的營造和裂變,創新提能年,「老三篇」正催生創新之花,打破陳舊格局,青城山大有可為。
本報記者 李萌 攝影 劉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