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件樂器的演奏
對於二人臺四大件樂器的演奏,我們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都不陌生,而且通過這次「國家基金二人臺牌子曲主奏樂器表演人才培訓」我們都有幸成為這方面的優秀人才,所以我們更加需要對二人臺這四大件樂器的演奏作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這也必將成為我們一生專研的一個課題。
作為演奏者,我們首先應該對這四大件樂器的性能作最基本的了解。
第一節
四大件樂器
眾所周知,戲曲的音樂是決定和區分「本劇種」和「它劇種」最主要的因素,而決定戲曲音樂的本質和特徵的主要因素除了固有的旋律音調外,則是用於演奏這一音樂的主要的特性樂器。如京劇的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大件;晉劇的晉板胡、二弦、小三弦、四弦等。它們的組合可以說是妙趣橫生,天衣無縫。它們之間的關係既特別又融洽,在演奏家精湛的演繹下,相互襯託,互相彌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默契到了誰也離不開誰、且誰也代替不了誰的境界和地步。我們二人臺也有四大件:梅、四胡、揚琴、四塊瓦,它們更是如此。
梅 在過去是二人臺樂器中的領弦樂器,它高亢明亮、大氣磅礴的陽剛氣概以及非常人性化的旋法特點充分代表了當地人民的豪邁氣概。
四胡 音色純情柔美,音韻纏綿不斷,偶又加以巧妙的「錚扎」奏法,似北方純真賢惠的少女性格,給人以「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美妙之感。
揚琴 以它穩定的節奏型音點,藕斷絲連般的將梅和四胡兩種性格不同的樂器緊密而巧妙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有剛有柔、剛柔並濟、和諧有序的小家族。
四塊瓦 它是傳統二人臺樂隊中唯一的打擊樂器,它清脆的音色,豐富多彩的節奏以及花樣翻新的演奏式樣,為二人臺音樂增添了無限的樂趣和色彩,是本來就激情澎湃的二人臺音樂更加歡快熱烈、生動活潑、光彩四射。
綜觀二人臺的四大件,在其共同的發展中早已形成了十分默契的演奏形式和體系。而演奏者嫻熟的演奏技藝更體現了整體二人臺音樂(唱腔伴奏和牌子曲演奏)的發展水平。因此,欲使二人臺藝術得以全面發展,必從二人臺音樂的發展抓起,想要二人臺音樂發展,必從二人臺「四大件」抓起。
面對當前二人臺的發展形勢,當務之急是儘快提高演奏者的技藝,增強演奏者對二人臺音樂的駕馭能力,提高藝術修養,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只有這樣才能夠為二人臺藝術的良好傳承與進一步的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以適應社會的發展,滿足人民大眾的美好的精神追求。
二人臺音樂被公認為是北方「絲竹樂」,是北方漢族音樂的代表,對它的演奏,除了具有高超的演奏技能外,還必須具有較強的音樂理論知識的支撐,否則演奏員將永遠停留在一個「匠人」的層面上。這麼多年來,二人臺音樂得不到與時俱進快速的發展與我們演奏員缺乏更高的理論知識有直接的關係,很多同志仍然停留在模仿式的學習層面上,饒有創新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要想儘快提升二人臺「四大件」的演奏水準,並以達到整體提升二人臺音樂的發展水平,演奏者綜合素質的培訓、提高是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是一項遠瞻性的工作,需要各級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本次培訓是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臺藝術研究院為此邁出的嶄新的一步。值得點讚!
