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網特別報導:微生物技術,「微」力無邊

2020-12-18 騰訊網

鋤禾網特別報導:由中國植物與營養學會、中國農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指導、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全國農用微生物科技與產業創新聯盟共同主辦,北京鋤禾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大學和海南省綠色農用生物製劑創製工程研究中心聯合承辦的「2019年全國農用微生物科技與產業創新大會」於2019年12月20-22日在海南海口成功舉辦,會議匯集國內外一線農用微生物技術研究機構、行業專家、生產企業,共同探索微生物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無窮「微力」。

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山東大學-Helmholtz國際實驗室 張友明

基因組編輯及重組技術——加速微生物有效基因表達

利用重組酶建立高效基因組編輯技術並激活基因簇的策略同樣可以應用到其他細菌中,規模化地從細菌中發現具有良好活性的天然產物用於藥物研發。而且本研究開闢了在天然產物產生菌中直接建立高效基因組編輯技術系統的研究,有利於在本源菌中激活沉默基因簇、直接編輯本源菌和生物組合合成等方法進行產量和結構優化等。

微生物與土壤健康

微生物菌肥能通過自身所含有的微生物分泌生理活性物質,能起到固氮、解磷、解鉀、分解土壤中的其它微量養分,提高化肥和有機肥的利用率,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分解土壤中的有害化學物質和殺死有害菌群,減少化肥、農藥的殘留量及有害病菌。

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 李榮

土壤微生物區系失調,土壤對乾旱、重金屬汙染、養分缺乏等脅迫因子的緩衝作用下降。土壤微生物群落由高肥力「細菌型」向低肥力或病害「真菌型」轉化,土壤自身調控能力減弱,土傳病害頻發。微生物菌劑及其代謝產物已經或將要在解決連作障礙、解決除草劑殘留、解決重金屬汙染、發揮的巨大作用

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

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袁紅莉

微生物聚集成微菌落分布在土壤顆粒和有機質表面及植物根系,廣泛參與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循環,為植物提供營養,利用腐植酸和微生物之間的協同作用,吸附及氧化還原重金屬及有毒有機物,植物根系對土壤中重金屬和有毒汙染物的吸收減少。

土巴研究院 蘆曉飛

土壤也是全球碳、水和養分循環的主要「轉換場」。 碳、氮、磷和許多其他養分在土壤中儲存、轉化和循環,而土壤微生物是這些營養物質在環境中轉化和循環的中心,如何保障循環中心的正常運轉,主要圍繞著以下三個方面:

1、新型生防微生物菌劑開發與利用:我們不僅注重功能微生物在離體條件下培養時的生防活性,也關注其在土壤環境中的生存和功能持續性;

2、土著微生物及外源微生物互作方式與高效利用;

3、健康/非健康土壤微生物指徵及改良方案研究。

徐州綠油油生物肥料有限公司 梁龍華

利用納米矽與土壤微生物菌群的關係,活化土壤有益微生物,矯正土壤酸鹼度,改良土壤,促進有機肥分解,抑制土壤病菌,給有益菌生長提供一個十分有利的環境,使得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從而增強植物對土傳病害的抵抗能力,減少病害。

微生物與作物生防

土壤中存在一些抗生性微生物,他們能夠分泌抗生素,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這樣就可以防治和減少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對作物的危害。利用現代病菌分離技術,分理處致病菌後,配套使用拮抗菌,拮抗菌在繁殖過程中能夠分泌有物質殺死致病菌,同時可提前使用拮抗菌來防止作物病害的發生。

江西順泉 副總經理王開平

堅強芽孢桿菌是一種新型的微生物源生物農藥,用堅強芽孢桿菌灌根後,其活芽孢利用作物根部的營養和水分在根部土壤中繁殖,迅速佔領整個作物根際周圍土壤,通過堅強芽孢桿菌的孢子在作物根系周圍萌發,產生菌絲作用於根結線蟲,產生多種代謝物質有效抑制或殺死根結線蟲的生長繁殖,導致線蟲死亡,同時菌絲寄生於根結線蟲的卵,使得蟲卵不能孵化、繁殖,有效抑制和殺滅根結線蟲。

湖北吾爾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正和

採用三步法,即病原菌的分離培養拮抗菌的篩功能菌防治相結合的方法,有效防治香梨生物防治。

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付崗

以木黴菌為拮抗菌株,通過滅菌施功能菌的方式,使功能菌在土壤菌群中佔據優勢地位,以此來防治香蕉枯萎病、茉莉花白絹病。

貴州大學農學院 李忠

對白及種植基地進行真菌病害調查採樣,並對其病原菌進行鑑定、開展生物學特性研究以及生防菌和防治藥劑的篩選,通過不同生防菌試驗,得到最佳生防方案。

西南大學 孫現超

在篩選致病菌,優選生防菌是基礎上,通過生物基緩釋凝膠載體,緩釋抗病毒藥劑誘導植物持續抗病毒能力,減少施藥次數,節本增效。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

