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河北人眼中,石家莊這個省會並不太讓人滿意,除了略顯土氣的名字,名氣也遠不及保定、張家口、秦皇島,甚至連在省內排名相對靠後的邯鄲,都在歷史底蘊上壓石家莊一頭。
石家莊是如何獨佔鰲頭的?事實上,近代以來,河北省會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多重作用下,經歷了十餘次變遷,最終才花落石家莊這樣一座位置有點偏、歷史不太長、規模不算大的城市。
順治十六年(1659 年),清政府正式設立直隸省,這也被認為是河北省的前身,治所在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因此,大名可以說是河北歷史上的第一個省會。
但是,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的大名不僅與河北東北部聯繫不便,和京師聯繫也並不方便,因此,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改直隸治所為經濟發達且近臨北京的保定,開啟了保定作為河北省會的歷史。
保定並沒有風光多久。鴉片戰爭之後,由於直隸總督常到天津口岸交涉涉外事宜。漸漸地,天津成為了事實上的直隸省會。這一格局也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
2、民國初年
保定—天津—北平—天津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按照唐代河北道的名稱,將直隸省改為河北省,省會為保定。同時將北平、天津設為特別市,直接隸屬中央,並要求河北省政府儘快搬遷。
但此時的保定「房屋年久失修,設備不全」,根本無法和洋房林立的天津相比,很難承擔省會功能。之所以把河北省會強行遷回保定,是蔣介石試圖把天津的控制權從閻錫山手中奪走的一招妙計。不過,最終佔了上風的閻錫山還是把省會留在了天津。
天津也是一個是非之地,不僅租界眾多,還有一眾下野的政客大佬——在眾多婆婆的指揮下,駐紮在天津的河北省政府成了受氣媳婦。無奈之下,河北省政府提出遷移,這一次他們聽取了中間人白崇禧的建議,遷到了北平,河北省進入了沒有省會的階段。
兩年後,中原大戰爆發,控制北方的馮、閻、桂聯軍定北平為「首都」,和南京對峙。張學良助南京政府控制住局面後,作為平津地區的實際統治者,張學良覺得河北的省會更應該由天津來擔任,於是天津又從特別市降格為省轄市,再次成為河北省會。
3、抗戰至新中國成立
保定—流亡—保定
這種局勢也就維持了幾年,隨著日本人在平津一帶聲勢漸大,位於天津的河北省府只能再遷到保定暫避風頭。而抗日戰爭的爆發,使河北全境丟失。河北省政府被迫遷離,變成了一個流亡地方政府,先後在大名、洛陽、郿縣(陝西)等地辦公,居無定所。
抗戰之後,國民河北省政府又經過了幾次搬遷,最後暫時落腳在保定。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決定在保定組建河北省委省政府。在華北局的安排下,保定成為了河北在新中國時期的第一個省會。
4、新中國成立後
保定—天津—保定—石家莊
隨著大躍進的到來,保定以往平穩的發展路線難以滿足人們的胃口,更有活力和野心的城市天津進入了河北領導班子的視野。1958年,剛剛穩定下來的河北省委省政府又遷到了天津。
伴隨中蘇蜜月期結束,1966年,中央和河北省委出於對天津過於靠海的地理位置很可能成為美俄第一打擊對象的擔憂,將省會再次從沿海的天津轉移到了保定。
隨著文化大革命爆發,剛剛遷回保定的河北省委省政府遇到了造反派的挑戰,幾乎徹底喪失了辦公能力。這時,河北西南側的小城石家莊進入了大家的視野。
石家莊人口較少,且大多是工人;位於鐵路縱橫交叉點,交通運輸業發達;因有廉價的礦產資源而有著不錯的工業基礎;當地鐵路公路能通往太行山,便於疏散和隱蔽,在那個備戰備荒的特殊年代有特殊的意義。於是,1968年年初,經中央批准的河北省革委會在石家莊成立,石家莊正式成為河北省新省會。
隨後的幾年裡,更具歷史的保定還曾爭奪過省會。直到1971年,周恩來總理批示河北省政府,要求省會就定在石家莊,以後不要再議搬遷的問題。至此河北省省會的變遷才算是告一段落。
粗粗一數,河北省會百年來在保定、平津之間來回折騰十餘次,簡直匪夷所思。而細想來,每一次搬遷背後都是當時政治、經濟和軍事多重作用的結果,都是當時歷史背景下最真實的反映。
更多歷史故事,請關注「阿濤趣談歷史」,歡迎留言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