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這幾年能夠如此的發展迅速,雖然說有國家的支持,信息技術等科技工具的發展和使用等因素,但是核心企業的深度參與一定是決定性的作用。核心企業通過使用科技工具深度參與供應鏈金融,在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架起了一座高效穩定的橋梁。但是很多的第三方金融機構和供應商,包括一些政府和專家,說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就是耍流氓,特別是很多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都會延長之前的帳期,這更加深了他們對核心供應鏈金融的誤解,所以我們有必要對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延長帳期的起因、結果等進行一次細緻的分析,才能對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延長帳期有相對客觀的認識!
01
核心企業深度參與供應鏈金融才有大發展
這麼多年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從金融機構層面,都在想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出臺了各種政策採取了各種辦法使用了各種工具,但是收效甚微,主要還是解決不了風險、成本、效率、收益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小微企業融資風險大、成本高、效率慢、收益低等特點,很多大的金融機構很難為他們提供適合的融資產品,雖然現在一些金融機構依賴於科技的工具,解決了一部分問題,但是還是微乎其微。融行業本身就是一個高風險、低收益的行業,中小企業呢又是一個高風險群體,傳統金融機構選擇政府平臺、國有企業、大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絕對是基於市場化、理智的選擇。只有為大企業服務,無論在風險上、規模上、效率上、收益上、成本上才能獲得更大的優勢。畢竟金融機構也是企業,而且自身資金和時間也是有限的,為了獲得更好的收益一定會把資源配置在效率最高、收益最多的客戶和模式上。
供應鏈金融發展到今天,雖然呈現出參與主體多、場景多元、模式各樣等特徵,但是依靠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不僅在現在還是相當長的時間仍然是主流模式。雖然很多人提倡去核心化,甚至認為只有沒有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才是真正的供應鏈金融,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景,更多的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說辭而已。供應鏈金融雖然說在中國也十多年歷史了,剛開始發展還算熱鬧,各大銀行積極性也高,但是沒有核心企業的高度配合,銀行受到了很大的傷害,要不是這幾年核心企業的深度參與和科技工具的使用,恐怕供應鏈金融在中國就快銷聲匿跡了。
供應鏈金融雖然是解決中小企業最佳的方案,但是這個方案想達到預期的效果一定要依賴核心企業。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核心在信用,核心在效率,核心在成本,特別是信用。核心企業一般是大企業,不管是業務規模還是資金實力,特別是信用都很強,被各大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認可。核心企業通過供應鏈金融的模式把自身的信用和金融資源傳導到上下遊的中小企業,不僅能夠幫助他們解決融資問題,自身也能獲得收益。
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大批量高效低成本的解決了其上下遊小微企業融資的問題。核心企業依賴自身強大的信用,使用科技工具,利用掌控的上下遊企業資源,對產業鏈規律的熟悉,如火如荼的開展供應鏈金融,不僅解決了其上下遊的小微企業融資問題,還為傳統金融機構、技術公司等機構提供了非常好的場景平臺,更為國家調控金融政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供了最佳途徑,亦然成為產業金融的生態圈。供應鏈金融典型屬於產業金融的一部分,產業金融,產為主,融為輔,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02
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為什麼要延長帳期
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特別是供應商融資的時候,很多都會延長帳期,特別是現在流行的電子應收帳款模式。那麼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為什麼會延長帳期呢?
