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一位兒科醫生,為他的小病患寫了一篇很質樸的微信文章,默默發送之後,卻引發了近2萬人的感動,並帶動了一大群有溫度的醫療同行做了同一件事(包括全國各地的同行)
5歲,惡性腎母細胞瘤,單親爸爸扶養,單純調皮,這是我的小病患陳鏡安。因為手術+化療已經持續了1年,鏡安家庭經濟負擔巨大,特寫這篇安利文,為鏡安推銷他們家自產的平和柚子」。
這幾天,一篇名為「陳爸爸家的柚子」原創文章,在微信中的醫生同僚中傳開了。
親自編寫這篇文章的是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兒外科一名住院總醫師,寫下這篇文章並發在微信圈轉給朋友和同行的初衷,是因為孩子很乖巧,孩子生病住院至始至終父親一個人照顧,很讓人心疼,醫生想幫孩子父親拓寬銷路多掙些治療費。
而這幾天,這篇文章越傳越遠,不僅福州當地的不少醫生都組團買柚子,北京上海眾多兒科醫生看到後,也紛紛獻獻愛心。
住院總寫了篇原創文章
發到微信幫患者賣柚子
「5歲,惡性腎母細胞瘤,單親爸爸扶養,單純調皮,這是我的小病患陳鏡安。因為手術+化療已經持續了1年,鏡安家庭經濟負擔巨大,特寫這篇安利文,為鏡安推銷他們家自產的平和柚子」。這是「陳爸爸家的柚子」文章的開頭。在文章中,東南快報(微博)記者找到了寫下這篇文章的日期是9月16日,作者是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兒外科的林濤醫生。
昨日,記者找到了林濤醫生,但因個人原因,記者沒有直面林濤。與林濤同屬一個科室,陳鏡安的主治醫生劉昇告訴東南快報(微博)記者,文章是林濤醫生在沒有告知其他人的情況下,自己有感寫下的,直到發送到朋友圈,科裡的所有人才紛紛轉發給身邊的醫療同行。而因為是陳鏡安的主治醫師,劉昇很清楚他的情況,而後也了解林濤寫下這篇文章的初衷。
陳爸爸家的柚子(節選)
作者:林濤醫生
「我僅就自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如下描述:
1,術後每次化療,鏡安父親都是獨身一人帶著鏡安從平和來到福州兒童醫院;
2,1年多的治療,鏡安的所有的日常起居也都是1人承擔;
3,為了減少住院化療期間的開銷,他自己到臺江拉了一批玩具,在我醫院病房擺起了地攤,收入盈利可以解決日常飲食開銷;
4,1年多住院的繁瑣,是普通老百姓不能理解的。辦理住院,總有碰上不順心的事情,沒有床位、沒有洗澡間、沒有被蓋、靜脈留置針堵塞、化療藥物外滲、輸液處腫脹、扎了4、5次留置針仍然找不到血管,所有的不順心,鏡安父親都沒有責怪過任何醫生和護士;
5,作為家屬,對醫護尊重,每次出入院,都會同護士們道謝;
6,能開導相同病情(腎母細胞瘤)的家屬。」
「作為一名醫生,能接觸到極其多的各色父母與人群。接診來醫院看病的,大約70%是母親帶著孩子,20%是爺爺奶奶帶著孩子,能由父親帶來看病的只有10%。我不知道中國成家的男人是不是都很忙,但我私下認為10%的比率太低。巨大的反差對比下,鏡安父親無論是責任心,還是為人處世,都給全體醫護人員留下良好的印象。這也是我寫這篇軟文的又一個原因。」
質樸文章打動眾多同行
北京上海兒科醫生紛紛買柚子
