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被遺忘歷史的編織者:告別加萊亞諾

2020-12-15 人民網國際

原標題:拉美被遺忘歷史的編織者:告別加萊亞諾

  原標題:告別加萊亞諾——拉美被遺忘歷史的編織者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萬戴):烏拉圭當地時間4月13日,烏拉圭著名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在首都蒙得維的亞因病去世,享年74歲。他的離世,對於烏拉圭乃至整個西班牙語文學界都是巨大損失。隨著他的離世,一股對他生平和作品的探討熱潮席捲而來。

  近日,記者採訪了加萊亞諾的忘年交蘿拉·奧莉薇拉以及加萊亞諾作品的兩名中文譯者,對他的個人作品、創作特色進行分析,並講述加萊亞諾是如何履行「拉美被遺忘歷史的編織者」這一角色的背後故事。

  在他的忘年交、如今在中國工作的女記者蘿拉·奧莉薇拉看來,他對於烏拉圭的意義已經滲透到了每一個人:「愛德華多·加萊亞諾在烏拉圭至今為止都有著非常大的重要性,而如今(隨著他的離世)的影響力則是前所未有。人們對他的敬重,遠遠不只是因為讀他的書。我覺得在烏拉圭,人人都知道誰是愛德華多·加萊亞諾,我們都明了他在做什麼。」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出生於1940年9月,14歲起就進媒體行業,同時投身於文學創作。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以下簡稱《血管》)、《火的記憶》、《擁抱之書》、《鏡子》、《足球往事》等等。其中,《火的記憶》以大量碎片事實試圖重建拉丁美洲幾個世紀被遺忘的歷史而享譽世界。加萊亞諾還因《我們的歌》、《戰爭與愛情的日日夜夜》兩度獲得古巴「美洲之家文學獎」。

  奧莉薇拉是高中時候在遊泳館裡認識了加萊亞諾。當時大家因為他的身份而害怕打擾他,而一旦接觸,則發現這是一位溫和頑皮的老人。奧莉薇拉說:「是的,他很會開玩笑,人也非常溫和。雖然他是享譽世界的作家,作品取得如此多的成績,但是他依然很好相處。他會去(我們認識的)社區遊泳館遊泳;他也很喜歡去附近的一個小酒館,在那裡坐下喝點什麼、進行寫作。如果你在蒙得維的亞轉一轉,總是能夠遇到他。」

  不過,這位平和的老人在許多讀者心目中都以一個嚴肅鬥士的形象存在。或許這種印象起源於他最知名的、也是最有政治性的作品《血管》,該作品以前所未見的堅決態度記述西方文明對於拉丁美洲的侵略和掠奪。該書出版後,加萊亞諾遭到政府迫害流亡西班牙。而在2009年美洲峰會上,時任委內瑞拉總統的查維茲將一本《血管》贈予美國總統歐巴馬,更是讓此書再次獲得了全球關注。

