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領域的四姨太現象
來源:哲學與藝術(ID:yishu_zhexue)
中國的學術領域,有一些明顯是不學無術的人,有的竟然能呼風喚雨,當然能走到這樣的位置,必然有其道理和基礎,但是問題是,缺乏最起碼的學術能力,竟然能混跡於學術圈,是非常不利於學術環境,甚至這些人得勢會危害學術的健康發展。曾經有人提出「四姨太效應」的說法,感覺很是有道理。大概中國學術領域比較重要的潛規則就是這個四姨太效應。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裡,鞏俐扮演的頌蓮。四姨太為了爭寵,假裝懷孕,最後事情洩漏。好心的大少爺對她說:「你也真蠢,懷孕這種事,做假能假得了幾天?」四姨太說:「我蠢?我不蠢!我早就算計好了,開始是假的,只要老爺天天到我這兒,日子久了不就成真的了?」
「日子久了不就成真的了?」四姨太話裡透著智慧。四姨太的意思很明白,雖然是假裝懷孕,但是因為引來了老爺更多的關注,就會有更多懷孕的機會,時間一長,假的就變成了真的了。到了那時,就算有人知道了當初的假,又能怎樣呢!
一個單位,雖然實力不夠,但是假裝夠,只要獲得了「上面」的信任,就可以得到項目、工程、基地,也就是說得到經費。這些大項目、大工程可以在很多程度上決定一個單位的發展,乃至於命運。有的經費高達千萬,乃至上億。一個單位有了這樣的資金支持,不需要特別優秀的管理者,只要相對不錯的管理者,這個單位就不可能不發展。比如用個最直接的辦法,把業界公認的最優秀的最有潛力的人,高薪挖來幾個,這個單位的實力一下子就可以提高几個數量級。這時候,假的也就成了真的了。這就是「四姨太效應」。
某些類型的學者具有各種特徵,比較多的表現是善於扯虎皮,拉大旗。為弄到項目和學術職務,無所不用其極。跑部錢進等科研項目申請亂象大家都已經非常了解,如果拿到項目能好好開展工作就算好的,只熱心拿項目,不幹活的也大有人在。更有甚者,是把弄到經費作為炫耀資本,把搞到項目作為成就誇耀,把項目作為功勞進行表揚等的科研文化已經隨處可見,並被許多單位廣泛採用。從管理角度看,有研究項目才能維持一個單位的運行,才能培養人才,做平臺建設等等,現代的許多學術研究離不開項目的支撐也是事實。但是,研究項目首先是責任,首先是義務,拿到項目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不能拿出理想的科研成績,這無疑是最大的浪費,是良幣驅逐劣幣的最主要原因。在中國目前的科研模式下,正是那些善於專營,或者善於寫本子,善於搞關係的人比較能吃的開。而那些埋頭拉車,不會看路的一些牛角尖學者很難獲得資源,在中國的科研領域逐漸被埋沒,而那些靈活應用四姨太效應,結合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管理技巧的學者們,則能很快走上擁有更多話語權的學術上層。
要完全避免四姨太禍害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儘量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關鍵是減少審批性項目經費的規模,增加維持性經費投放,根據經費使用的實際效率,適當調整持續投放的比例。
現在的科研經費基本上都是申報,審批制度,表面上利用國際同行評議的模式,似乎很公平,但是要知道我們的同行整體水平和學者們的整體學術道德水平令人擔心,不能指望學者們能公平地對待自己的評審任務。考慮到這樣的體系不夠理想,應該適當增加一些維持性經費的投入。維持經費表面上看有吃大鍋飯的問題,但是在目前情況下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補充措施。如果結合事後評價,並按照執行效果追加投入相結合,不僅能大大減少在申請競爭性項目中的大量的精力,而且能有效支持那些不善於申請經費,不熟悉四姨太效應的潛在優秀學者。維持性經費本質上是審批權利的下方,好處是給真正希望安心學問的學者更多機會,應該是更為公平的方案。
今年的洪水靜悄悄
以後,大批藥品被調出醫保, 努力不生病吧!
池莉:有生之年,不再屈服於羞辱
巴城:洪澇嚴重是網絡造成的錯覺?
獨山縣「燒掉400億」背後:官場大面積塌方
神秘系列爆炸籠罩伊朗
告贏美政府,哈佛麻省大勝!撤回留學生籤證新規!
拆除這尊觀音,秦嶺能變得更美好麼?
無法分辨的良知
魏加寧:當前中美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