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麥豐收,全國就能吃上白面饃「每四個饅頭就有一個是河南產」

2020-12-15 大河報網

中原熟,天下足。作為糧食大省,河南一直有著「國民糧倉」的美譽,而糧食也以每季的豐收,作為對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從一個曾經長期缺糧的省份,轉變為中國第一糧食產量大省和第一糧食轉化加工業大省,從「國民糧倉」到「國人廚房」,近幾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的農業可以說是完成了質的飛躍。中國農民豐收節在即,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段崢嶸歲月,展望河南農業的明天。

五穀之首

中國每四個饅頭,就有一個是河南產的

小麥是五穀之首,是主要的口糧、商品糧和戰略儲備品種,在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中具有核心地位。中國是世界第一小麥生產大國,而河南是中國第一小麥生產大省,小麥產量佔全國四分之一以上。說到河南糧食,小麥不得不提。

「中國每四個饅頭,就有一個是河南生產的。」河南農業大學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郭天財說,世界小麥看中國,中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豐收了,國家全年糧食豐收就有基礎,國家糧食安全就有保障。

不久前,河南省商務廳廳長張延明在一次活動上介紹,河南連續12年糧食產量超千億斤。中國人多耕地少,河南肩負著保障糧食安全的重任。儘管河南是小麥生產大省,但不是小麥生產強省,存在「小麥產業大而不優,小麥產量多而不強,小麥品牌雜而不亮」的問題。

郭天財說,河南小麥發展要注重提高質量,要繼續走規模化生產,機械化、科學化管理之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種麥收益,發展以小麥為原料的食品加工業。

未來農業

農業要和高端技術緊密結合

鼓勵河南人到國際上承包土地

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加快建設糧食經濟強省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河南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根據《意見》,到2025年,要初步建成適應省情和糧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全省糧油優質品率提高20個百分點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92%,主食品工業化率提高到65%以上,糧食產業經濟總產值達到5000億元,實現由糧食生產加工大省到糧食產業經濟強省的根本性轉變。

「如今的農業,早已不是有些人心目中落後、傳統的產業了,農業與先進的生物科學、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高端加工等是可以很緊密地結合的。」河南省社科院原副院長、研究員劉道興也表示,轉變觀念非常重要。他還提到,河南人要更積極地走出去,政府要為大家走出去搭建平臺,到國際上承包土地,發展農業。

歷史嬗變

從缺糧大省到「大糧倉、大廚房」

在劉道興看來,改革開放以來,河南農業的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83年

吃糧問題不再困擾河南

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改革開放前,河南的糧食產量一直低迷,保證不了本省人民的吃糧需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河南農業發展實現了飛躍。1983年,全省糧食總產量增長到581億斤,創歷史最高水平,人均佔有量提高到767斤。

「河南當時已經完全解決了吃糧問題。」劉道興表示。

第二階段:1984~1992年

「鄭州價格」成了糧食市場的「晴雨表」

1985年,河南對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進行了改革,對大部分農產品主要實行市場調節,對主要農產品實行國家合同訂購和市場流通的「雙軌制」,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的聯繫更加緊密。

1990年,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成立,三年後鄭州商品交易所成立,正式推出小麥、玉米、綠豆等糧食期貨交易,結束了中國沒有糧油期貨批發價格的歷史。「鄭州價格」的產生,逐漸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市場的「晴雨表」。

第三階段:1993~2002年

提出建設「兩個基地」重大戰略

1994、1996年,國家兩次大幅度提高糧食價格,促進河南糧食產量又創新高,糧食產量先後邁上700億斤、800億斤兩個臺階。

2001年,河南進一步提出了建設「兩個基地」的重大戰略,要把河南建成全國重要的優質小麥生產和深加工基地及全國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和深加工基地。

第四階段:2003~2008年

打造國人「大糧倉」「大廚房」

2003年以來,中央提出實行「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等一系列方針政策。2005年,河南在中部地區率先取消了農業稅。

2006年5月,河南省委進一步明確提出,河南不僅要成為國人的「大糧倉」,而且要成為國人的「大廚房」。

河南的糧食總產連續三年突破1000億斤大關,連續九年穩居全國第一位。

2008年,我省糧食總產達到1074億斤。這是個什麼概念?省農業廳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如果把1074億斤糧食裝到高1米、寬1米的箱子裡面,可以從北京一直鋪到巴黎。

第五階段:2009年至今

以更開放的視野走向世界

2008年後,河南明確為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2009年在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中,河南被賦予總量1/7的增產重託。作為回應,2010年春,河南向國家鄭重承諾,10年後糧食生產能力將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

如今,農業從提高產量轉向追求質量的新階段。劉道興說,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肉、奶、蛋、禽、蔬菜、水果要全面提高質量,來適應整個社會的消費升級。

