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免疫功能俗稱抵抗力,是人體與疾病作鬥爭的自身戰鬥力。隨著近日氣溫降低,疫情稍有反覆,人們重新重視提升營養、增強免疫力。不同年齡及健康狀況的人群,提升免疫力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日前,浙江省溫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醫師林丹針對特殊人群的營養狀況,對如何提升免疫力提出具體建議。
免疫力包括三大防線,第一道是皮膚和黏膜,它們相當於一件外衣阻擋病毒進入機體;第二道是溶菌酶和吞噬細胞,作用是溶解和吞噬病原;第三道是免疫器官(胸腺、脾臟、肝臟、淋巴結、骨髓等)、免疫活性細胞(各種淋巴因子)、體液免疫(各種免疫球蛋白)。營養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身體器官的結構及機能的發揮。無論是上皮細胞還是血中白細胞、胸腺、肝、脾以及血清中的抗體,都是由蛋白質和其他各種營養素構成的,是人體免疫功能的物質基礎。因此,營養直接決定著機體的免疫狀況。
合理膳食、均衡營養、健康生活是保證良好免疫力的方法。各營養素攝入應滿足機體健康需求,例如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都是人體所需要的重要營養素。蛋白質是維持機體免疫防禦功能的物質基礎,參與構成上皮、黏膜、胸腺、肝臟、脾臟等組織器官及血清中的抗體和補體;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都起著重要作用,能提高抗感染和抗氧化能力。
林丹表示,不同年齡及健康狀況的人,免疫力有所不同,有些特殊人群容易出現免疫力低下及易感性提高。
生活中不少孩子會出現營養不良的狀況,主要原因是偏食或者挑食,這樣攝入的營養素就會不均衡,從而導致孩子免疫力都很差,容易生病。
一般來說,除了缺鐵,兒童主要營養素的缺乏很少見。但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可能缺乏重要的營養素(如維生素C),導致某些疾病(如脂肪吸收障礙、肢端皮炎),從而影響免疫功能。
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與免疫反應相關的受體、酶類等活性物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或間接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研究顯示,人體缺乏鈣、鐵、鋅、硒元素,會使免疫細胞活性下降、抗體分泌減少。此外,維生素A、維生素D缺乏和小兒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維生素A是上皮細胞的組成部分,缺乏維生素A可使得上皮細胞萎縮、破壞皮膚和黏膜的完整性,從而使抵抗力下降。維生素D除了與骨骼的生長和發育有關外,與免疫調節也有密切的關係,可以綜合作用於免疫細胞和細胞因子。
老年期是指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生階段。老年人與青年人相比,基礎代謝率降低,活動量減少,使得能量消耗量下降,身體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衰退,如咀嚼和消化能力下降、酶活性和激素水平異常、心腦功能衰退、感官反應遲鈍,肌肉萎縮、瘦體組織量減少等。
我國老年人缺乏優質蛋白較為常見,且有相當一部分存在貧血狀況,所以老年人應注意飲食清淡、少量多餐、易於消化、保證優質蛋白質的攝入以及多補鈣和鐵等。
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質攝入不足會影響機體生長發育甚至智力發育,引起機體免疫力下降以及精力不足等,但是蛋白質補充過量會增加機體肝臟和腎臟的代謝負擔,導致腸道內毒素堆積,甚至會影響機體骨密度引起骨質疏鬆。因此,蛋白補充要適量,腎病患者蛋白質的攝入量要適當減少,且要以攝入優質蛋白為主。
隨著社會發展,生活品質提高,很多人盲目追求「吃得好,吃得精」,但運動量卻跟不上,造成營養過剩,即指機體攝入能量遠超過機體消耗的能量,造成的能量儲備現象。多餘的脂肪堆積起來,不僅使體型不美觀,還增加了身體負擔,使心肺機能減弱,並對身體尤其是下肢各關節造成極大的壓力,繼而出現身體退行性改變。同時,過多的脂肪還會妨礙其他營養素(如蛋白質、鈣、鐵等)的吸收。
林丹提醒,過量的營養不僅無法提高免疫力,反而大大增加了患便秘、肥胖、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腦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