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
上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中等師範學校共出版過3套心理學教材,與中師的培養目標和實踐的需要之間都不太吻合。1986年,國家教委發出了《關於調整中等師範學校教學計劃的通知》,為中師心理學教材的重編提供了機會。我有幸接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教育室的戚長福老師的邀請,參加了《三年制中等師範學校心理學教程教學大綱》的編寫工作,並擔任《心理學教程》的主編,組織和編寫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四套中師心理學教材。
我和戚長福是因為出版《兒童社會化與教育》一書而相識的。上世紀80年代,我在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工作,研究方向是兒童社會化。1990年年底,我們以團隊的科研成果和研究生的畢業論文為基礎,合作了一本學術著作《兒童社會化與教育》。這是國內第一本以中國兒童為研究對象,從兒童發展的角度闡述個體社會化的心理學著作。適逢戚長福來南京師範大學出差,我向他介紹了這本著作。戚老師讓我提供了全書的提綱和兩章書稿,帶回人教社申請選題。1991年3月2日,人教社教育室主任邱瑾老師來函,通知我社裡批准了選題立項。我於4月4日專程赴京,去位於沙灘后街的人教社交稿。戚老師任該書的責編。該書出版後在學界反響甚好。這本書,讓我與人教社結下了長達30年的情緣。
1991年10月17日至20日,我應戚長福的邀請,到人教社參加中師心理學教學大綱的編寫會議,討論大綱的第五稿。考慮到中師心理學課程設置的特點和中師生的年齡特徵,我對第五稿大綱的體系和內容提出了全面的修改意見。經過討論,大家一致同意新大綱應該構建一個以普通心理學為基礎、以兒童心理學為主線、適當滲透教育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全新體系。在這些共識的指導下,會議最終形成了大綱的第六稿。
1992年3月4日,人教社在天津溫泉賓館召開全國中師教學大綱審定會,經過交流和討論,專家組審定通過了《三年制中等師範學校心理學教程教學大綱》。
1992年5月14日至22日,中師《心理學教程》編寫組第一次工作會議在南京師範大學幼教樓召開,會上大家認真學習了新大綱的精神和要求,對新教材的每一章內容都做了詳細的規劃。這一年的6月,國家教委制定的《中等師範學校教學大綱(試行)》一書由人教社出版,中師《心理學教程》的編寫工作也正式啟動。
同年10月27日至31日,人教社在無錫教師進修學校舉辦全國中師心理學大綱講習班。由於新大綱和新教材涉及許多新概念、新內容,也涉及對某些傳統概念的修正,引起了與會者的熱烈討論。教材編寫組根據與會者的反映,召開了第二次會議,又一次討論了新教材編寫時應關注的問題。
1993年2月22日,人教社在南京師範大學幼教樓召開《心理學教程》編寫組第三次會議,對各位作者完成的初稿逐章逐節進行討論。大家都認為初稿貫徹了新大綱的規定,基本落實了預定的目標。
1994年4月,根據新大綱編寫的中師《心理學教程(試用本)》第一版由人教社出版,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四套中師心理學教材。不久,《心理學教程教學參考書》也相繼出版。1994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國各中等師範學校試用。同年8月23日,全國中師心理學教材研討會在黃山市(即屯溪)春雨樓賓館召開。也就在這個時候,我調離南京師範大學,到上海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工作,不久又隨著上海的「師範結構」調整,回到母校華東師範大學,擔任學前教育系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新教材出版後的第二年,國家開始實行雙休制。為了適應課時減少的問題,1995年8月12日,人教社教育室主任諸惠芳老師專程到上海,與我商談修訂教材和籌備中師《心理學教程》研討會的事宜。10月31日,全國中師《心理學教程》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我以主編的身份主持了研討會。來自各省市的12位中師心理學任課教師作了發言。大家對新教材的體系和內容做了充分的肯定,同時也提出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感到困難和疑惑的地方。11月2日,我們在人教社的會議室召開了編寫組第四次全體會議,分析了各地心理學教師代表在研討會上的發言,商討修改方案和進度要求。1995年12月,《心理學教程》第二版如期出版發行。
1998年12月,中師《心理學教程》被列為國家教育部規劃教材。本世紀初,經歷了各地的「師範教育結構調整」,各地的中等師範學校數量銳減,中師《心理學教程》逐漸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它作為我與人教社的一段緣分,卻是美好和難忘的。
進入21世紀後,人教社學前教育室擬組編高等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材,我再次受命擔任編寫委員會副主任。2003年,我去人教社參加幼師大專課程教材研討會,與主管領導呂達老師會面。這是我與他的第二次見面了,久別重逢,相談甚歡。這次會議也開啟了我與人教社學前教育室的秦光蘭老師將近20年的合作,人教社先後出版了由我主編的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材《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等。
最近,我和秦光蘭以及編寫組其他作者一起,又完成了對《幼兒心理學》的修訂工作。
今年是人教社七十華誕,回憶起我與人教社文化教育室、學前教育室兩代編輯們30年來的精誠合作和結成的深厚友誼,我深深地感到,人教社不僅是個出版機構,也是一個學術研究機構。我深為我遇到的人教社編輯朋友們的科學態度、嚴謹作風和對作者的熱忱、對讀者的負責所感動。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兒童發展心理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