來源:河南商報 編輯:侯昺昊

相關焦點

  • 「每四個饅頭就有一個是河南產」!河南小麥豐收,全國就能吃上白面饃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孫科 鄭超  中原熟,天下足。作為糧食大省,河南一直有著「國民糧倉」的美譽,而糧食也以每季的豐收,作為對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 中原河南:盛滿豐收的田野 大有可為的土地
    素有「中原糧倉」之稱的河南,今年再次迎來豐收。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發布消息稱,2019年河南夏糧產量達749.08億斤,比去年增加26.34億斤,再創歷史新高,且今年河南夏糧播種面積、總產量和單位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一,夏糧增產對全國貢獻率達44.9%。
  • 小麥豐收了,質量咋樣
    農業農村部近日宣布,今年我國夏糧豐收已成定局,又是一個豐收季。夏糧的主體是小麥,它是我國第二大口糧作物,是四成中國人的口糧來源。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硬道理。那麼我們手中的糧食到底是否充裕,它的種、收、儲、加工等全鏈條如今又是何種情況?
  • 特殊年景的豐收答卷——寫在河南夏糧產量再創新高之際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發布數據顯示,今年我省夏糧總產量再創新高,比歷史最高水平的2019年增產1.67億斤,其中小麥總產量750.63億斤,佔全國總產量的28%以上,繼續保持全國領先。這是「中原糧倉」再次交上的一份豐收答卷,特殊年景,穩穩地扛起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開局豐收,全年主動」,夏糧是奪取全年糧食豐收的首戰。
  • 河南沈丘縣:「今年小麥產量總體好於往年」
    為保證「三夏」工作的順利進行,真實反映小麥生產的實際情況,5月31日,河南沈丘縣農業農村局組織農業技術專家組先後來到石槽、周營、趙德營、馮營、邢莊等5個鄉鎮,並具有代表性的麥田地塊,進行實地踏田測產。上午9點,專家組首先來到石槽集鎮虎頭村一塊小麥產示範田基地。「您瞧瞧,俺這麥長得多好,遍地金黃,麥穗稠滿,穗頭勻稱,籽粒飽滿。」村民王天齊興奮地告訴記者,「這塊地實際面積為2.3畝,種植的是百農307新品種,估摸著畝產超1300斤沒問題!」
  • 【中國夢實踐者】「逆天小麥」製造者茹振鋼:畢生所求為豐收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又到了一年之中的麥收時節,遠處蔚藍天空下,湧動著金色的麥浪,新收穫的小麥被磨成了噴香的麵粉,走進了各家各戶的廚房......  全國13億多人所吃的饅頭中,每8個就有1個來自小麥品種「百農矮抗58」,它被譽為「黃淮第一麥」。
  • 央媒看河南|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河南篇——中原崛起:此水此山此地
    一座座活力獨具的城市、一片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一個個整潔的美麗鄉村、一批批現代產業集聚區……行走在中原大地,飽經滄桑的「老家河南」日新月異、山鄉巨變。如今這首詞被鐫刻在河南蘭考焦裕祿紀念園內的展板上,供大家參觀學習。  多年來,河南誕生了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新鄉先進群體精神等紅色精神。這些浸透了紅色基因的時代精神,成為黨員幹部幹事創業不竭的精神源泉。  河南先後建成了焦裕祿幹部學院、紅旗渠幹部學院、大別山幹部學院和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新鄉先進群體教育基地、南水北調精神教育基地。
  • 走進三個農家 感受2020年的豐收心情
    剛剛喜獲豐收的中原大地上,人們搶種秋糧,播撒下金秋的希望。  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今年的豐收更有意義,是幸福、是鼓舞,還是對未來的美好期許。在豐收的季節,記者走進河南的三個普通農家,感受他們2020年的豐收心情。  蒸饃 團圓的味道不一樣  一鍋白面饃、一桌農家菜,四世同堂的歡聲笑語,在不大的農家院裡迴蕩。
  • 一個河南人談吃麵
    從吃麵說起對於一個非河南籍的朋友來說,了解的或者聽的比較多的就是「河南燴麵」,而對一個河南人來說,內容可能會更加豐富。燴麵由於製作的工藝比較複雜,並不是像山西刀削麵那樣進入尋常百姓家。據有關資料顯示,河南省小麥播種面積、總產量均居全國第1位。正常年景,全省小麥播種面積為7300萬畝;總產量2250萬噸左右。河南不僅用佔1.74%的國土面積養活了佔全國7.5%的人口,而且還有大量餘糧外銷。這組數據說明,河南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正因為這麼大的產量,也使得麵食成為了我們河南人的主食。
  • 河南永新麵粉公司所產小麥粉多次被通報毒素超標,慎買!
