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所在地為省會,亦可稱「省治」,清代稱為省城,是一省的行政中心。中國的省會為國家一級行政區——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政府所在地不能稱省會,可稱政府駐地、制所。自治區政府駐地稱為「首府」。
舊時代的直隸省會
封建時代,大名府是直隸的第一個省會。順治十六年在大名府設巡撫衙門,第二年巡撫衙門就遷往了真定府,以後又多次回遷。康熙八年(1669年),巡撫衙門由真定府遷往保定,保定從此成了直隸的省會。雍正二年(1724年),直隸巡撫改升直隸總督,總督署駐在保定城西北明代總兵署舊址。雍正八年總督暑遷入重修的原大寧都司署,即現在的總督署。
一八七0年九月三十日,李鴻章從曾國藩手中接任直隸總督。時間不長,李鴻章就兼任了北洋通商大臣,十一月十二日的上諭稱:「將通商大臣衙暑(在天津),改為直隸總督行館。每年於海口春融開凍後,移駐天津,至冬令封河,再回省城」 保定。從此,天津、保定成了直隸省的季節性、移動性的省會。
直隸從建省至今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沒有哪個省像直隸這樣,將省會駐地反覆頻繁地變更,給國人留下了「見異思遷」的名聲。
中華民國成立後,一九二八年六月,改直隸省為河北省,首次稱河北,省會定在天津,當年十月省會即遷往北平。兩年後即一九三0年十月省會再次回到天津。一九三五年六月,天津改為中央直轄市,省會從天津回到保定。從民國成立到抗日戰爭曝發,二十五年間的省會,津—平—保搬遷三次,兩次光顧天津,共在天津二十年,北平、保定五年。
戰亂時的河北省會
日寇入侵,河北淪陷,河北省政府成了流亡政府,居無定所。抗戰勝利後,河北省政府初在西安辦公,不久即遷往北平。不應該忘記的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抗日遊擊隊,已經在晉察冀、晉冀魯豫、冀中、冀南等地建立了根據地。每個根據地都有自己的相對穩定的政治活動中心。如晉察冀,活動中心在阜平。
解放戰爭中,北方解放區在擴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為了加強領導,支援全國解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打基礎,為今後的政權建設摸索、積累經驗。黨中央決定:將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個根據地撤消,合併成立華北人民政府。經過幾個月的籌備與努力,一九四八年九月正式成立了華北人民政府,政府駐地設在河北省平山縣王子村。
一九四八年年底平津戰役結束後,北平、天津獲得了解放,黨中央決定成立中國共產黨河北省委員會。華北人民政府也決定恢復河北的建制,建立河北人民自己的政府。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二日和八月一日,在保定市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河北省委員會、河北省人民委員會(河北省政府)。這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自己的政府,省會確定在保定市。
保定是冀中平原上的一個文化古城,歷史悠久是它的特點。保定缺少礦物資源,很難發展成工業城市。此時,國民經濟剛剛恢復,第一個五年計劃就要執行,工業發展是重點。省會在保定,不利於領導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所以,就有人提出將省會遷往發展中的石家莊,便於省的領導深入工業發展的第一線,領導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石家莊是黨中央從陝北轉移到華北的落腳地,是全國解放戰爭的指揮中心,又是中國共產黨中央進京執政的出發地。石家莊是共產黨從國民黨手中奪得的第一個城市。石家莊既為鐵路交通的樞紐,又是軍事要地,地理位置極其重要。
建國初期的河北省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石家莊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發展重點,是一個以醫藥、紡織為基礎的新興工業城市。
一九五四年一月八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向政務院請示,擬將省會搬遷到石家莊。經過中共華北局、政務院批准,河北省成立了遷移籌建委員會,石家莊市成立了省會遷建辦公室。當時初步預算省委、省政府編制3800人,建房115950平方米,投資1522.55億(舊幣)。為不影響國家預算,資金可從每年稅收超額留成中解決。建設工程,採取幾年分批進行,一九五七年全部竣工。
