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孩童得癌父親賣柚子賺醫療費 感動全國醫生

2020-12-24 騰訊大閩網

近日,福州一位兒科醫生,為他的小病患寫了一篇很質樸的微信文章,默默發送之後,卻引發了近2萬人的感動,並帶動了一大群有溫度的醫療同行做了同一件事(包括全國各地的同行)

5歲,惡性腎母細胞瘤,單親爸爸扶養,單純調皮,這是我的小病患陳鏡安。因為手術+化療已經持續了1年,鏡安家庭經濟負擔巨大,特寫這篇安利文,為鏡安推銷他們家自產的平和柚子」。

這幾天,一篇名為「陳爸爸家的柚子」原創文章,在微信中的醫生同僚中傳開了。

親自編寫這篇文章的是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兒外科一名住院總醫師,寫下這篇文章並發在微信圈轉給朋友和同行的初衷,是因為孩子很乖巧,孩子生病住院至始至終父親一個人照顧,很讓人心疼,醫生想幫孩子父親拓寬銷路多掙些治療費

而這幾天,這篇文章越傳越遠,不僅福州當地的不少醫生都組團買柚子,北京上海眾多兒科醫生看到後,也紛紛獻獻愛心。

住院總寫了篇原創文章

發到微信幫患者賣柚子

「5歲,惡性腎母細胞瘤,單親爸爸扶養,單純調皮,這是我的小病患陳鏡安。因為手術+化療已經持續了1年,鏡安家庭經濟負擔巨大,特寫這篇安利文,為鏡安推銷他們家自產的平和柚子」。這是「陳爸爸家的柚子」文章的開頭。在文章中,東南快報(微博)記者找到了寫下這篇文章的日期是9月16日,作者是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兒外科的林濤醫生。

昨日,記者找到了林濤醫生,但因個人原因,記者沒有直面林濤。與林濤同屬一個科室,陳鏡安的主治醫生劉昇告訴東南快報(微博)記者,文章是林濤醫生在沒有告知其他人的情況下,自己有感寫下的,直到發送到朋友圈,科裡的所有人才紛紛轉發給身邊的醫療同行。而因為是陳鏡安的主治醫師,劉昇很清楚他的情況,而後也了解林濤寫下這篇文章的初衷。

陳爸爸家的柚子(節選)

作者:林濤醫生

「我僅就自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如下描述:

1,術後每次化療,鏡安父親都是獨身一人帶著鏡安從平和來到福州兒童醫院;

2,1年多的治療,鏡安的所有的日常起居也都是1人承擔;

3,為了減少住院化療期間的開銷,他自己到臺江拉了一批玩具,在我醫院病房擺起了地攤,收入盈利可以解決日常飲食開銷;

4,1年多住院的繁瑣,是普通老百姓不能理解的。辦理住院,總有碰上不順心的事情,沒有床位、沒有洗澡間、沒有被蓋、靜脈留置針堵塞、化療藥物外滲、輸液處腫脹、扎了4、5次留置針仍然找不到血管,所有的不順心,鏡安父親都沒有責怪過任何醫生和護士;

5,作為家屬,對醫護尊重,每次出入院,都會同護士們道謝;

6,能開導相同病情(腎母細胞瘤)的家屬。」

「作為一名醫生,能接觸到極其多的各色父母與人群。接診來醫院看病的,大約70%是母親帶著孩子,20%是爺爺奶奶帶著孩子,能由父親帶來看病的只有10%。我不知道中國成家的男人是不是都很忙,但我私下認為10%的比率太低。巨大的反差對比下,鏡安父親無論是責任心,還是為人處世,都給全體醫護人員留下良好的印象。這也是我寫這篇軟文的又一個原因。」

質樸文章打動眾多同行

北京上海兒科醫生紛紛買柚子

他們說:想做個有溫度的醫生

在採訪中,劉昇告訴記者,林濤醫生把文章偷偷發在微信裡,科裡的醫生護士看到後,都第一時間轉發。福州兒童醫院小兒外科的醫護,累計購買了約4000元左右的柚子。而為了讓陳龍平多賣點柚子,醫生護士紛紛轉發給朋友,省內同行。

陳龍平說,目前,通過微信要買柚子的人,都是看了醫生轉發的微信後找到他的,多數是醫生。近的有福州本地的醫生,而一些北京、上海的兒科醫生看到後,也都紛紛來買柚子。目前,通過微信賣出的柚子累計有2萬多元。