1、 梅
梅(枚)作為二人臺主奏樂器 ,是一件不可小覷的樂器。它能夠從笛子這一大群體中獨立出來,自有它一定的道理。人們也常常帶著一種疑問:為什麼管他叫「梅」而不叫「笛子」?對於「梅」這一名詞的來歷,當代老藝人們也不太明了了,歷代文獻資料也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在《樂府詩集梅花落曲解題》中記有「《梅花落》,本笛中曲也。」在唐大曲中也有《大單于》《小單于》、《大梅花》《小梅花》等曲,這都是笛曲。特別是在好多古代詩詞中也都有「笛」與「梅」的體現,如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唐高適「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戎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山關。」;唐宋之問「羌笛寫龍聲,長吟入夜清。關山孤月下,來向隴頭鳴。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驚。行觀向子賦,坐憶舊鄰情」;唐李益「入夜思歸切,笛聲清更哀。愁人不願聽,自到枕邊來。風起寒雲斷,夜深關月開。平湖獨惆悵,飛進一庭梅」;宋李清照「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呂。」;清宋琬「樂去疏簾才數尺,鳥鵲驚飛,一片傷心白。萬裡故人關塞隔,南樓誰弄梅花笛?」。
有一首我國古代八大名曲之一《梅花三弄》,最早在西晉時就是一首笛曲,後來移植到古琴、古箏和二胡當中的。可見笛子和「梅花」一向是關係密切。我認為將二人臺笛子稱作梅是對這一樂器的敬稱,一來是古代的笛子曲就叫「梅」(梅花落);另一方面是把笛子的奏出的聲音與梅花的清風亮節的精神品質聯繫了起來,特別是二人臺的這支笛子不同一般,沁人心脾,鼓人志氣,完全具有梅花的不懼風寒、堅強美麗、不屈不撓的高潔、傲骨之品質。古代詠梅詩詞甚多,但都比不了毛澤東主席的《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宋代王安石也有一首詠梅詩「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很顯然,我們二人臺的梅應該就像毛主席詩中的梅的品格一樣。
這就是說在樂器的性格層面上講作為梅應該是有陽剛之氣、責任擔當、全盤意識、引領風範、創新能力。
在技術層面上主要解決的問題是:
基本功:氣、唇、指、舌。
技 巧:抹、滑、疊、剁。
特 點:領、讓、疏、密。
以弦樂的思維演奏管樂。
2、 四胡
四胡是統稱的胡琴的一種,蒙語叫「胡爾」,它是誕生在我們北方少數民族
奚族,最早叫「奚琴」,在此基礎上逐漸派生,大致在宋代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成為戲曲的伴奏樂器。從此,我國民族樂器步入了吹、拉、彈、打齊備的歷史時期。四胡按理說應該是在二弦胡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清朝時期特別的盛行,蒙古民間的好來寶說書主要用它,內地漢族的說書也用的較普遍。清代有個蒙古族音樂家叫榮齋,他編寫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器樂總譜《弦索十三套大曲》(《弦索備考》)裡面所用的主奏樂器「胡琴」就是四胡。以前的四胡的形制很不統一,大部分是低音四胡與潮爾的音色靠近。後來經過鐵鋼和孫良等老一輩的改革,有了中音四胡。二人臺四胡是直接使用了蒙古四胡後又在蒙古中音四胡的基礎上由張佔海、康瑞、溫萬等一代二人臺四胡演奏家不斷調整改革到了今天這樣的高音四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佔海老師通過對康瑞老師演奏技術的研究,結合二胡、小提琴、高音板胡等弓、指法的吸收運用,創編了《二人臺四胡演奏法》,使二人臺四胡更進一步走上了專業化的道路,並且還創編了四胡協奏曲《走西口》,使得二人臺四胡的演奏技法不斷完善和鞏固,也開啟了二人臺四胡走上獨奏舞臺的成功之路。
