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無論風寒還是風熱,都可以用這兩味中藥,你知道是哪兩味藥嗎

2020-12-17 金蘭健康

生活中感冒十分常見,而與之相對應,能夠治療感冒的中藥也是數不勝數。許多有經驗的朋友在感冒以後,都會先評估自己是屬於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從而方便選擇合適的中藥來進行治療。那麼,在如此豐富的中藥裡,是否有藥物既能夠治療風寒感冒,又能調理風熱感冒呢?其實這樣的中藥也是的確存在的,荊芥與防風便是一對經典「藥對」。

荊芥和防風都同屬於解表藥的範疇,顧名思義,兩味中藥都可以解表以治療外感表證。然而兩味中藥相互配伍,在許多經典名方中都有出現過,比如荊防敗毒散、消風散等。荊芥味辛,性微溫,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的作用。而防風則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祛風解表、勝溼止痛、止痙的功效。也就是說,荊芥和防風兩味中藥都具有祛風散風的作用。

那麼兩味中藥共同配伍,能夠用在哪些方面呢?

1.外感表證

不管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都是因為外來的邪氣侵犯於肌表,邪正相爭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所以都稱為外感表證。而在其中,如果寒邪偏盛,那麼惡寒的表現就會很明顯;如果熱邪偏盛,則發熱、口渴等症狀較為明顯。

但不管如何,往往外感邪氣中都有風邪的存在。因此在治療上,也都需要祛風解表。而荊芥和防風雖然藥性微溫,但在實際使用中會發現它們的溫性不太明顯,反而更偏於平和。而且兩味中藥祛風的力量都很強,因此不管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只要是輕證,荊芥和防風都能夠發揮出良好的解表作用。

