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秦始皇,始終有許多的疑問,而且是作為一個對歷史並不怎麼了研究,只是道聽途說的人來說,對秦始皇的印象只能說是道聽途說。
秦始皇殘暴,因為他焚書坑儒,修築長城的時候還發生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悲慘之事。
秦始皇很厲害,因為他統一文字和度量衡。
但是歷史從不是那麼片面,只要你開始了解,就會明白,事情絕對都不是一個好,一個壞就可以評判的。而這本薄薄的,一杯下午茶的時間就可以看完的《秦始皇:大秦帝國啟示錄》確實可以作為了解秦始皇,了解那個時代的入門書。
01 陳舜臣是誰?
日常比較愛讀日本文學,所以對日本作家頗有好感。他們的文字大都簡單直接,沒有來來回迴繞來繞去,所以不管是文學書還是研究語言類的書籍,都無一例外會優先選擇日本作者的書先來讀一讀。因此,雖然對歷史不甚了解,但發現是日本作家寫的,就感覺內心輕鬆了很多。這也算是一直偏見。
日本文學界曾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日本歷史要看司馬遼太郎,中國歷史要看陳舜臣。」陳舜臣原籍是中國臺灣,出生於日本神戶,在那裡接受過漢學教育,因此,對日本和中國文化之間的徘徊,也讓他產生過迷茫。他熱愛日本,熱愛日本文化,也熱愛中國,熱愛中國文化,他曾說,他寫中國歷史,是為了「訂正」(日本)對中國歷史的某些誤解。因此,出於這份責任,他在寫歷史題材的圖書時,多次赴北京、西安、敦煌等地探尋古蹟。
02 陳舜臣為何要寫秦始皇?
秦始皇死之後的兩三年,秦朝就滅亡了。可想而知,寫秦朝歷史的人大都不是本國人,而刻畫形象的客觀性顯而易見,或許會帶著某種情緒去傳揚。而寫這位傳奇帝王的原因,陳舜臣也說,他想通過這個典型人物,一窺時代的真面目。而在這本《秦始皇:大秦帝國啟示錄》中,秦始皇只是作為時代背景下的一個普通的人物來進行刻畫,語言客觀,有史有據,評價空間留給讀者。
從「皇帝」的由來,治國之道,儒家精神,國家集權和農業改革,到秦朝文物、秦朝滅亡,陳舜臣用寥寥數筆,就想秦始皇以及那個時代的特徵串聯起來,讓讀者不僅會對秦始皇有了解,更對那個大時代有了一個普遍的認識。
03 為什麼他會是秦始皇?
去除了神化思想,我們不禁會產生這樣一種疑問,為什麼皇子眾多,為什麼最後統一六國的會是在異國的質子的孩子?我們都知道,質子本就是不受重視的,再加上當時在位的皇帝有那麼多皇子,質子本就難以生存,那嬴政又是如何誕生,如何回到秦國,如何當上皇帝的?
這裡就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寫作功底,只用簡單的文字在《第三章少年秦王的秘密》就敘述得十分清楚了,這裡就有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呂不韋,一個就是華陽夫人。
嬴政的父親子楚當時在趙國當質子,子楚就是因為生母不得寵,因此也不被安國軍疼愛,除了他之外,子楚的眾多兄弟都在都城鹹陽,可以說子楚是沒有什麼優勢的。而呂不韋的出現,或許是給了子楚一線希望,成了自然好,不成也就罷了,反正自己是質子,本來也沒什麼希望。通過呂不韋的遊說和努力,也為嬴政的繼位做出了貢獻。
對秦始皇和那個時代有興趣和疑問的,都可以在這本書找到一個初步的答案,然後順著這根線,繼續探索。
作為一個從沒有研讀過秦始皇的小白來說,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
在最短的時間了解秦始皇及所處的時代
《秦始皇:大秦帝國啟示錄》並非一本厚重的歷史研究圖書,看似簡單的章節,但仔細讀來不難看出作者陳舜臣把歷史上一個一個的經典用簡單易讀的文字串聯了起來,讓讀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對那個時代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而不是一上來就被鋪天蓋地的歷史史料所嚇住。這就是作者的厲害之處。
開篇先不介紹秦始皇,先介紹」皇帝「稱號的由來,進而穿插著寫秦始皇在這其中的作為。寫秦始皇最重要的」大一統「時,寫寫明」統一中國「及」統一天下「概念的區別,以及商人階級的興起、重用異國人才的原因,在大時代下的是「合縱還是連橫」,繼而在這其中也介紹了重要的人物,例如蘇秦、張儀、屈原、趙武靈王。在寫秦始皇為人時,也寫了有相同時代背景的阿克巴大帝、成吉思汗,利用對比,讓讀者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下,閱讀秦始皇這個人。
因此,《秦始皇:大秦帝國啟示錄》讓我明白了,秦始皇若不是在歷史時代下去閱讀,我們根本不可能對他有一個客觀和全面的認識,通過對照歷史時代和人物的了解,秦始皇這個傳奇人物才終於有所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