這應該主要分三個方面:其一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增加了運營成本;其二,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增加了自己的經營風險。其三,核心企業想通過供應鏈金融獲得更多的利益。
我們先從增加成本這個角度分析。供應鏈金融應收帳款融資涉及的主體多,應收帳款轉讓通知工作繁瑣,涉及到基礎貿易合同、單據、發票等資料的審核、應收帳款時間、金額的確認等問題,核心企業的的孫子公司幾百幾千家,上下遊企業就更多了,有的幾千家幾萬家,這還是一級供應商和分銷商的數量,這些企業分布在中國各地,包括一線、二線城市,三四五線城市,還有的在農村,有的在沿海發達地區,有的分布在中西部地區,這無疑給核心企業增加了非常高的成本。為了能夠支撐這麼多企業高效快捷又不出差錯的做供應鏈金融業務,必須的採用科技的工具才能實現,可是科技的成本是很高的,這個成本很多時候並不是一次的成本,需要隨著業務的發展不斷的迭代更新優化才行。
有了科技的工具是不是萬事大吉了,當然不是了,其實最大的成本還是核心企業內部協同操作成本。每個企業都是各種利益的綜合體。大的核心企業自己的孫子公司就有幾百幾千家,協同各個孫子公司的利益方,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核心企業集團發一個命令,大家直接做就可以了。企業的運營不是機器,開關一開其他零部件按照提前設定好的運轉就可以了。即使是國家制定的法律,依靠國家強執行力執行,執行中都會遇到各種困難,想要最終實現制定法律達到的效果都會非常坎坷,最終都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時間。更何況是一個企業。企業大了,協同真的是一個大問題。這方面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都是一樣的。核心企業不僅要教育說服協同其上下遊企業,更要協同自己公司的內部利益關係。供應鏈金融業務是一項參與主體多,環節長、操作複雜的業務,核心企業的業務本身已經夠非常繁雜,又不止供應鏈金融一個業務,各個業務之間其實很多時候會存在利益衝突問題,加上供應鏈金融的協同這無疑更加增加了成本。
我們再從增加風險的角度分析。核心企業沒有做供應鏈之前,核心企業與上下遊的不管是賒銷、預付等都是商業信用的關係,而核心企業做了供應鏈金融,意味著把商業信用轉為金融信用,商業信用與金融信用雖然都是信用,但是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特別是在剛性兌付方面。商業信用雖說也是受到法律和商業慣例等條件的制約,但是相對於金融信用來說是寬鬆的,特別是在付款期限上,約定的付款期限到了,經常也會延期,而且這個期限也不是那麼準時確定的,也會根據下遊的回款情況、自身融資情況等因素來決定。買賣雙方之間因為都是長期合作夥伴關係,大家也都能夠理解和接受。
但是商業信用轉為金融信用就不一樣了,金融信用是剛性兌付的,到期必須還款。不還款就會採取各種懲罰措施,包括把違約記錄列入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強制採取催收手段、進行法院訴訟、承擔高額的違約金等。這無疑極大的增加了核心企業的流動性風險和流動性成本。如果不採取延長應收帳款只靠收取幾個點的金融利息差價,恐怕這點利潤真覆蓋不了這個風險和成本,特別是一些大的建築施工企業,他們自己的應收帳款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要回來,現在要解決上遊供應商的融資問題,把商業信用變成金融信用,這個風險和成本就更大了。
從核心企業獲得更多利益的角度分析。存量經濟時代,競爭異常激烈,加上疫情及中美關係等因素,現在不僅是中小企業不好過,大的核心企業日子也不好過,大家都在紛紛轉型升級,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在原有的業務基礎上,不斷增加新的客戶或者在原有的客戶資源上增加新產品都是企業實現增長的方式。供應鏈金融業務就是核心企業在原有資源基礎上增加新的產品實現增長非常好的方式。這種業務只要能夠做到內部協同,在投入有限資金和人員的基礎上就能獲得不菲的收入。這點很多的核心企業已經嘗到了甜頭。除了在原來的帳期內獲得供應鏈金融利潤外,也可以通過延長帳期獲得額外更多的利潤。當然這個帳期的延長核心企業也會非常慎重考慮,主要考慮目前供應商的外部融資渠道、融資成本、融資效率、供應鏈的利潤等因素。因為是供應商需要融資核心企業才延長帳期的,所以供應商也會衡量這些因素。只要供應商和其他的融資渠道相比,這個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手續更簡便、更適合自己,就會採用這個方案。
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延長帳期的動機其實並不是為了自己融資(極個別地產核心企業與供應商協同通過延長帳期為自己融資除外),主要是基於成本和風險、利潤考慮的。
03
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延長帳期會不會損害供應商的利益
說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是耍流氓的不管是供應商還是獨立第三方金融公司還是專家學者,基本都是站在核心企業供應商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的。核心企業延長帳期做供應鏈金融會不會損害供應商的利益成了核心企業是不是耍流氓的核心劃分標準。那麼這個標準如何劃分的?