相關焦點

  • 風熱咳嗽?用這味藥,準見效,關鍵你要會用
    風熱感冒、咳嗽?用這味藥,準見效,關鍵你要會用貝母,為百合科貝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是中藥界頗有名氣的藥材,有止咳化痰、清熱散結的功效,在我國有著悠久的使用歷史。在日常生活中,平時感冒咳嗽,很多人都會想到止咳露,比如蛇膽川貝液、川貝枇杷露等,這裡面都用到了川貝這味藥。不過,也有不少朋友會選擇食療,比如常見的就有,用大鴨梨燉個啥的,那還能加點啥?首選的當屬貝母了。此時,就會興衝衝地跑到藥店:「老闆,給我買點貝母,要好貨,」這時老闆肯定回你一個無奈的表情,因為貝母是個大家族,品種繁多,規格等級相當複雜,價格相差非常大。
  • 看風寒風熱感冒,對症來下藥
    風熱感冒系風熱之邪侵襲肺衛,致衛表不和,肺失清肅而出現的證候。  其臨床表現為:  主症:①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頭痛身楚;②鼻塞,流黃濁涕,咳嗽,咽紅幹痛。  次症:微汗,口乾渴,咯痰黃稠。  舌脈: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凡具備主症①及次證,或主症②及次症,並見典型舌脈者,即可診斷為風熱感冒。
  • 秋季感冒多為風寒和風熱感冒
    立秋後,早晚溫差增大,感冒發燒的人多了起來。中醫指出,秋季感冒多為風寒和風熱感冒。中醫認為,感冒的發生是因為*感受外邪而致病,外邪之中以風邪為主,在氣候反常、冷暖失調、*抵抗力不足時,風邪就可能興風作浪。病情較輕的感冒一般統稱為「傷風」。
  • 秋季常見病:風熱感冒吃薄荷 風寒咳嗽用紫蘇
    秋季常見病:風熱感冒吃薄荷 風寒咳嗽用紫蘇 2020-10-16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醫教你1個穴位治感冒 風寒風熱都管用
    導語:感冒大家都得過,同樣是感冒,卻有風寒、風熱的區別。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程凱告訴大家一個身體自有的「感冒藥」,不論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預防和治療都可以找它。
  • 如何區分風寒與風熱感冒?
    感冒是四季常見的外感病,尤以冬春兩季多見。許多家庭都備有治療感冒的中成藥,有的人患感冒後吃了不少藥,但病症並沒減輕。關鍵在於沒有辨證用藥。中醫認為感冒一般可分為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兩大類。這兩種感冒病因病機、症狀、治療原則及用藥差別很大。風寒感冒是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
  • 同是感冒 風寒風熱啥區別
    原標題:同是感冒,風寒風熱啥區別   感冒了,大多數人都有到藥店自行買藥的經歷,可有些人吃了幾天藥,感冒反而加重了,原因很可能與你沒分清自己是風寒還是風熱感冒有關。河南省中醫院肺病科主任醫師王祿指出,外感風寒與風熱的病因、症狀、治療原則及用藥都有很大差別,不辨寒熱隨意吃,真的會令病情雪上加霜。
  • 風寒風熱,給你兩套鑑別方法
    發熱發冷,體溫波動在40C左右,無汗頭痛已4天,經用青黴素、安痛定見效。症見發熱(39. 5℃),惡風輕微,頭漲痛,咽紅幹痛,從昨日身體微汗,脈浮數,舌苔薄黃,口渴,有化熱之象。此屬風熱感冒,治宜辛涼疏散風熱,方擬銀翹散加味。處方:金銀花30g,連翹30g,竹葉9g,荊芥9g(後下),炒牛蒡子9g,淡豆豉9g(後下),薄荷9g(後下),桔梗9g,蘆根15g,甘草6g0。
  • 一個兩味藥的經典配方,無論自汗盜汗,通通搞定!
    如果出汗太多就會傷津耗神,從而出現精神倦怠、臉色蒼白、四肢乏力、不思飲食、易感冒、失眠多夢等陰陽失調的症狀。所以說汗液是很寶貴的,雖然出汗有很多好處,但如果沒有劇烈運動,天氣也不炎熱,周圍人都不怎麼出汗時,你的汗隨隨便便就流出去了。清醒時沒怎麼活動或乾脆沒有活動時,無緣無故地出汗。前面說了,汗為心之液,心氣不固,營衛不和,所以汗漏如雨。
  • 秋冬感冒高發,想吃中藥治感冒,得先分清風寒還是風熱!
    秋冬季節,進入了感冒的高發時期。因為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沒有對付感冒的好方法,只能夠發燒就吃退燒藥。於是很多人就想自己到藥店買一些治感冒的中成藥來治療。但是想要買回來的中成藥真能治好病,首先就要學會分辨自己所得的到底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亦或是體虛感冒,然後選擇相對應的藥物。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這兩味藥,可調理風寒感冒,但你知道注意事項嗎