前面我們說過,二人臺四胡音色純情柔美,音韻纏綿不斷,偶又加以巧妙的「錚扎」奏法,似北方純真賢惠的少女性格,給人以「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美妙之感。這種柔美的性格特點同時也造就了一批具有同樣品質、性格的優秀的二人臺四胡演奏家:康瑞、溫萬、蘇明亮、張佔海、王成、邊晉原、張茂林 章國臣、劉曉東等。
從技術層面來講,二人臺四胡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已基本形成了自身的一套演奏技法,也具備了自身特點的弓、指法。弓法:長弓、短弓、快弓、慢弓、抖弓等;指法:有了三個把位、滑音(上滑音、下滑音、迴轉滑音、墊指滑音)、打音、顫音、閃音、揉弦、換把、切弦法(二胡上叫做食指定位法)。
我認為四胡的發展空間還是有的,比如在弓法上還可以引進跳弓、頓功、連弓、以及連頓弓等。要集二胡、板胡、四胡為一身,充分發揮四胡在二人臺樂隊裡的弓弦領奏作用。
3、 揚琴
揚琴是我國常用的擊弦樂器,大約16世紀從波斯傳入中國。名字很多最早
叫打琴,瑤琴、銅絲琴、鋼絲琴後來又叫「洋琴」(外來樂器),現在叫揚琴。它與鋼琴同宗,音色特點明顯,音量宏大,剛柔並濟;慢似叮咚山泉,快似潺潺流水,清脆之聲似鋼珠落盤,其表現力極為豐富,可獨奏、合奏或為戲曲、說唱伴奏,在我國的民樂裡相當於鋼琴伴奏的角色。
最早的揚琴形制簡單樂曲也簡單,後來經過四百年的演變,現在已發展的較為完善,並且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揚琴從樂器製作到音樂創作,其發展速度是以往任何時期都無法比擬的。製作和創作二者形成了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緊密關係。
揚琴在廣東發展最早,當時嚴老烈是廣東揚琴最早的作曲家、演奏家,他將古老的小曲改編為揚琴獨奏曲《旱天雷》《倒垂簾》《連環扣》等十多首,也成為了我國最早的揚琴獨奏曲。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相似、技法也基本相同,突出輕巧、細膩、雅致,常用經過音、輔助音、裝飾音等加花手法,並用八度雙音和丫輪竹等技法,當時有一位高手任悔初是江南絲竹的開拓者,他最早把絲竹合奏改編為揚琴獨奏30年代就灌制了唱片《中花六板》《三六》等樂曲。後來在四川也有一位高手叫李德才,他是揚琴世家,手藝高強,創作了著名的《將軍令》揚琴
獨奏,創造了粗獷豪放的四川揚琴風格。
揚琴曲的創作一直是隨著揚琴形制的不斷完善和作曲技術的不斷提高現已形成豐富多彩的音樂,揚琴演奏技法也在不斷地增加單手輪音、反竹、雙竹、撥弦、揉弦、雙聲部、多聲部、復調音樂都頻頻出現在揚琴音樂的作品裡。
我們二人臺揚琴同樣也是隨著揚琴形制的發展在不斷的進步,經過幾代揚琴人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在我國民樂合奏裡也獨樹一幟,雙音、彈輪、單手輪音都相當出彩,特別是在「加花變奏」上更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4、四塊瓦
據說「四塊瓦」起源於清代。當年,慈禧太后請京城的曲藝名人進宮獻藝。一名藝人一邊唱著太平歌詞,一邊用手拍著大腿打節拍,很不雅觀。於是,慈禧太后令人找來兩塊竹片讓藝人用它伴奏,效果很好。從此藝人用竹板作為伴奏樂器在民間流行開了。開始,藝人們把它叫做御賜板、御竹板,經過多年的演繹,人們把它破成4塊,形成了現在的「四塊瓦」。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塊瓦」演奏傳承人楊振華根據多年的經驗,將「四塊瓦」演奏歸納為四種節奏,六種技巧。
四種節奏為:
1、 山雞抖翎。兩隻胳膊左右交擺,好似山雞抖翎;
2、 百靈展翅。兩隻胳膊左右交叉左右搖晃,好似百靈鳥兒展開翅膀;
3、 鳳凰三點頭。右胳膊揚起向左劃一下,向右平劃一下。好似鳥兒點頭;
4、駿馬奔騰。兩隻胳膊一高一低揚起作駿馬狀。
六種技巧為:
1、 單擊。一隻手擊; 2、雙擊。兩隻手同時擊;
2、 單滾。一隻手搖板; 4、雙滾。兩隻手搖板;
4、 花滾。一隻手擊一隻手搖; 6、拋滾。一隻手搖一隻手拋向上。
郝體俊老師也是我們二人臺界著名的四塊瓦演奏家,他也給我們總結出了好多技法鳳凰雙展翅、鳳凰單展翅,步步登高等等和各種節奏型。並且設計了四塊瓦最理想的形制,成為了我們今天愛不釋手的一個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