這個主要是供應商在有了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之前和之後利益的對比。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延長帳期有兩個方案,方案一是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後,所有的供應商都會把帳期延長,供應商想儘快拿到錢只能去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那融資;方案二,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後,供應商兩種結算方案,一是供應商不融資,結算方案還是按照之前的約定不變,二是供應商融資,結算方案中的結算帳期拉長。
兩個方案中,在現實中絕大部分核心企業是採用第二個方案,採取第一個方案的不多。採取第一個方案的核心企業,其實是強迫供應商採取供應鏈金融的模式,直接導致供應商的利益受損,這個確實是違反公平原則,有點耍流氓。因為第一個方案不是主流也不是大多數的企業做的,所以我們不去討論,我們主要討論第二個方案。主要從供應商融資的可獲得性和融資成本兩個角度來考量,當然在融資過程中,融資的效率和便捷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標準。在核心企業不做供應鏈金融的時候,供應商對核心企業的應收帳款看著雖然是好資產,但是沒有核心企業的高度配合,這塊資產很難在其他金融機構融資(暗保理風險太大),即使是有一些膽大的金融機構願意承接,融資成本也非常高(暗保理能做也得年化18%以上)、效率也慢,手續也繁雜,更多的還需要另外抵押和擔保。而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利用科技工具,完全可以實現高效(很多的時候當天申請、當天放款)、成本低(基本年化不會超過10%)、手續簡便(都是網站操作、簡便)、不需要另外的抵押或者擔保。
我們在算一算,核心企業延長帳期供應商的融資成本問題,這個也要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就是應收帳款不能拆分流轉的模式,第二種模式是現在比較流行的電子應收帳款拆分流轉的模式。兩種模式核心企業的供應商(一級供應商才是核心企業真正的供應商,說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刷流氓的主要是一級供應商)承擔的成本是不一致的。
第一種情況,核心企業延長帳期的成本都要轉嫁到一級供應商來承擔。核算成本主要看延長帳期的時間比之前結算帳期的對比長多少。如果帳期延長比原來的帳期一倍,那就相當於融資成本增加了一倍,例如之前三個月帳期的應收帳款100萬,如果按照10%的融資成本,供應商需要支付2.49萬的成本,如果按照延期到六個月的話,融資成本就翻了一番變成4.95萬,相當於年化20%。當然,延長一倍的帳期在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裡面比例並不高,而且核心企業也不斷的在對接更多的資金方,來降低融資成本。
第二個情況核心企業採用可以拆分可以流轉的電子應收帳款。這個成本核算要複雜的多。如果一級供應商拿到電子應收帳款不再流轉,直接到核心企業那融資,其實是和第一種情況是一樣的成本核算辦法。如果供應商拿到電子應收帳款再流轉給自己的供應商,把電子應收帳款流轉出去的供應商相當於直接拿到了現金,因為貨幣也是媒介是一種支付工具。流轉的次數越多越廣,就越可能流轉到買方是低信用賣方想融資,融資又困難的情況,隨著流轉的次數多時間長,電子應收帳款的期限也會越來越短。這就形成了接受並能夠流轉出去的所有供應商從原來的有帳期變成沒有帳期,信用低想融資的供應商就可以持有沒有到期的電子應收帳款到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平臺融資,獲得高效、便捷、低成本的融資,這其中核心企業獲得了金融收益、接受流轉電子應收帳款的供應商獲得了現金(很多是無成本),這個模式幾方相對於之前(與沒有這個模式之前想對比)都受益了!