    世間的中藥千千萬萬,每一味中藥都有它不同的功效,也可用於調理和治療各類病症。但如此複雜的人體,往往不是單單一味藥物便可以面面俱到的,因此,中藥的配伍便應運而生了。而根據其性味歸經及功效的不同,不同的藥物配伍起來,可以是相互疊加以增強藥效,可以是「君臣相佐」而補其不足,也可以是完全相反而互相排斥。在中藥的配伍原則中,自《神農本草經》以來,就倡導「七情」,也就是單行、相使、相須、相畏、相殺、相惡及相反七種。也就是說所有的中藥配伍,並非只有一種原則,但萬變不離其宗,大多都在這七種原則之中。
  • 藥茶配方:治療感冒「中藥茶」
    核心提示:  在我國,藥茶療疾源遠流長,早在唐代就有「藥療百疾,茶治百病」之說。時下,藥房裡,隨處可見擺放在櫃檯外的「中藥茶」,功效各一,防病健身,功效不凡,近期感冒大行其道,不妨選劑治感冒「中藥茶」方,驅走感冒。   在我國,藥茶療疾源遠流長,早在唐代就有「藥療百疾,茶治百病」之說。
  • 風寒、風熱感冒的區別,附推薦食療方!
    大家對風寒風熱這兩個詞還算熟悉,但是準確判斷孩子是得了風寒還是風熱感冒還真是拿不準,有風寒的症狀也有風熱,開始風寒,然後又風熱,真真是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感冒時流著 清鼻涕不出汗,但喉嚨很痛,同時發熱口渴,看了中醫書也還是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屬於哪種感冒,對於廣大吃瓜父母們,有沒有一種快速鑑別寒熱類型的方法呢?
  • 寶寶感冒怎樣用藥?教你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對症服用
    感冒清熱顆粒治的是風寒外感感冒清熱顆粒雖然有清熱兩個字,但主治的卻是風寒外感。既然清熱,為什麼又能驅寒呢?雖然我們把感冒主要分成風寒風熱兩大類,但真正實踐起來,很多家長還是會發現辨不清楚。這是因為,純風熱或純風寒外感的寶寶,真的太少了。我們之前說,風寒感冒的主要症狀為發熱輕、惡寒重、流清涕、頭痛、鼻塞等。
  • 這個方子雖然只有兩味藥,但止咳效果卻非同一般!
    因為它的藥味比較少,一共只有兩味藥,而且這兩味藥也極其常見,操作起來也十分方便。那麼,究竟是那兩味藥呢?那就是杏仁與蘿蔔籽,這個方子的名稱就叫「杏仁蘿蔔子丸」。杏仁蘿蔔子丸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的一首方子,藥物由萊菔子和杏仁組成。具體用法是取杏仁12克,炒萊菔子12克,加稻米一把,水煎至米熟,取汁分3次服,食後溫服。當然這是成人一天的用量,小兒應該酌減。
  • 兩味中藥,一清一散,治春天肝火旺、睡不著!這個茶方用了十年
    比如說現在,我就給你講一個,專門應對春天肝火旺、睡眠質量差、腦袋迷糊、眼睛乾澀的小茶方—— 準備中藥桑葉15克,菊花5克,放在一起,用沸水衝泡代茶飲
  • 風熱感冒≠風寒感冒!風寒風熱仔細分辨,正確防治你需要了解
    秋季如約而至,秋季感冒患者逐漸增多,在買藥時時常被問到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何為風寒感冒,何為風熱感冒?每日1次,熱服後蓋被睡臥取汗,疏散風寒,和胃健中。5、蒼耳雞蛋雞蛋1個,蒼耳子6克。將蒼耳子去刺炒黃,研成細末,加入雞蛋中打成蛋漿,炒熟。每日1次,趁熱食用,連服三日,散風止痛。
  • 什麼是風熱感冒 這症狀竟是風熱感冒
    感冒是生活中很常見的病症,通常大家治療感冒的做法是買感冒藥吃,但是感冒有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這兩種的症狀和治療方法是不一樣的。那麼,什麼是風熱感冒?風熱感冒症狀有哪些?風熱感冒吃什麼藥?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風寒、風熱感冒傻傻分不清?教你幾點簡單區分,對症下藥
    所以此時,判斷自己是什麼類型的感冒就尤為重要了,分辨錯了就算吃了藥也沒有多大的效果,還會導致病情症狀加重。那麼應該如何判斷自己的感冒類型呢?今天我們講述一下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區別~
  • 小兒風寒感冒吃什麼藥 四點區分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
    小兒風寒感冒吃什麼藥   藥物治療小兒風寒感冒,可選用荊防敗毒散、通宣理肺丸、麻黃止嗽丸、小兒四症九和參蘇理肺九、保嬰丹、小兒感冒茶、小柴胡、清宣止咳顆粒等,給孩子服藥時需要遵照醫囑或藥物說明確定給藥量和服用次數。服藥的同時,可以以生薑、蔥白煎湯為藥引,加強藥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