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終是要死的,不管是誰,這是人類的宿命。幸虧,死是公平的。如果生命由權力決定,老百姓的日子才真正叫暗無天日,當然權力的爭鬥會更殘酷。
秦始皇終於死了。
公元前210年七月,死於沙丘,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
有許多跡象顯示,秦始皇必須死了。雖然他掌握著最高權力,但他的命運恰恰掌握在別人的手裡。
集權者的脆弱就體現在這裡,當所有的權力集中在一個人手裡的時候,其實自己的命運也就控制在一二個人手中。
秦始皇是知道這個道理的,所以呆在皇宮的時候,他從不告訴別人晚上睡哪個房間,這樣就無人知道他的行蹤。
權力獨裁看上去可以為所欲為,實際他也是這個體制的受害者。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五十歲,在那個時代也算是老年了。他想到了遠在邊境的公子扶蘇,不知道什麼原因寫好的信沒有發出去。
這封沒有發出去的信,可能是造成秦始皇死亡的真正原因。
當時留守在秦始皇身邊的胡亥和趙高不想扶蘇來當皇帝,只有在扶蘇回來前讓秦始皇死了,胡亥和趙高的目標才能實現。
秦始皇的行動沒有人能控制,但行動後的秦始皇卻很容易被人控制。
秦始皇決定出巡,只是他沒料到的是,這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次出巡,回到皇宮以後的只是一具腐屍而已,這當然是秦始皇沒有想到的。
不過這樣的結果,胡亥和趙高已經想好了。以前從沒陪同秦始皇出巡的兒子胡亥,這次一反常態非要陪著出巡,保衛秦始皇安全的大將蒙毅被打發去會稽山替秦始皇祈神去了。
秦始皇就一次小小的身體不適—死了。
獨裁者生前讓人恐怖,死後大多被人利用。生前權力越集中、越殘暴的獨裁者,死後越被人利用,在繼任者沒有掌握住權力前,獨裁者的死,他自己都沒決定權。
現在已經死了的秦始皇,在這支浩浩蕩蕩的出巡隊伍中,他還活著。依然每天有人送飯,有人在車外匯報工作。陪伴著秦始皇屍體的太監應付著各色人等,實際上,就算有人懷疑車內的秦始皇已經死了,也沒人敢說。
趙高和胡亥說沒死,就算看到一具屍體也得說活著,否則,就憑造謠和傳謠的罪名足可以滅你三族。
秦始皇的死訊被嚴密封鎖,他還是按照既定計劃出巡,不慌不忙,讓全國各地老百姓,特別是和蒙恬守著邊境的扶蘇知道,秦始皇一切正常。
實際上這齣戲就是演給扶蘇和蒙恬看的,只要他們兩相信秦始皇還活著,胡亥和趙高就有機會掌握權力。
現在秦始皇的屍體成了胡亥登上二世寶座的工具,什麼時候承認他真的死了,取決於胡亥什麼時候掌權。
秦始皇的屍體在炙熱的夏天迅速腐爛,為了遮蓋惡臭,他們往車裡裝上鮑魚,讓鮑魚的腐爛味和秦始皇的屍臭味混合在一起。
當時全世界最有權力的人,沒想到死得這麼狼狽,連普通老百姓的基本尊重都無法享有。
秦始皇最後就是和一車爛鮑魚和一身腐肉回到了長安,回到了他權力的中心地。
已經死了一個多月的秦始皇,這會真的可以死了,胡亥登上了二世寶座,趙高掌握了實際控制權。
秦始皇的死亡鬧劇,就這樣才正式結束。
集權社會最重要的就是權力繼承,如果生前沒有明確繼承人,或者明確了,繼承人沒有掌控的能力,集權者的死亡大多就不是他自己決定的了。
在這樣的體制下,一段時間看不到皇帝露面各種謠言都會出現,大家最關心的一件事就是看他什麼時候公布死訊。
本來作為正常人,如果看到有這麼多人盼著他死,自己都不好意思活著,誰願意被別人討厭呢?不過,皇帝不是普通人,他們都有著非同一般的厚臉皮,就算全國人民都討厭他,他死了都還想活過來。
他不在乎老百姓是否對他討厭,他在乎的是老百姓是不是怕他。
秦始皇都會死,誰還能不死呢?
此公眾號不錯,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