劉昇說:「我們沒有別的目的,一方面想真心幫助小鏡安,一方面想讓更多人看到,醫院是溫暖的,醫生是有愛心的。」在微信文章的最後,林濤醫生寫下了「感謝朋友們花費了如此多的時間來閱讀此文,也算是我個人成就自己『做個有溫度的醫生』的諾言」一句話。而在微信評論中,記者也看到了眾多醫生的留言,他們紛紛表示,看到小鏡安和陳龍平的事後,實在是心疼,想出一份力。

最後,我們重點了解下小鏡安

孩子腹痛20多天被查出患母細胞瘤

單親爸爸邊照顧患病孩子

邊開微店賣柚子掙醫療費

昨日,記者聯繫上了微信中鏡安的父親陳龍平,年近30的陳龍平說話帶著一口濃厚的閩南腔。他告訴記者,自己是漳州市平和縣人,醫生幫忙推銷的柚子是自家種的,柚子是放在自己微店裡賣的。因為從去年開始,兒子生病花了十幾萬,他只能一邊打零工,一邊照顧孩子,最近正好是柚子收成期,就賣起了柚子,想多攢些錢,準備給孩子後續的治療費用。

而說起兒子陳鏡安的病情,陳龍平滿是歉意。陳龍平說,自己和妻子離婚了,離婚後妻子走了,留下了年小的兒子。而母親早年病逝,家中雖然又父親幫忙著,但父親已經67歲,有高血壓,長期吃藥,帶不了孩子。因此照顧孩子就落到了自己一個人身上。

「男人畢竟都比較粗心,且平常要打工賺錢,沒太注意孩子身上的變化。」陳龍平說,平常父親和自己都沒太注意孩子身上的一些細微變化,2014年5月初的一天,4歲的兒子突然叫肚子痛,起初自己帶他到當地的診所先找醫生看,開了一些藥。

但吃了藥以後並沒有好轉,接下去的半個月,兒子還反覆叫肚子痛,陳龍平此時才發現,兒子腹部明顯鼓起來,脹得跟小皮球一樣。隨後陳龍平只好帶著兒子到當地縣醫院進一步檢查。在做了腹部彩超檢查後,醫生發現小鏡安右腎有一明顯佔位,為了查明情況,醫生建議轉到漳州市區的上一級醫院。

而漳州市一家三甲醫院做了CT檢查後,醫生明確診斷小鏡安腎佔位為腎母細胞瘤。2014年6月4日,在當地醫生建議下,陳龍平帶著兒子趕到了福建省福州兒童院接受治療。

小鏡安的主治醫生劉昇告訴記者,孩子收住院後,又進一步檢查,確定是右腎母細胞瘤,還伴有下腔靜脈內瘤栓(腫瘤轉移至血管)。因腫瘤比較大,先採取了化療。到了2014年9月份,腫瘤變小了,採取手術切除右腎,切除的腫瘤有7cm大。而後,小鏡安就一直在醫院進行後續的化療治療,一直要持續到今年12月份。

而這一年多的治療,讓陳龍平經濟陷入困境。陳龍平說,到目前,小鏡安的治療已花費了15萬,其中有一部分錢是借來的。而因為一個人要帶孩子,平常只能在家兼顧做農活,打零工。最近剛好是柚子收成期,就想多賣點柚子,於是就開了微店。而前一次的化療後,醫生無意中知道了這件事,就私底下幫忙寫了文章推廣。

