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大三第一學期,我來到位於臺中的靜宜大學,開啟我交換生的學習生活,以前曾多次想像過這樣的場景,現在終於實現了。
高中時候迷上看臺灣的綜藝,看《娛樂百分百》裡面小豬小鬼討論的臺灣好吃好逛的地方,看《大學生了沒》裡面聊臺灣的大學生活,我便萌生了一定要去臺灣看一趟的想法,但那時大陸到臺灣旅遊還沒有開放,所以我一直只是幻想去臺灣的場景。高考過後的時候已經開放了跟團遊,我便毫不猶豫地把去臺灣作為高考後放鬆的第一選擇。能夠來臺灣有一段念書的經歷,真的非常難得且難忘。
靜宜的希嘉女宿是我住的地方。住在這裡感覺很舒服。洗漱的水龍頭很多,而且可以自助洗衣,每次二十元臺幣,洗澡的地方也在宿舍的樓道。每晚十一點宿舍會廣播「各位同學晚安,寧靜時間已到,請降低音量,放輕腳步,給自己和他人一個安靜的空間。並提醒您,睡前請將門窗鎖好,謝謝。」有時還會「宿舍報告宿舍報告」來廣播一些通知。
學校的餐廳食物風格跟大陸的食堂很不一樣,三明治配奶茶,或蛋餅配豆漿,海苔卷這種在大陸被當做早餐或小吃的,卻在臺灣成為很多人的午餐。點奶茶的時候會問你要去冰、少冰還是全冰,正常甜度、半糖還是無糖。臺灣的飯菜口味偏淡很多,顏色比較淺,但是不知為何還是覺得很好吃。常見雞排等一些炸物,還有米血糕也很常見。
臺灣的街道彰顯著民國時代的氣息。從路名就能看得出來:忠孝東路、信義區、民權東路……,一個個繁體字的店鋪多而密集,滷味、豆漿店、平價牛排店、豬血糕,讓我聯想到「古早」這個字眼。走在臺灣的街道上,仿佛穿越歷史,感受到兩岸源遠流長的血脈相承。
臺灣最吸引人的是她的人情味。感覺在臺灣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因為你問路人問題他們都很真心地願意幫你。而且在晚上九點十點行走在臺灣街頭仍覺得很安全。有次問一個路人要怎麼去臺中美術館,他帶我走了好幾百米,還說要是有安全帽就載我去了,帶我走完他就自己默默回去了。發現問路他們很愛親自帶你去。
最有感觸的就是他們的素質。比如,你買東西他們會跟你說謝謝,買的人也會跟賣的人說謝謝,也就是互相謝謝,我在那邊也養成了說謝謝的習慣。路上發傳單的人在你拿了他們的單子後也會謝謝你,就連你拒絕了他們也會說謝謝。就連考試交卷監考老師也會謝謝你。公車司機在你下車時也會謝謝你。
如果賣家須讓你稍微等一下,他們會說不好意思。或你要什麼東西你問什麼,他們沒有或不知道也會說不好意思。路上走著不小心輕輕地撞到你他們也會道歉。
臺灣的老師像是為你服務的人,有什麼問題都可以詢問而且可以立刻解決。我在臺灣交的任何申請辦的任何手續都非常順利。
街上很少聽見鳴笛聲,轉彎的汽車非常禮讓行人,而且是誇張地讓,比如你還離車有一定距離,他們就徹底停下來等行人們走完他才開動,是徹底停下來,連慢慢往前移動都不會。捷運裡的人都很安靜,而且有秩序,坐扶梯都會靠右行,會等下車的人下完再上,會排隊等上車。
正因為多年海峽兩岸封閉的大門被打開,我才有了更進一步親身經歷臺灣生活與了解臺灣的機會,但現在兩岸相互之間的了解還是不夠,未來希望通過兩岸青年交換學習以及兩岸學界間學術交流的形式,增進兩岸間的認知理解,期待著兩岸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程捷/臺灣靜宜大學交換生,本文發表於臺灣《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