相關焦點

  •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為那些不識字或買不起書的人寫作
    加西亞·馬爾克斯說過,所有的拉美作家都在寫同一部書,他寫哥倫比亞的一章,其他人寫各自國家的一章等等。而烏拉圭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則是給這本大書編著目錄與注釋的人。  作為一名拉美作家,加萊亞諾的文學很難歸類到「魔幻現實」中去。
  • 張偉劼評《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加萊亞諾的拉美故事
    儘管我們的藏書系統並不認為《血管》是一本文學著作,我還是提示同學們,可以把它當成一部非虛構寫作的作品來讀,看看新聞記者出身的加萊亞諾是如何以他特有的風格講故事的。加萊亞諾寫作的一個獨到之處,就是挑戰寫作體裁本身,將小說、雜文、詩歌、新聞報導、歷史記述混在一起。
  • 「拉美作為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拉美?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私家歷史」,系「拉美思想譯叢」主編之一華南師大的滕威老師與南大西語系的張偉劼老師應梅園共讀小組邀請做客南京萬象書坊就拉美思想史與《面具與烏託邦》一書進行的對談,提問者為許金晶先生。Q:為什麼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拉美文學熱,但是相對而言對拉美思想、歷史處於相對漠視的狀態?
  • 滕威 張偉劼:「拉美作為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拉美?
    他們經常被詬病,體系不夠宏大,甚至沒有體系性,討論不夠抽象,語言不夠理論……比如拉莫斯、加萊亞諾的作品,你都不知道把它放在哲學、思想還是散文、隨筆又或是歷史的架子上。當然說西方哲學,這也太寬泛了,其實裡面也有鄙視鏈。比如歐陸哲學就不太覺得英國人有哲學,他們也瞧不起西班牙葡萄牙。
  • 從切·格瓦拉到馬爾克斯,拉美知識分子是救贖者還是攔路人?
    歷史上,拉美更替過的不同形式的政權數量多到驚人,以至於有人戲稱,「拉丁美洲是政治制度的博物館」。為何拉美的社會困境如此深重,其文化藝術卻如此璀璨?在歷史上,面對著拉美社會的「不幸」,這些拉美作家、詩人和學者又是如何思考拉美未來的?拉美知識分子的思想又如何塑造著拉美社會?眾所周知,在清末民初,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 閱讀貝內德蒂,打破對拉美文學「魔幻」的刻板印象
    路燕萍(烏拉圭作家加萊亞諾作品譯者):報刊媒體一直是挖掘真相、思想交鋒的重要平臺,20世紀拉丁美洲各國大眾報刊興起,知識分子們紛紛創辦各類報刊,擯棄深奧難懂的書面語言,以簡潔直白、充滿活力的話語,報導新聞時事、探尋社會問題、評論文化現象,達到啟迪民智的目的。
  • 拉美人均圖書產量最高的國家是哪個?烏拉圭當仁不讓!
    烏拉圭出版業在文學界和新聞界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在各方面都已臻至成熟:從業人員經驗豐富,注重版權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出版物質量高,盜版少。烏拉圭是拉美地區讀書人數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均圖書產量最高的國家之一。
  • 拉美苦澀的歷史,都濃縮在了一杯咖啡裡
    編者按:咖啡是拉美國際市場的寵兒,拉美地區六分之一的外匯收入依靠咖啡出口,但看似繁榮的市場背後隱藏的卻是土地的焦化、日益增長的失業率、通貨膨脹等等苦果;而國際貿易的不平等最終導致拉美經濟的畸形發展,甚至由此引發社會革命。
  • 中國是拉美的好夥伴
    尼古拉斯·塞拉亞攝(新華社發)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日前在開啟拉美五國之行前的一場公開演講中聲稱,美國是拉美「最持久有力」的夥伴,中國則是拉美的「掠奪者」。這一言論在拉美地區遭到廣泛批評,拉美各國人士紛紛認為中國倡導平等共贏的合作觀,真正平等地「握住拉美的手」。
  • 英媒:歷史和文化造就了拉美「政治足球」的特色
    文章評論了拉美足球總是和政治結合的現象,並深入分析了這一現象背後的根本原因。文章指出「政治足球」深深蘊含了歷史意味與文化意義。文章如下:  作為一名熱情的業餘足球運動員,埃沃·莫拉萊斯(Evo Morales)即將轉為職業球員。這位玻利維亞總統已與聖克魯斯省(Santa Cruz)省會聖克魯斯市的小球隊「瓦爾內斯體育生」(Sport Boys Warnes)籤約,只領最低工資。
  • 那塊「水漬」以及來自拉美的創傷
    [摘要]實際上,生命中所有美好和不美好的都不應該被遺忘。對抗遺忘的旅途不僅會重溫愛情,更有可能會一次次地重新面對苦難和傷痛。 ,又暗暗地呼應著切·格瓦拉青年時代橫跨拉美大陸的漫遊(《旅行》);更不必提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用種種神話和隱喻所呈現的拉丁美洲大陸的百年傷痛。
  • 拉美文學熱之後是什麼?「拉美思想譯叢」首部作品問世
    這部作品是20世紀30年代拉美民族意識復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拉丁美洲哲學走向成熟、引起世界注意的突破之作。近期,該譯叢還將陸續推出《愛麗兒》《拉美社會思想讀本》等。「拉美思想譯叢」由華南師範大學滕威教授、中國社科院拉美所魏然博士共同主編,集結國內拉美研究方面的一流學者、譯者,希望藉此搭建一個跨學科、跨文化與跨語際的思想互動平臺,期待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在各自領域重新發現拉美,與之對話,以便檢視歷史、探尋多元化的未來。據介紹,「拉美思想譯叢」計劃每年出版3至5本。
  • 美國人如何研究拉美政治?
    美國拉美政治研究在成果上的突出表現在於其理論貢獻,以拉美現實政治經驗為對象的研究豐富了對宏大理論的檢驗和批判。然而受到美國霸權立場的決定性影響,國際拉美研究學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美國對拉美的研究,美國學界及政策界在拉美地區的影響力短期內未見衰退可能。美國的拉美研究難以避免的存在價值立場偏見和歷史視角偏差。
  • 她是一個充滿熱情的編織者,也是對色彩狂熱的設計師
    她是一個充滿熱情的編織者,也是對色彩狂熱的設計師。她設計出來的織物充滿了編織樂趣,穿上舒適好搭卻不乏風情。她就是Gabrielle Vézina,來自加拿大法語區。她曾是一位Web前端開發工程師,而現在她是一名編織設計師。
  • 翻譯家趙德明:「拉美文學是朵奇葩」
    明明拉美文壇有眾多優秀作品,為何大家提到最多的依然還是《百年孤獨》?趙德明將此歸因於歷史進程。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恰逢《百年孤獨》被介紹到中國,一系列「誤打誤撞」讓當時的中國作家和讀者認為,拉美文學等同於魔幻現實主義,並形成根深蒂固的觀念,但這其實是一種誤會。「如果和拉美當地讀者說拉美只有魔幻現實主義,他們會笑話你不懂。
  • 2020年第三季度中文拉美新書
    原創 瑪黛 拉美研究通訊編者按:2020年度第三季度國內出版的拉美新書計18本,根據出版時間排序,由瑪黛編輯整理。瑪黛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愛好拉美閱讀。本文所列的圖書信息取自公共網絡,特此致謝!
  • 拉美街頭的塗鴉藝術
    然而說起拉美,映入筆者眼帘的第一幅畫面卻是街巷中拼貼畫般五顏六色、激情洋溢的塗鴉牆,它們分布於城市、鄉村的各個角落,成為窺探拉美文化一隅的彩色萬花筒。筆者曾遊歷於古巴、墨西哥、哥斯大黎加、智利和阿根廷,無論是漫步於熱帶風情濃鬱的中美洲,還是行走在安第斯山脈環繞的南美洲,塗鴉藝術都是拉美大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