農業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 謝甲濤

用生物防治的微生物,首先要考慮作物生長環境,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應有的作用,在油菜上,利用盾殼黴爛田間菌核或降低菌核數量,阻止接觸侵染,實現對油菜菌核控制,從而有效控制油菜病害。

微生物與作物促生提質

山東蓬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山東省內生菌農業應用產業技術研究院 孔波

ZNC是從野生植物根內發現的宛氏擬青黴菌絲體內提取得到的代謝物,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該類物質在促進植物生長和增強抗病性方面表現出極高的活性,使用濃度為1-10ng/ml,其作用機理為可激發植物水楊酸(SA)信號通路,引起植物活性氧爆發和胼胝質沉積,激活植物免疫系統,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同時可以提高根尖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的水平,調節氮、磷吸收。是目前國際上已知的活性最高,對植物功能最齊全的新型免疫誘抗類物質。

山東碧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全雙軍

碧藍生物與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微生物所艾米莉亞院士團隊合作,篩選出高活性、功能全面的菌株,開發出具有改良土壤、抗病、促生長、增產、提高果實品質的植物微生態製劑。在防治疾病的同時,能夠有效的降低藥物殘留和病原菌耐藥性問題,對於種植綠色無公害農業產品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降低種植成本、提高農產品食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研究的深入,未來在農業領域,微生物生物應用範圍將會越來越廣泛,如何科學的利用微生物及其衍生品,解決中國耕地健康問題,農產 品綠色生防問題,將作為聯盟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相關焦點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介紹了我國的石油汙染概況及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重點對石油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各自的優點、局限性進行了綜述,並提出了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的重點領域。關鍵詞:石油 汙染土壤 微生物修復 植物修復石油汙染已成為當今世界性公害之一。據統計,僅石油汙染一項每年全世界就有800萬t進入環境。
  • 中科院科研人員發現一類新型微生物命名「中科微菌」
    中新社北京3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27日發布消息說,該所科研人員最近發現一類廣泛存在於城市汙水處理系統中的新型微生物,並將其分類命名為「中科微菌」科(Casimicrobiaceae)。
  • 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友明當選德國國家工程院...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曲順 通訊員 趙玉潔 李媛 青島報導  近日,接德國國家工程院(ACATECH)官方通知函,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Science 封面文章報導:腫瘤細胞內發現微生物!
    本文轉載自丁香學術丁香學術是丁香園旗下科研類公眾號,致力於傳播有價值的學術報導,解讀有深度的學術文章,歡迎關注!人體與微生物的共生關係早就為人所熟知,近幾年腸道微生物已經成為了生物醫學研究最火的領域之一,也有不少研究證明了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生物學聯繫緊密。
  • Nature Protocols:空氣微生物宏基因組測序新技術
    DNA提取及宏基因組測序方法)的論文,報導空氣微生物宏基因組測序新技術。目前DNA測序和宏基因組學方法雖已被廣泛用於其它環境微生物研究,但將其應用於空氣微生物的研究一直存在樣品DNA含量少,傳統方法難以獲得足夠DNA進行測序等技術困難。朱聽課題組建立了一套從空氣顆粒物樣品中提取、純化DNA、測序及宏基因組學分析的技術。這套新技術的建立使得對空氣微生物的全面宏基因組研究成為可能,也為其它環境微生物研究提供了一種通用方法。
  • 針對絕大部分未培養微生物的新興培養技術
    目前絕大多數古菌和細菌仍難以培養且對其特性了解不夠充分,因此研究者們對高效的培養學方法愈加重視,這也加快了許多方法學和技術的發展。本綜述討論了可能阻礙新型微生物的分離和培養的常見障礙,並介紹了具有針對性或高通量培養的新興技術。此外,還重點介紹了成功培養新型古細菌和細菌的最新實例,並提出了未來可嘗試培養的關鍵微生物。
  • 【綜述】土壤微生物群落對極端氣候的響應:抵抗力,恢復力和向替代狀態的過渡(中)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需要對土壤微生物群落抵禦極端氣候和從極端氣候中恢復的機制有新的認識。在這裡,我們綜合了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對極端氣候(重點是乾旱)的抵抗力和恢復力的內在或外在因素的理解,並確定了可能引起群落狀態突然改變的驅動因素。我們強調了研究挑戰,並提出一條途徑,以增進我們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對極端氣候的抵抗力和恢復力,以及對它們向替代狀態過渡的脆弱性的理解,包括使用基於特徵的方法。
