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夜秋雨剛停,房簷上的水珠慢慢斷了線,山裡的霧氣還沒散開,都江堰市泰安社區「山野·山也」民宿早已燈火通明。國慶、中秋大假剛過,民宿房間的預訂早在節前就安排到節後。而女主人蔣瓊卻放下手邊的繁絮,早早出了門,朝山下的另一個方向趕去。「早點去,離近點,好跟著茶藝師學禮儀。」
蔣瓊的方向,正是山下的青城山民宿學院。作為土生土長的青城山人,搞旅遊做接待,蔣瓊已經從業多年。看著青城山旅遊業態從粗放叢生的農家樂,到高端民宿集群環繞,蔣瓊心裡知道,民宿新風口已來,無論如何也要放下手邊的工作,去找一個答案:民宿發展,下一站?
困局
高端民宿一房難求,低端「請人作伴」
「半個月前就開始接受預定,國慶8天所有房間都訂完,訂單一直延續到大假後。」核對著新生成的訂單,蔣瓊高興之餘,回想起去年民宿從農家樂轉型前的那個國慶節,一時感慨萬千。「做生意最怕沒人來,還要『請人作伴』,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今年一天的收益,比去年整個國慶假期都多。」
蔣瓊家坐落在青城後山核心景區泰安古鎮附近,緊挨旅遊觀光點,佔據較好的地理優勢。「以前『吃』了不少景區的紅利,到了7、8月旺季,旅遊的、避暑的應接不暇。」回憶起最初的經營模式,蔣瓊覺得好像就在昨天。「但是從2016年起,經營狀況就一年不如一年,2016年還有20多萬收入,2017年的時候就只有不到15萬,到了2019年連10萬都不到。」
問題出在哪兒?經營狀況一再跌破,讓蔣瓊備受打擊。
「我們過去都是熟客模式,有客人建議,網際網路時代要保持在線。」接入網際網路,通過網絡接受訂單,小小的改變並不難。「可是,情況也沒見好轉,等了半天也沒見一個訂單發來。」無奈之下,蔣瓊只好和村裡其他經營農家樂的業主一樣,去景區拉客攬客。「我每天要走40000多步,也不見得能拉回幾個生意。」說到心痛處,蔣瓊直搖頭。
辛苦拉客,傳統農家樂120元一天還要包吃住,同樣是在青城山,六善酒店、坐忘森林這些高端民宿可以賣到上千元,還一房難求,需要提前預定。和蔣瓊一樣,村裡不少人都有同樣的困惑。如何加快提升青城山鎮旅遊品質,吸引更多來青城山的遊客住下來,延伸旅遊消費產業鏈,成為擺在青城山鎮面前亟需破解的難題,為此青城山鎮創辦了青城山民宿學院。
轉局
20個房間減至14個,月入毛利50多萬元
「房間越多不是收益越多嗎?為什麼要減少?」第一次去民宿學院培訓,行業專家的建議就讓蔣瓊感覺當頭一棒。「人們來到青城山休養生息,找尋的就是一種身心放鬆的體驗感。民宿的房間,不在於數量,而在於品質。」
回到家,蔣瓊繞著自家的農家樂上下轉悠,腦海中不斷回想著專家的意見。「那些不透氣、無窗戶,卡在邊邊角角的房間,都是對品相的破壞。」
「專家的話對不對我不知道,反正事實證明,現在農家樂這條路就是走不通,改!」痛定思痛,蔣瓊當下決定背水一戰。在青城山鎮政府、青城山民宿學院的幫助下,蔣瓊向銀行貸到300多萬元的無抵押低息貸款,又找來專業的民宿設計師,對整個房型構造、環境打造、內外裝潢進行徹頭徹尾的改變。
沒有嘈雜的人聲,沒有擁擠的弄堂……如今,走進蔣瓊家的新民宿,通體透明的玻璃茶室與四周環繞的青山綠水融為一體,精緻清新的日式庭院靜得只能聽見流水潺潺,乾淨整潔的房間裡智能化的家居設備更優化了居住體驗。「房間變少了,收益卻增加了,我們今年夏天剛營業不到一個月,已經有50多萬元的毛利潤。」言語間,蔣瓊對未來充滿期盼。
「提前一個月就訂了,雖然比以前花費多一點,但體驗真的不一樣!」成都市民周真是蔣瓊家的老顧客,以前這裡還是農家樂的時候,他和三五好友就時不時來吃點農家飯,「喝茶、打牌……但總歸還是普通得過於平淡,這次一來感覺一切煥然一新。」今年國慶大假,沒出遠門,周真感覺在青城山就找到了理想生活的詩和遠方。
「高端民宿集群的模式不能代表廣大群眾,我們的發展成果要讓更多人共享,青城山旅遊業這塊『蛋糕』必須分到更多群眾手中。」青城山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從農家樂興起以來,青城山鎮現有各類農家樂785家,特色不顯、檔次低端的農家樂比比皆是,路邊攬客、喊客、拉客現象屢見不鮮,為區域旅遊環境帶來了不良影響。為不斷提升旅遊品質,引導產業轉型,青城山鎮主持籌建青城山民宿學院,通過不定期召開相應的培訓課程,輔導青城山鎮農家小院實現向民宿的轉型升級,助力民宿實現特色化、聚集化、品牌化,開創中國民宿的青城山模式,有力推動輻射以青城山為核心的民宿、客棧提檔升級。
解局
在地文化豐富精品民宿內涵,共生互補互相促進
當青城後山的蔣瓊還在為新裝的民宿生意火爆而高興時,青城外山的夏蘭已經在精心策劃一場深刻的文化體驗。
不同於蔣瓊位處核心景區的民宿,夏蘭經營的「見素山居」位於青城外山清幽的宿仙谷。聚集於此的6家精品民宿,主打都是高端民宿康養。
「不少客人都是為體驗新鮮感『打卡』而來,審美期一過就失去了吸引力,再加之同質化現象,也會削弱核心競爭力。」雖然,夏蘭還沒有經歷蔣瓊的經營低谷,但她知道,做民宿就是要做出風格差異。
「要不要試試和文化結合起來?你們出場地,手藝人辦活動。」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青城山鎮政府工作人員的鼓勵下,夏蘭找到了解局的突破口。「文化是產業的靈魂,獨特的文化、文創項目將給旅遊業增色添彩。」夏蘭意識到,都江堰有豐富的「山、水、道、熊貓」文化,能豐富產業發展的內涵。「特別是青城山,本身就聚集了青城太極、青城山非遺馬椅子、安龍盆景等非遺傳承人,通過與他們合作,能達到一種共生互補的共贏。」
「太好玩了!我們都沒去景區,每天一睜眼,小朋友就迫不及待出門去參與活動。」在銀杏樹下的草坪上擊鼓而歌,用沾滿泥土的雙手體驗勞動真實的快樂,再聽聽過去的故事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說起假期在民宿的幾天,上海遊客張茜最直接的感受就是,「iPad都沒充過電。小朋友和大人以文化為紐帶,找到了真實生活的樂趣。」
文化為民宿增添底蘊,民宿又給文化帶來流量。在青城山民宿學院院長肖華看來,如果能將青城山寶貴的資源與文化相結合,能夠讓人摸到資源的「手感」,讓人感受到環境的「體感」,讓人體驗到文化的「心感」,那麼坐落在青城山的民宿就都有了自己的「靈魂」。 「在商業邏輯上,青城山民宿長遠發展,不能簡單的定位於吃住,它更應成為文脈的呈現,文明的載體。」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李萌 供圖 青城山鎮 編輯 田莉 校對 王鵑
【來源:成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