東快記者 黃淑平 圖由受訪者提供

東南快報(微博)新媒體

相關焦點

  • 姑姑為撫養侄兒放棄成家 13歲少年賣畫救姑感動網友
    ­  13歲少年賣畫救姑感動網友   父母離異時將其託付給姑姑養 為撫養侄子姑姑一直獨身未嫁­  近日,重慶一13歲少年賣畫救姑姑的故事感動不少網友。這位少年名叫何思汗,他一歲時父母離異,被託付給姑姑何建華撫養,何建華為照顧侄子放棄成家。何思汗熱愛山水畫,繪畫作品曾多次獲獎。
  • 雲南姑娘欠5萬醫療費兩年後送還,佛山再伸援手:將資助後續醫療費!
    近日,21歲雲南姑娘魏月董歸還兩年多前醫療費的故事登上了微博熱搜,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今日,魏月董誠信事跡分享暨幫扶工作座談會在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紫南村委會舉行,魏月董向媒體吐露其心聲。
  • 「柚子醫生」黃東來
    編者按: 在剛剛結束的2011年感動福建十大人物頒獎典禮上,我們認識了平和縣老科協的黃東來。這是老科協中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老科技工作者。老科技工作者是我省老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在過去的歲月裡勤奮學習,努力工作。退休後,他們仍然充滿激情,繼續為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貢獻一己之力。
  • 5歲男孩能讀英文書 「柚子媽媽」的育兒法風靡寧波
    柚子媽媽在家中書房給孩子讀書。  浙江在線6月6日訊 捧上一冊繪本,孩童繞膝,家長輕輕讀,孩子閒閒聽。這樣的親子閱讀時光,在當下的甬城,正成為不少80後媽媽們的鐘愛。在周六上午的江東區波波城社區圖書館裡,15個小朋友圍坐在「柚子媽媽」的身邊,聽她讀那些關於父親節的繪本。  「柚子媽媽」是波波城小區裡的一位居民,在有著3394戶家庭的福明街道波波城社區裡,她幾乎是所有年輕媽媽們仰慕的榜樣———全職的她,在家養育著兩個兒子,3年間,為孩子們所購買的各類圖書已超過6000冊。
  • 佤族女孩後續醫療費解決了
    (通訊員供圖)近日,21歲雲南姑娘魏月董歸還兩年多前醫療費的故事登上了微博熱搜,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昨日,魏月董誠信事跡分享暨幫扶工作座談會在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紫南村委會舉行。魏月董在會上向媒體吐露其心聲,在還清醫療費後,魏月董後續還將進行第二階段的顱骨修復手術,大愛佛山再次向她伸出援手:全國文明村南莊鎮紫南村承諾,將資助魏月董後續醫療費用,幫助解決夫妻雙方就業,幫助解決孩子入幼兒園。這讓魏月董非常感動,她表示:「非常感謝佛山所有關心和幫助我的人,非常感謝!」
  • 四川一11歲女孩寒假街頭擺攤賣柚子欲救妹妹,妹妹卻說:我不治了
    「媽媽,我不治了,我不想讓姐姐和奶奶大冷天去街上賣柚子,我想回家和他們在一起。」2019年1月18日,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的病房裡,剛和賣柚子的姐姐視頻聊天過後的羅嘉雯和媽媽司忠瓊說。女兒羅嘉雯平時話不多但是卻很懂事,突然聽見女兒這樣說,司忠瓊心裡異常的難受。
  • 為救6歲患病兒子,男子醫院附近擺地攤賣襪子:賺10塊都是希望
    近一段時間以來,在安徽省腫瘤醫院省立醫院西區兒童血液科病房中,6歲的饒勤朗只要看到護士阿姨推著裝有藥品和醫療器械的小車走進病房,就開始大哭起來。「4個多月了,孩子經歷了各種痛苦的檢查、抽血、輸液和化療,內心已經很害怕,看到醫生來就往我懷裡縮。」
  • 腦梗父親強抽骨髓救血癌女兒感動眾人,輕鬆籌上求助籌得治療費
    腦梗父親強抽骨髓救血癌女兒感動眾人,輕鬆籌上求助籌得治療費 來源:財訊網 • 2020-10-08 11:47:22 當電視劇中的橋段被複製到生活中
  • 沅陵「柚子外婆」初開笑臉
    懷化新聞網訊(通訊員 瞿雲)1月31日中午,備受全媒關注的「柚子外婆」——白血病女孩張竟方的81歲外婆瞿秀蓮,在好心人士買走最後一顆柚子後,終於露出久違的笑容。當日上午,在沅陵團縣委、沅陵鎮及社區組織下,沅陵青年創業協會和張竟方的同學攜手幫瞿秀蓮賣柚子和義賣商品籌集醫療費,演繹了一場沅陵大愛。
  • 15歲女孩患重病,父親為籌錢搭帳篷賣床單,好幾天都在帳篷裡過夜