    永城新地標商貿有限公司銷售的標稱河南永新麵粉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1批次小麥粉,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檢出值為1360μg/kg,標準規定為不大於1000μg/kg。此前河南永新麵粉公司就被通報過據查,2019年4月24日,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抽檢4類食品172批次樣品。通報亳州市譙城區雪雪生活超市經銷的河南永新麵粉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小麥粉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檢出值為1360μg/kg,標準規定為不大於1000μg/kg。
  • 河南南召:「四水同治」潤山城
    為破解守著金碗要飯吃的困局,河南省水利廳把南召縣作為定向幫扶單位和試點單位,結合南召自然生態條件,因地制宜,把脈問診,開出良方,堅持以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四水同治」為抓手,以引江濟淮、宿鴨湖水庫清淤擴容、衛河治理等十項省重大水利工程為引領,徹底改善南召水生態環境面貌,構建出水清安瀾、人水和諧的生態新格局。
  • 新冠肺炎下,有一種硬核叫河南
    長垣日產口罩165.7萬個為全國的衛生防護做出巨大貢獻   專屬於河南的「豪氣」全國三分之一的方便麵四分之一的饅頭十分之七的速凍水餃全部產自河南2018年河南乳製品產量在全國排到第三一年累計產量高達
  • 河南舞鋼:「編筐撾簍」尋富路
    12月4日下午,走進河南省舞鋼市尹集鎮埂上村低保戶何德宇的家,冬日暖陽照耀著小院,這位70歲的老人戴著老花鏡,正專注地編竹筐。身邊放著幾個剛編好的成品。一旁的駐村工作隊長劉廣申不停地打電話,忙著幫他聯繫銷路。 「大伯,您手真巧,現在會編這東西的人不多了吧?」記者看著一個個精緻的竹籃問。
  • 三鏈同構助燃產業興旺——河南鄉村振興這一年(中)
    近年來,河南省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優質小麥、優質林果等作物種植。秋季的中原大地,果實纍纍,五彩斑斕,一片豐收的景象。新華社發□河南日報鄉村振興課題組12月15日,記者冒雨來到唐河縣4.2萬畝優質弱筋小麥基地,一場甘霖讓小麥基地一片鬱鬱蔥蔥。雨雖不大,但是細密,即使撐著傘,褲腳不一會兒就溼了。
  • 只知道河南燴麵?你一定是個假河南人!
    傳統的農家灶臺上,放著兩口直徑約二十五公分的大鐵鍋,將擀好的鍋盔餅分別放在鍋上,用小麥桔杆文火蒸烤。為了保證鍋盔受熱均勻,其中一口大鍋中鋪墊了厚厚的一層砂石,這樣的細緻和繁瑣,能讓出鍋後的鍋盔不焦不糊,同時具有生面的顏色,熟饃的味道。
  • 《瞭望》封面專題 重磅推介河南
    糧食產量邁上1300億斤臺階,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4的小麥,食品工業位居全國第二,高標準維護糧食安全。  打造「陸、空、網、海」四條絲路、進出口總值突破5500億元穩居中部第一、鄭州機場客貨運規模保持中部地區雙第一,高水平開放成為亮點。
  • 河南遠徵麵粉集團今年第六次上黑榜 小麥粉被檢出毒素超標
    永城新地標商貿有限公司銷售的標稱河南遠徵麵粉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1批次小麥粉(多用途麥芯粉),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檢出值為2.20×10³μg/kg,標準規定為不大於1000μg/kg。此前,河南遠徵麵粉集團有限公司已經多次被檢出小麥粉不合格。
  • 河南:疫情期間 線上社體活動如火如荼
    人民網鄭州3月10日電(霍亞平)疫情防控以來,廣大群眾居家健身需求不斷增長,圍繞在特殊時期如何發揮體育工作的積極作用,提升群眾防護期間的幸福感、獲得感,河南省社會體育事務中心按照省體育局部署要求,迅速行動,推出了2020年「中國體育彩票」河南省線上社會體育系列賽事活動。
  • 河南「分田到戶第一村」今昔
    河南「分田到戶第一村」    提起「分田到戶」,第一反應一定是安徽鳳陽的小崗村,而在相鄰的河南省,歐營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1978年,我們第六生產隊有339畝地、305口人,一個人一年只能吃到60斤麥,這還是年景好的時候。收的少吃得多,吃不飽時就吃紅薯幹。」提起分田到戶之前的生活,當時的第六生產隊隊長、今年67歲的歐陽玉超仍記憶猶新。
  • 蟹姐家的土味早餐,河南人最愛的經典搭配,饅頭很特別
    有了老媽蒸的饅頭,我把早餐做成了最經典的搭配,這也是河南人比較喜歡的搭配,饅頭配鹹蛋和稀飯。這種搭配可以出現在三餐中任何一餐,農忙的時候更是愛吃這樣的飯,因為很好準備。在饅頭、鹹蛋和稀飯這三樣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食物,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土味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