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10月17日17時訊(首席記者 雷其霖)槽坊街驢溪酒廠的圓形「蒸籠」裡顆粒飽滿的高粱還在醞釀著發酵,等待它們的是蒸餾剩下來的酒珠慢慢匯成酒水,順著水龍頭流進酒缸等待封印。酒香四溢的驢溪酒廠迎來今年大事記。釀酒大師王河川收徒弟了,這在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不是什麼新聞,但這次收的徒弟都是高材生:科班出身的釀酒人才。江津燒酒這個重慶市非遺終於後繼有人。
徒弟拜師 酒門從此不路人
今日重陽,宜出行、訂盟、納採、破土。
王河川收徒兩人,兩人拜入到江津燒酒非遺技藝守護和傳承人的門下。
「師父之學識才德,名揚巴渝酒界,久慕師父才藝、為人、處事可謂楷模。驢溪酒廠之後生張曾偉拜王河川師父門下為徒,承蒙師父允納,願執弟子之禮謹遵師父教誨,團結同道,刻苦鑽研,傳承江津燒酒釀造技藝,釀造巴渝老味,弘揚燒酒文化!誠具名帖,躬行拜師大禮。」
即便昨夜反覆誦讀拜師帖文字,25歲的張曾偉在今日的拜師禮中依舊有些緊張。從今以後,他已經拜入江津燒酒技藝傳承門下,身負使命,傳承非遺。
62歲的王河川收下兩個愛徒的拜師帖後,臉帶笑容,幸福的表情溢於言表。
隨後兩位徒弟端上拜師禮——束脩。束脩含6樣,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乾瘦肉條則表達弟子心意。
收下兩位徒弟的拜師禮後,王河川將兩把手刀和《弟子規》分別贈予二人。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手刀是釀酒師在釀酒學藝過程中必須要會用的一種工具,用於撫平蒸熟高粱的工具。選擇手刀和《弟子規》王河川也是別有心思,看得出來這位非遺傳承人對愛徒的厚愛。
「入我門下,須勤奮刻苦,將燒酒技藝傳承下去,以慰師父平生。」王河川不緊不慢的說出了他對兩位徒弟的期望。「希望你們不忘初心,忠於純粹,守住非遺文化的最後底線。」
將拜師的禮儀延伸到釀酒師收徒,這是江津燒酒尊師重道的傳統,這也直接體現了驢溪燒酒所代表的傳統文化底蘊。
保護非遺 傳承需要新鮮血液
驢溪酒廠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江津燒酒釀造技藝傳承企業,以釀造江津燒酒為主營業務。驢溪酒廠前身是白沙槽坊街上一家普通的釀酒作坊,歷經一百多年發展,驢溪酒廠以傳承非遺技藝為己任,釀造正宗的巴渝老味,如今已成為了傳承江津燒酒釀造技藝的絕對主力。
王河川是驢溪酒廠創始人,也是原來的廠長。他16歲開始釀酒至今已經對酒有近半個世紀的研究,是江津燒酒釀造技藝的第三代傳人,也是國家級釀酒師、品酒師。江津燒酒釀造技藝屬於川法小曲固態釀酒法,王河川則是掌握這門技法的釀酒大師之一。
2001年王河川接手創辦於1906年的釀酒槽坊,改制成立驢溪酒廠。45年過去了,江津燒酒釀造技藝不斷得到完善,將這款明清時期的酒味傳承至今。
多次開班授學的王河川已經有100多名學生遍及天下。2011年,王河川被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江津燒酒釀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但王河川一生只收了五個徒弟,前三個徒弟均是「半路出家」,也是靠王河川手把手的指導,才能出師。如今,加入他門下的兩個弟子卻是科班生,專門學習生物發酵或者從事酒類品鑑、檢測工作的專家。
非遺的傳承和學習有太多的因素不可控。王河川說,這要看天也要看人。
不是每個愛好釀酒的人王河川都願意收入門下,他要求徒弟得有酒文化的基礎知識,對這個行業有足夠多的興趣和愛好,當然也需要一定的體力,所以身體素質要足夠好。王河川說,最重要的當然是徒弟對釀酒的這些技藝要有一定的悟性。
「悟性這個是沒有辦法讓師父交給徒弟的。」這也印證了那句: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燒酒的釀造大體要經過四大工序:蒸糧、培菌、發酵、蒸餾,每道大的工序還有諸多小工序,包括對糧食浸泡的時間、發酵時間這些小細節都是有比較嚴苛的要求。
好的品酒師或者釀造師只要喝一口酒就能判斷出酒的品質是否合格,如若不合格又是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年輕人中願意學釀酒的人不多,以前大家就認為釀酒地位不高,常常備受歧視。」王河川說,數十年前,他就曾被自己的妻兒嫌棄身上的酒糟味。「但現在社會釀酒師的地位有所提高,待遇也漲起來了,因而喜歡的人也稍微多了一些。」
解決傳承兩難 還原明清燒酒味道
非遺傳承最大的難題是傳承人的職業未來。
以前酒廠的釀酒師還能在行業內進行交流,如今隨著競爭的加劇,這種交流就變得越來越小眾,甚至隱蔽。
哪怕王河川已經努力了數十年,但對於尋找這項非遺的傳承人他深感責任重大。
「以前計劃經濟時代酒類供應是憑酒票領取,一家多少酒那是有限的,那時候就造成了酒類產品供不應求的現象。哪怕以前釀酒用的冷凝器是錫制的鍋,即便有重金屬超標,由於市場需求量大安全性也就容易被忽略。但現代社會發展對酒類的品質參數和食品安全都有了明確的規定。」王河川說,人們對酒的需求已經從過去的過癮型需求轉變成了現在的保健型。
一邊是傳統文化的工藝技藝傳承,一邊是對酒類品質的保證,這對於燒酒技藝的傳承是個很大的考驗。
傳承人同時也面臨兩難的困境。
一邊是對非遺技藝的傳承,同時還要創新,讓市場接受產品。但最大的難題在於傳承人的前途未卜可知,職業出路和市場認可度讓傳承人也同樣身心俱疲。
即便如此,邵家豔還是拜入了王河川門下。
作為首名女性傳人的邵家豔,在白酒行業已經歷練多年,是國家級白酒評委、重慶市白酒評委、高級品酒師,曾多次擔任重量級白酒評選賽事評委。
和頗有經驗的師姐不同,張曾偉雖然是王河川的5個弟子中最小的,但他曾經是一名營養師,如今是一名高級食品檢驗工,現在成了驢溪酒廠釀酒車間的主管。
「酒沒有文化就沒有底蘊,沒有底蘊就沒有市場。」王河川說,雖然我是江津燒酒的第三代傳承人,但也怕這項非遺突然就夭折了。重慶白酒以清香型小曲白酒為主,保住這個地方酒文化的技藝刻不容緩,雖然也需要創新,小而精的驢溪酒廠,一定要終守純粹。
2016年,江小白酒業有限公司保護性收購了驢溪酒廠,保護傳統釀酒技藝和百年老廠,推動傳承非遺技藝,推動中國酒的傳承和發展。
自收購驢溪酒廠以來,江小白加大投入,完善了驢溪酒廠的釀酒設施設備、復興了夕日槽坊街釀酒盛景,並引進了國家級高級品酒師等技術型人才,讓江津燒酒釀造技藝這項非遺文化煥發新生,也讓非遺技藝傳承人王河川老先生的衣缽得以後繼有人。此外,依託江小白既有優勢,推動了驢溪酒廠產品研發,品牌推廣,非遺體驗式營銷等板塊運營,讓非遺技藝生產的傳統巴渝老味得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