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2歲了,應該看什麼圖畫書?」「為何我家孩子總是看同一本圖畫書?怎麼辦呢?」或者是這樣的問題,「有什麼書看了會不膽小?」、「哪些書看了可以學會坐馬桶?」
這些都是我在最近幾年的閱讀推廣中被家長們問到的問題。
最近幾年隨著親子閱讀作為一種家庭教育方法的被重視,更多的孩子被爸爸媽媽摟在懷裡、抱在腿上,享受著親子共讀的美妙時光。全國各地也湧現了很多以圖畫書借閱和延伸服務的繪本館、親子圖書館。不過,我發現專業的繪本館在圖畫書的分類陳列上是驚人的一致---按品牌排列。很多媽媽也如數家珍地敘說著對蒲蒲蘭、對啟發、對信誼的圖畫書的追捧和喜愛。圖畫書的閱讀是一個人的閱讀生涯的起步期,是很多家長引領孩子開始閱讀的最初讀物。新生兒家長接觸圖畫書的時間較短,特別是進入繪本館或者圖書館來借閱的家長們圖畫書的品牌還處於懵懂,還不具備界別一個出版社、童書品牌和閱讀需求之間良性選擇的關係。
這些問題可以簡化成:到底給如何給孩子選?
我的觀點是,以有趣的、符合孩子年齡、符合身心發展規律的來入門。
這句話也是我個人認為的童書分級閱讀的幾個要素-----分齡分類分階。這三個標準不是單一的垂直劃分,而是相互交錯。同樣年齡的孩子,有得剛開始接觸圖畫書,或者剛剛開始親子共讀,而有得家庭可能已經養成了習慣。一本有趣的書,未必適合不同的年齡,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閱讀成熟度」。
分齡比較容易理解和統一,就是按照孩子的年齡來區分,給不同大小孩子的家長以具體指導。在這個指標裡,我們要注意「閱讀安全感」的問題。這不僅要求我們給孩子選擇合適的、安全的書的物理特性,比如圓角的書、布書、撕不爛的書、色彩明晰印刷清晰的書、大字體的書、環保油墨的書,還需要我們提供的早起閱讀材料的內容要「安全」---是孩子熟悉的事物。我經常推薦嬰幼產品的廣告單頁、DM當成孩子的早期閱讀材料,因為上面的用品都是小寶寶最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寶寶的共鳴。
再有,閱讀安全感還體現在早期的閱讀最好選擇句子、段落反覆,角色少、畫面相對變化不大的圖畫書,孩子容易「吸收」和「消化」。
最後,早期的親子共讀中,孩子會要求反覆讀同一本書,我們千萬不要性急,總是要讀更多的書給他。孩子的反覆閱讀就是在建立自己的閱讀安全感受,是在充分地享受那本書帶給他的愉悅。
童書的分類很有些不同的方法,我這裡的分類指的是按照親子閱讀作為培養孩子閱讀習慣這一目標中所承擔的作用為標準,可分為有趣的書、有用的書和有益的書三類。
有趣的書顧名思義就是能夠吸引孩子,能夠讓孩子接觸書、親近書,熟悉親子閱讀的節奏,同時也讓家長在共讀中沒有困難,能夠獨自進行的親子共讀。比如,《圓白菜小弟》對於2歲多的孩子很有殺傷力,孩子可以預測到,可以跟著發出「崩咔、崩咔」的聲音。所以很適合對2-3歲剛入門的親子共讀使用。如果一個五歲的孩子沒怎麼接觸過圖畫書的閱讀,《圓白菜小弟》顯然不適合他。我們可以和他共讀《遲到大王》,或者《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書中荒誕、幽默勢必能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
有用的書,指的是經過趣味引導後的孩子能夠從閱讀中得到教育,得到知識,獲得審美,從而鍛鍊孩子的思考力、想像力和表達力。有益的書,這裡說得是有益的狹義概念,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的生命教育、哲學思考的書。比如,我們親子共讀《這是誰的自行車》的時候,完全可以借用書中設計好的圖文線索,反覆和孩子進行問--這種提問而且是書中已經設計好的問題-和答的遊戲,孩子的眼睛看圖、耳朵聽我們的話,大腦就開動起來,對那一個個奇形怪狀的自行車進行分析、判斷。
分階是指不同的孩子閱讀水平,或者簡化為閱讀「年齡」。按我的設想,分階不僅僅是依據開始親子閱讀(獨自閱讀)時間的早晚,而且要按照閱讀能力的不同而不同(我稱之為閱讀成熟度),但是現實中很難做到,只好按閱讀時間的持續長度,以及從共讀到獨自閱讀的狀況來劃分不同的階段。
【分齡閱讀特徵】
0-1歲
最近跟很多家長交流,有的人就會問從多大開始閱讀比較好,一般我都說:越早越好。再問,只要開始要玩具,就把書和其他初生兒玩具一起扔給孩子。我們要想孩子有閱讀習慣,真的是越早越好,讓他知道他的成長過程中,有書相伴,有爸爸媽媽讀書的聲音相伴。
不過,1歲內的嬰兒還是有些閱讀的基礎和跡象可以介紹。
嬰兒到4個月左右,眼睛觀察事物的模式已經建立,聽力當然更進一步了,加上睡眠時間逐漸減少,正好是書和圖卡這樣的閱讀玩具侵入的時候。家長可以提供色彩鮮豔的大型圖卡,布書了,跟孩子共讀了:當然這個時候,就是媽媽爸爸拿著這些東西跟孩子「嘮叨」即可。
再大2個月後,哈喇子會滿嘴飆,千萬不要捨不得你精心給準備的各種「書」,啃也好,撕也好,咬也好,在幼兒用嘴巴感知的時期,不要因小失大啊。