對於這麼好的金融產品供應鏈為什麼不買帳,還會罵核心企業呢?一方面是認知的問題,除了剛才說的供應商如何計算有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和沒有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利益相比較外,還有對應收帳款產生的真正原因有誤解。例如前些日子有人大代表說要建議國家取消商業匯票,他們說自己在受商業匯票的苦,受著高額的融資成本一樣。他們其實不知道如果真取消商業匯票,他們融資會更難融資成本會更高。因為商業匯票在金融市場上的認可度要比應收帳款高很多。當然他們也許會認為取消了商業匯票核心企業就把結算條款改成現付了!這簡直就是做夢的想法。
貿易結算方式並不是只有賒銷一種,也可以採取預付、現付等方式。應收帳款的產生及其他貿易結算方式的採用主要是由貿易雙方在貿易中的地位和市場競爭等商業因素決定的。商業匯票和應收帳款融資等方式的出現也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而產生的,商業匯票和應收帳款融資本身並不是造成應收帳款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理的問題。供應商基於以上的認知錯誤,就會導致他們心理不平衡。把應收帳款產生引起所有成本、麻煩都怪在核心企業身上。無論核心企業怎麼做都怪核心企業,除非是現在把結算方式改成現結,最好是預付!這個我覺得供應商自己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反思一下貿易的條款(包括價格、物流、結算、違約等)是由什麼決定的,如果想改變這種結算模式,要從哪裡下手,是從工具層面,還是從產品層面,還是商業模式或者企業戰略層面去考慮和改變才是解決之道。
04
為什麼有人說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延長帳期是耍流氓
核心企業在大部分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基本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那為什麼還有很多人說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說是耍流氓呢?說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的基本有幾群人,一群人是供應商,我們在上一段已經說過了。
一群人是第三方類金融機構。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最大的利益受損方就是他們了。他們的呼喊表面上是為了供應商的利益,其實本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因為如果真從供應商利益角度出發,第三方類金融機構為供應商融資不可能比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為供應商融資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時效更短、手續更便捷。國家在新頒布的《民法典》合同一章裡單獨列出保理合同來保護第三方保理公司的利益,但是從這個業務模式來看,沒有核心企業高度配合的保理業務,《民法典》只起到了正名的作用,沒有其他任何價值。核心企業為什麼不配合第三方的保理公司等機構呢,最直白的就是沒有利益。再傻的核心企業也知道這業務應該自己做而不是交給第三方去幹,這個業務本身並沒有什麼門檻,最核心的門檻恰恰是有沒有核心企業的資源,很多之前被第三方保理公司營銷過的核心企業最終都自己成立了保理公司也證實了這一點。還有就是核心企業做應收帳款融資如果能夠協同內部關係,是一件看起來既輕鬆又容易的事,相對苦逼的第三方類金融供公司來說,心理也是非常不好受的。
一群人是傳統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他們認為核心企業幹供應鏈金融也搶了他們的生意,這業務他們應該幹,核心企業配合,核心企業幹好自己的主業就完了,然後拿核心企業不懂金融、金融要專營、核心供應鏈金融風險集中度高、核心企業幹供應鏈金融再次欺壓供應商等理由抨擊核心企業,其實他們應該明白,這麼多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除了少部分自有資金外,絕大部分來自銀行,當然現在也開闢了資產證券化等資本市場,在沒有核心企業參與的前提下,銀行這塊業務幾乎是沒法幹,有了核心企業參與這塊業務才做的風生水起,銀行的資金才能通過這個平臺和管道不僅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還給自己帶來了規模化的增量業務。只不過這個模式大部分銀行處於被動地位一些,營銷核心企業比較困難而已。對於營銷不到核心企業的銀行,也只能是跟第三方類金融機構一樣的心態,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
還有一群人是技術公司。他們一直在鼓吹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想通過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中佔主導,倡導去中心化。科技技術確實是供應鏈金融業務中最不可缺少的工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信用、防範風險等各個環節都有他們的功勞,但是在供應鏈金融中能夠起到組織、優化、協同等作用的,只能是核心企業或者其他供應鏈平臺公司,技術只是輔助,不可能是核心。再說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技術還處於初始試驗階段,等他們成熟大規模應用起到真正的作用還不知道那年呢。技術公司想主導供應鏈金融不是自己騙自己,就是為了營銷說服客戶用的。