他們說:想做個有溫度的醫生
在採訪中,劉昇告訴記者,林濤醫生把文章偷偷發在微信裡,科裡的醫生護士看到後,都第一時間轉發。福州兒童醫院小兒外科的醫護,累計購買了約4000元左右的柚子。而為了讓陳龍平多賣點柚子,醫生護士紛紛轉發給朋友,省內同行。
陳龍平說,目前,通過微信要買柚子的人,都是看了醫生轉發的微信後找到他的,多數是醫生。近的有福州本地的醫生,而一些北京、上海的兒科醫生看到後,也都紛紛來買柚子。目前,通過微信賣出的柚子累計有2萬多元。
劉昇說:「我們沒有別的目的,一方面想真心幫助小鏡安,一方面想讓更多人看到,醫院是溫暖的,醫生是有愛心的。」在微信文章的最後,林濤醫生寫下了「感謝朋友們花費了如此多的時間來閱讀此文,也算是我個人成就自己『做個有溫度的醫生』的諾言」一句話。而在微信評論中,記者也看到了眾多醫生的留言,他們紛紛表示,看到小鏡安和陳龍平的事後,實在是心疼,想出一份力。
最後,我們重點了解下小鏡安
孩子腹痛20多天被查出患母細胞瘤
單親爸爸邊照顧患病孩子
邊開微店賣柚子掙醫療費
昨日,記者聯繫上了微信中鏡安的父親陳龍平,年近30的陳龍平說話帶著一口濃厚的閩南腔。他告訴記者,自己是漳州市平和縣人,醫生幫忙推銷的柚子是自家種的,柚子是放在自己微店裡賣的。因為從去年開始,兒子生病花了十幾萬,他只能一邊打零工,一邊照顧孩子,最近正好是柚子收成期,就賣起了柚子,想多攢些錢,準備給孩子後續的治療費用。
而說起兒子陳鏡安的病情,陳龍平滿是歉意。陳龍平說,自己和妻子離婚了,離婚後妻子走了,留下了年小的兒子。而母親早年病逝,家中雖然又父親幫忙著,但父親已經67歲,有高血壓,長期吃藥,帶不了孩子。因此照顧孩子就落到了自己一個人身上。
「男人畢竟都比較粗心,且平常要打工賺錢,沒太注意孩子身上的變化。」陳龍平說,平常父親和自己都沒太注意孩子身上的一些細微變化,2014年5月初的一天,4歲的兒子突然叫肚子痛,起初自己帶他到當地的診所先找醫生看,開了一些藥。
但吃了藥以後並沒有好轉,接下去的半個月,兒子還反覆叫肚子痛,陳龍平此時才發現,兒子腹部明顯鼓起來,脹得跟小皮球一樣。隨後陳龍平只好帶著兒子到當地縣醫院進一步檢查。在做了腹部彩超檢查後,醫生發現小鏡安右腎有一明顯佔位,為了查明情況,醫生建議轉到漳州市區的上一級醫院。
而漳州市一家三甲醫院做了CT檢查後,醫生明確診斷小鏡安腎佔位為腎母細胞瘤。2014年6月4日,在當地醫生建議下,陳龍平帶著兒子趕到了福建省福州兒童院接受治療。
小鏡安的主治醫生劉昇告訴記者,孩子收住院後,又進一步檢查,確定是右腎母細胞瘤,還伴有下腔靜脈內瘤栓(腫瘤轉移至血管)。因腫瘤比較大,先採取了化療。到了2014年9月份,腫瘤變小了,採取手術切除右腎,切除的腫瘤有7cm大。而後,小鏡安就一直在醫院進行後續的化療治療,一直要持續到今年12月份。
而這一年多的治療,讓陳龍平經濟陷入困境。陳龍平說,到目前,小鏡安的治療已花費了15萬,其中有一部分錢是借來的。而因為一個人要帶孩子,平常只能在家兼顧做農活,打零工。最近剛好是柚子收成期,就想多賣點柚子,於是就開了微店。而前一次的化療後,醫生無意中知道了這件事,就私底下幫忙寫了文章推廣。
東快記者 黃淑平 圖由受訪者提供
東南快報(微博)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