我一般建議可以提供孩子類似於《嬰兒畫報》那樣的刊物,紙型內容都很安全,物美價廉,心裡不會糾結哈。還有就是充滿各種嬰幼童產品的《時尚 育兒》這樣的刊物,裡面有嬰兒熟悉的物品,他們很有翻閱的興趣。
再過倆月,有些孩子已經開始「依依呀呀」了,他已經知道大人的語言表達中的種種不同之處了。對你的「讀書」的興趣更濃了,會對你的閱讀給予回應了。一歲前後,有的孩子會開始主動找書了。出現這種情形,一定給予積極的回應,凡是孩子「找到」的讀物,積極認真投入地跟他一起共讀。
語言是人進行思維的工具,孩子接觸到什麼養的語言預示著他可能的思維能力的質量。在孩子張口說話前,讓他聽到大量的、文學性的語言對他今後語言能力的發展會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且,會讓孩子對我們的母語文字產生好感。兒童和童謠是非常好的選擇。
2-3歲幼兒的閱讀特點
他們會喜歡簡短直白的對話優於較長的描述。此刻,孩子正處於語言爆發期前的準備期,還不適應長句子和大段文字描述。但已經開始有了興趣,特別是重複可預測的文字。文圖關係開始結合緊密。孩子對書的整體和細節有了認知,對於圖畫中的「彩蛋」樂此不彼。
對某一類書產生濃厚的興趣,比如恐龍書、汽車書、仙女書等等。
3歲以上
自身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而且進入了幼兒園,開始有了好惡區隔,會從中尋找角色認同。同時,因為知道了集體學習機制,不僅繼續對充滿想像的書保持興趣,對數數、認知顏色、動手操作等功能書產生興趣。由於思維發展水平有所提高,孩子們在看圖書,聽故事等方面的要求也都和以前不一樣,更加喜歡連貫的、有情節的故事。
5歲的孩子大腦發育到了一個新的水準,又加上在有幼兒園鍛鍊了社會性,在閱讀上也有了較大的進步。閱讀的方法,關注的範圍都會拓展。不僅僅聽講圖書了,也會參與討論;不僅僅要聽故事了,也會自己來組織故事;不僅僅是圖畫書了,開始閱讀橋梁書了;不僅僅是我們給選書了,更會自己選書了。我們要給孩子提供更寬鬆更多選擇的閱讀環境和圖書選擇。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有以下閱讀特點:
1、知道一本書的組成部分及其不同功能;知道了一些作者了,能夠看出繪圖的風格。
2、不太願意多次重複地看同一本繪本了。但是聽到熟悉的書面語言內容時,還是比較關注,並開始嘗試去認文字了。開始通過部分特徵辨認一些常見的字詞,會讀「形聲」字,會通過詞組的熟悉字來推測生字。
3、進一步對科學知識感興趣,對人文歷史的興趣也開始顯露。
4、聽完一個故事後,能夠正確地回答有關故事的問題。進而會發展到能夠複述、扮演或表演完整的或是部分的故事情節。因為能力的發展,所以仍然願意更別人分享,會抓住別人講故事。
5、對報紙開始有了興趣,會關心時事新聞了。
6、對於可預測讀本,能夠做出預判斷。
【分級閱讀應遵循兒童發展規律】
童書童書的選擇一定要遵循孩子早期閱讀的發展水平,不能違反兒童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家長們應該大致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與閱讀之間的關聯,要了解幾個特性:
1.兒童的閱讀有其順序性。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都是眼睛去看,耳朵去聽,來獲得外部的信息,由此我覺得兒童閱讀有著從閱讀圖多字少的圖畫書,到圖文並重的橋梁書,再到文字為主的章節書,這樣一個從初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可能,其中的某個閱讀階段持續的時間或許不同,但是,這個順序還是基本科學的。
2.兒童的思維總是從動作思維發展到形象思維再發展到抽象思維,記憶總是從無意識發展到有意識記憶,從機械記憶發展到意義記憶;情感總是從喜怒哀樂等一般的情緒,發展到理智感、道德感等情商。所以,我們讓孩子看圖,讓孩子聽我們讀出的故事,會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
3.兒童閱讀的發展有其階段性。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表現出某些穩定的、共同的典型特點。要求我們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分階段地提供閱讀材料,進行不同的閱讀指導。在不同的年齡段提供既有延續性,又有特殊性的兒童書籍。不能超越孩子的年齡讓他們讀這個學那個。
4.兒童閱讀的發展又有其不平衡性。同一本書在不同閱讀水平的的家庭、學校會有不同。比如,同樣一本卡梅拉《我想去看海》,閱讀早的孩子在學前就可能兩三歲就親子共讀過,而有的孩子上了小學也可能初次接觸。
5.但我們最好不要錯過孩子閱讀的關鍵期,或者說是敏感期,在這個時期合適的圖書會促進孩子的閱讀,獲得最佳效果。錯過了,效果會降低。
李一慢,兒童閱讀專家,新閱讀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