  • 微生物固定化技術及其在汙水處理領域的研究進展
    微生物固定化技術是生物工程中的一項新興技術,其利用物理或化學手段將微生物限制或定位於限定的空間區域,使之成為水不溶性,但仍能保留生物活性且在適宜的條件下還可以增殖。微生物被固定化後具有密度高、反應速度快、耐毒害能力強、產物分離容易、能實現連續操作、可以大大提高生產能力等優勢,因此近幾年微生物固定化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
  • ...系列報導之「回報社會,成就無邊大愛」——「公益之星」班金洪
    【統戰之聲】 礦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風採系列報導之「回報社會,成就無邊大愛」——「公益之星」班金洪 2019-11-22 1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索尼微攝力全國體驗站北京站1月4日活動報導
    活動詳情  2015年1月4日,索尼微攝力微單全國體驗站——北京站活動在北京國際藝苑皇冠假日酒店隆重舉行。本活動分為上午和下午各一場,2場活動的流程相同。北京站活動是2015年新年的第一站活動,同時舉辦的還有貴陽站和南昌站活動,三站活動都延續了2014索尼微攝力微單全國體驗站的火爆勢頭,受到了當地索尼會員和網友們的熱情參與。
  • 腸道菌群的恢復力:定義,與健康的關係以及幹預策略
    在特別強烈的應激反應下,腸道微生物群可能會發生嚴重改變,這可能會影響個人的健康。微生物群組成高度變異及如何定義健康的微生物群定義一個健康的微生物群對於預防或糾正失調,並將其對健康的影響降到最低非常重要。
  • 微納米氣泡概述及水產養殖應用微納米氣泡曝氣技術增氧
    (三)微納米氣泡曝氣技術微納米氣泡曝氣技術,利用微納米氣泡快速發生裝置把氣體(如:空氣、氧氣、臭氧等)用高速旋迴切割方式溶入水中,快速、高效地製取微納米氣泡水,提高氣體的溶解效率,滿足對水體進行處理的要求。微納米氣泡快速發生裝置曝氣後,水體呈乳白色。
  • 特別報導|梁志強:廚餘垃圾處理新技術 食品安全保障新盾牌
    特別報導|梁志強:廚餘垃圾處理新技術 食品安全保障新盾牌 2020-12-13 14: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佛力遍及宇宙無邊時空
    佛力遍及宇宙無邊時空馮馮 法華經「序品」第一說:「……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
  • 專題報導丨宏基因二代測序技術對醫院傳染性疾病防控的價值
    宏基因二代測序作為一種新興的檢測技術,能夠不依賴微生物培養而檢出臨床樣本中的所有微生物,該技術已在國內被廣泛應用,並展現了其快速、無偏倚和高檢出的優勢。《中國臨床醫學》雜誌第27卷第4期特設立「感染性疾病精準診治」專題報導,收錄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感控-微生物」團隊多篇相關文章,以8篇文章的全篇幅,整體展現了其在疑難複雜感染的病原診斷、醫院感染防控中的意義。
  • 重大主題報導的「微」視角
    關鍵詞:主題報導;「微」視角;媒體融合2017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持續推出了6集系列《厲害了我的國》(以下簡稱《厲》)等新春走基層系列報導,以多元化表達方式,通過講述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為切入點,讚頌偉大祖國建設發展成就,抒發家國情懷,傳遞愛國熱情。
  • 腸道微生物體外模型研究進展
    浙江省農科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0)【關鍵詞】體外腸道模型; 微生態; 連續發酵【中圖分類號】R-33 【文獻標識碼】A隨著分子微生態學,特別是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腸道微生物的作用有了新的突破性認識
  • 項目文章 | 多組學技術助力客戶登陸微生物權威期刊Microbiome
    發表期刊:Microbiome發表時間:2018年12月技術手段:微生物多樣性、宏代謝組、轉錄組近年10年的研究表明,植物根際微生物群在植物的生長和繁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際微生物群可以抵禦病原體,通過產生植物激素來改善生長,並可以幫助植物抵禦環境幹擾
  • 中國微生物科技產業峰會在京舉行
    作為本次會議的重要組成之一——「中國微生物科技產業峰會」也如期亮相。當下,生物技術日益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在重塑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的重要性不斷增強,產業發展迎來風口。為了落實相關文件精神,圍繞國家戰略布局,促進產業發展,推動生物技術學術研究與應用實踐,圍繞微生物科技創新和發展進行深入研討,在北京舉辦第十七屆中國企業發展論壇暨中國微生物科技產業高峰論壇。
  • 交城微生物菌劑怎麼用辦理肥料登記證
    在為客戶提供肥料品牌解決方案的同時,還為客戶開通400專線、化肥企業標準起草、海外公司註冊、網站技術支持等專業化、個性化、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務。條垛式有機肥翻堆機是利用現代化科技技術將農業廢棄物,畜禽糞便和有機餬口垃圾轉化為優質生物有機肥的理想設備。主要特點:1.翻攪發酵物料平均徹底,使菌種和原料充分接觸,進而促進發酵物徹底腐熟。2.節省大量的土建和人力物力工程,使制肥規模的伸縮性更隨意。該機每小時可翻拌發酵物料400-500立方(相稱於100個人同時不知的工作量),折合成品肥160-200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