當時石家莊的建設規劃明確,石家莊市橋西區是地、市政府所在地,是地、市的政治活動中心。鐵路以東是省的政治活動中心。現在的省博物館到科技大廈,南至裕華路,東起東大街,西至西大街,北至解放路(現在的中山路),由北向南依次為省政府大廈、省工會、省團委大樓。裕華路是建設規化中的省政府路。跟著省政府搬遷這股風,一九五六年省委黨校、省政法幹校、河北醫學院先後從保定遷到石家莊。
一九五五年七月,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由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通過。河北省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也在九月被省人大正式通過。此時,距國家五年計劃完成只剩下了兩個年頭。一九五五年八月,經河北省委反覆研究,為了貫徹「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集中力量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暫緩停建了耗資巨大的省會搬遷工程。將節約資金用於了糧、棉的增產上。
一九五八年二月六日,政務院笫七十次會議決定:將中央直轄市天津改為河北的省轄市,歸河北省領導。二月十一日全國人大一屆五次會議通過了這一決定。天津為省轄市已成定局。一九五八年四月十八日,河北省人大一屆七次會議,通過了省會搬天津的決議。四月十九日林鐵代表省委、省政府舉行了向保定人民的告別晚會,感謝保定人民多年來對省委、省政府工作的大力支持。河北省政府離開保定,在天津市度過了八個春秋。
動亂中的河北省會
一九六四年開始,美國對越南的侵略戰爭不斷升級和擴大,並將矛頭直接指向我國;同時中蘇關係緊張惡化,戰爭的危險加劇。為此,毛澤東同志根據時局發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天津是沿海城市,是海防前線,響應毛澤東「備戰、備荒、為人民」 的號召,省委、省政府一九六六年四月二十四日決定,省會回遷保定。這次回遷,為配和戰備需要,採取了「大分散,小集中」 的策略:「大分散」 指此次搬家安排不只是保定市,還有沿京漢線的各縣。「小集中」 指將省委的幾個部,省人委的幾個委(辦),省軍區搬進保定市,部分廳、局搬到所屬的事業單位和各縣。省商業廳、供銷社到定縣。水利廳在安國。省共青團去了清苑北大冉。
這次搬遷的特點是,面向基層,深入第一線,實行機構、人員精減,改進領導作風。保定地、市的許多單位也相繼搬到了鄉下,深入農村第一線,心裡裝著備荒狠抓糧食生產。這一策略施實前先在新城、定興、定縣搞了試點。一九六六年五月一日,省委、省人委及省直各機關先後搬回了保定。一九六七年一月天津劃歸中央直轄市。
「文化大革命」中的前兩年,河北省的省、市之間,軍、政之間,群眾組織之間,派與派矛盾重重,保定市武鬥不止,槍聲不斷。總之就是一個字「亂」 。一九六八年一月,北京軍區的支左解放軍,在北京軍區召開成立河北省革命委員會籌備會議,認為石家莊產業工人隊伍強大,石家莊又是鐵路交通的樞紐,交通方便,又有太行山作依託,便於備戰、備荒,可以作為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向中央建議:避開派性鬥爭激烈之亂地。在石家莊成立省革命委員會。一九六八年一月二十九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批准了河北省在石家莊成立革命委員會。二月三日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在石家莊正式成立。
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在石家莊落腳,石家莊市成了新的河北省省會。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保定的亂相逐步得到了治理,省革委會主要領導人對保定還是有感情的,劉子厚等認為石家莊市城市規劃太小,房舍不足住房緊張,不宜做省會,省會應該遷回保定。中共華北局領導李雪峰則認為:石家莊有鐵路、公路交通方便,又有太行山作為依託,便於疏散、隱蔽,是理想的省會駐地。兩種意見各執一詞。一九七一年一月河北省委劉子厚等向中央請示,將省會搬回保定。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河北請示省會搬遷問題時,周恩來總理說:「河北省會不要再搬遷了,就地建設吧!」一錘定音使河北省省會留在了石家莊市。
(劉澤軍)
新聞熱線:6796630
招商熱線:6796632
微平臺熱線:6796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