最後一群人是專家。這些專家有的是高校的,也有是社會獨立的機構。專家確實能夠從第三方的角度客觀的看待一個問題,給出客觀及相對公平的意見。這些專家很多都是靠演講、賣課程等形式掙錢。但是很多時候因為要樹立專家身份,樹立道德榜樣和專家形象,所以很容易出現用道德的標準而不是用利益的標準去評價一件商業的事。供應鏈金融雖說是能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這個國家和社會的問題,但是對於參與供應鏈金融主體來說,這絕對是個商業的問題,我們更應該從商業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譴責。商業的目標主要就是利益,既然是利益也就沒有對錯之分,大家都在法律的範圍內公平競爭,不能說競爭不過人家,就說人家耍流氓,再說這個世界的公平更多的是過程公平而不是結果公平。
也有人擔心核心企業這麼容易吃了供應鏈金融的利潤,會不會失去主業只做金融。這個我覺得擔心過頭了。除了極個別為了搞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外,沒有誰放著主業不做只搞金融,核心企業也不傻,也非常明白供應鏈金融能夠做的好那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產業基礎之上,沒有這個基礎供應鏈金融就是0。
05
我們應該支持核心企業參與供應鏈金融,而不是詆毀和抵制
供應鏈金融從成立之初的丫丫起步至今蓬勃發展,在祖國的大地上遍地開花,核心企業功不可沒。雖然核心企業參與供應鏈金融已經遍地開花,但是就核心企業產於的數量和規模來看,離全員參與還差很遠很遠。我們已經深刻認識到核心企業在發展供應鏈金融中的作用,在解決小微企業中的核心價值,我們應該鼓勵和支持更多的核心企業參與到供應鏈金融中去,而不是採取各種方法去詆毀和抵制。
核心企業也是企業,是企業就要發展就要盈利,給核心企業賦予太多的責任,其實就是道德綁架。參與供應鏈金融的各個主體都是商人,我們更應該從商業的角度來看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的問題,第三方類金融機構和傳統金融機構只靠詆毀和抵制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是發展不起來的,總想著核心企業不幹市場就會是自己的也是不現實的。應該轉換思維,適應環境,改變商業模式,才能持續的發展。
國家也應該鼓勵核心企業深度參與供應鏈金融,支持核心企業在供應鏈金融中佔主動地位,而不是簡單的配合銀行等金融機構,甚至出臺監管辦法限制核心企業保理公司的風險集中度等限制其發展,只有允許鼓勵核心企業參與供應鏈金融佔主導地位,讓其獲得該獲得的利潤,才能充分調動核心企業參與供應鏈金融的積極性,才能解決更多的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實業和金融分業經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風險,但是也嚴重阻礙了產融結合,產業鏈和金融市場從本來的魚和水的關係,逐漸演變成貓和老鼠的關係,我惦記著你的利息,你惦記著我的本金,市場上出現任何風吹草動,大家都自己顧自己,只看眼前利益,釜底抽薪,最終造成產業和金融都受到傷害。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是產業和金融融合最好的金融模式,其金融服務的範圍都是僅僅圍繞核心企業上下遊企業的真實貿易來開展的,其風險的程度遠比外部金融小很多,不能把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業務等同於外部金融機構同樣的監管態度和措施。
06
核心企業只有深刻理解並踐行供應鏈管理的思維,才能做好供應鏈金融
中國經過幾千年自力更生依靠小圈子的農耕時代,只經過二三十年靠規模化取勝的工業時代,就進入了萬物互聯個性化的網際網路時代。之前靠自己和規模化取勝的商業思維已經不能適應網際網路時代,企業要想持續的生存和發展,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轉變思維,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滿足用戶的需求。
變化和不確定性是未來網際網路時代的主要表現形式,並成為一種常態。這就要求我們連結一切能夠連結的資源和要素,來應對這種變化引起的不確定性,而不是靠自己單打獨鬥。與其他主體合作,就要考慮他們的利益,通過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減少合作中互相博弈造成的互相傷害,共同承擔成本和風險,通過共同努力滿足用戶的需求,為用戶創造價值,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供應鏈管理的思維就是連結、合作、共生、共利、共擔,核心企業只有深刻理解並踐行這些理念,自己才能走的更遠,供應鏈金融才能更持久。如果只看眼前,只看自己,利用強勢地位採取強制的手段和方法沒有底線的剝奪上下遊企業,最終上下遊遭受的損失必然要傳導到核心企業自身,最終傷害的還是核心企業自己。
作者:魯順 五道口供應鏈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