    導讀:賣床單的父親: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身為一個孩子的父親,堅強和努力是否能給他帶來命運的轉變?勤勞與執著是否能讓孩子化險為夷.......父親在外面打工,才子琪一直由奶奶撫養,過著留守兒童的生活,如今竟然得了這樣的重病,才智勇作為父親心如刀割,才智勇說孩子今年15歲了,虧錢太多了,15年當中就陪她一年左右,300多天吧,其餘時間一直都在外邊打工,跟他交流的時候,作為父親才智勇對於女兒患上重病充滿了自責,他覺得是自己沒有照顧陪伴好女兒,才導致了如今的結果,醫生們經過全面診斷後
  • 24歲小夥賣喜糖盒子 一個月能賺3萬元
    賣喜糖盒子  一個月能賺幾萬元  現在的小青年結婚,對於喜糖盒越來越在意。覺得這裡面有商機,24歲的小夥子蔣逍花了點小心思。靠著時尚、新穎和與眾不同的喜糖盒,他把月利潤從4年前的約1萬元提高到了3萬元以上。  開店4年利潤翻兩倍  如今的蔣逍,是百年好合喜糖鋪的老闆。
  • 柚子茶果脯隨時吃 全國最大柚子深加工生產線落戶梁平
    華龍網5月17日18時30分訊(首席記者 白潤嘉) 重慶人都愛吃梁平柚,卻很少嘗到由梁平柚製成的柚子茶和柚子果脯。今天上午,梁平柚子深加工產業園開園,預計將實現年產蜂蜜柚子茶800噸,柚子果脯540噸。據梁平縣農委介紹,這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柚子深加工生產線。今後,市民不僅可以吃到梁平柚鮮果,柚子茶、果脯也能隨時在超市買到。
  • 柚子產區:「8毛一斤,4元一個,任選」,消費者:柚子太貴吃不起
    說起這個柚子啊,咱們大家都知道它的價格並不便宜,隨便買一個也是二三十元錢,今年稍微好一點,柚子的價格大概是四五元一斤,一個也要20元左右吧,價格還是蠻高的。價格還行,咱們普通消費者也能消費得起。畢竟柚子那麼大,一天也吃不了幾個,有時候我就在想啊,這種柚子的應該特別賺錢吧?小編家裡從小也種植柑橘,知道一棵柑橘能結果實很多很多。
  • 手機直播賣農產品,24歲女孩一天賺5萬,想要成功,得明白這些
    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的滲透,這種事情也有了解決辦法,那就是手機直播賣貨。現在直播平臺十分普遍,只有手裡有部智慧型手機,身邊有網絡,就是在地裡也能直播。這幾天,有新聞報導,一位24歲山東臨沂女孩,用手機直播自家生產的黃桃罐頭,短時間內,就有了5000多位網友觀看,來自廣東、浙江等全國各地。
  • 閨蜜生日,朋友送青皮「柚子」,氣得想打人,切開後感動到「哭」
    閨蜜生日,朋友送青皮「柚子」,氣得想打人,切開後感動到「哭」平常大家在過生日的時候,基本上都會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吃個飯,聚個餐,一群人坐在一起吃東西玩樂還是很開心的,而且平常的生活那麼枯燥無聊,趁著這種機會聚一下,也能夠起到調節的作用,我們這群朋友在生日的時候
  • 廣州賣卵黑市:少女賣卵一次賺1.5萬 有人險丟命
    原標題:廣州賣卵黑市:少女賣卵一次賺1.5萬 有人險丟命  很多人都看到過街頭的「捐卵」小廣告,實際上是一種「賣卵」的非法行為。非法取卵是通過物理手段強制把卵子從卵巢摘除,這對女性會造成巨大損害,輕則導致卵巢破裂,重則導致摘除卵巢甚至終身不孕。
  • 【農業】這裡的柚子為什麼走向全國?靠著梅州柚,大山裡的百姓走出...
    眼下,借著網購潮,張永珍的生意越來越好,光是這兩個月,家裡就靠賣柚收入超過1.6萬元。 這段時間,正是梅州金柚採摘上市時。和張永珍一樣,無數農戶穿梭在柚林和倉庫間忙碌。梅州是全國柚子主產區之一,隨著這一產業的興起,如今,回鄉的人多了,村民收入也高了。靠著梅州柚,大山裡的百姓走出一條致富路。
  • 13歲女孩為救患癌母親賣早點 感動九江許多市民去購買
    13歲的六年級女孩幫患病媽媽賣早點風雨無阻
  • 如何讓你的柚子更好賣?柚子文案大全
    柚子的香甜是眾所周知的,廣告語經常會說:柚子,是一種記憶,一種氣味,是一種思念的季節,會讓人想家,會想起朋友和愛人。也是秋天最深的思念。創意也許不只是文字,某超市一整籃柚子,被彩繪上各式水果圖案,有百香果、山竹、草莓、葡萄等等,好奇是「嫌柚子太無聊嗎?」、「這個超市的員工太有才」,彩繪功力簡直可以開課了。
  • 9歲男孩賣冰棍掙零花錢 4歲起每年上街自己掙錢
    原標題:賣冰棍掙零花錢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8月11日下午4時,江漢路步行街上,9歲的楊祝捷身背軍綠色保溫盒,盒內裝有50支綠豆冰棍。「賣冰棍,綠豆冰棍,3元一支,叔叔要買一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