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我們為「中國」,這個國家倍感委屈,用佛教語代替

2020-12-11 腦洞歷史觀

對於我們國人來說,「中國」兩個字象徵了太多,它絕對不僅僅是一個名字那麼簡單。雖然只有兩個字,對於我們來說卻有著諸多的意義。

此外,雖然這個名字已經深入我們的骨血,但是這並不表示所有的國家都會這樣稱呼我們。而且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如果用「中國」來稱呼我們,甚至還會感到一些委屈。

這個國家就是日本。

我們和日本的糾纏一直不少,他們的國家名字其實也不單一,以前還有過其他的叫法,像扶桑還有大和、東瀛,都是他們曾經的名字。

我們說說其中的扶桑,它最初是指一種樹木,而且在傳說中是第一個被太陽照射到的樹木,所以還有「太陽」的寓意。日本後來會變成「日」本,其實與這也有些關係。

此外要聯想到國家,世界對於「扶桑」的說法也沒有達到一致,在很多國家看來,這個稱呼指的是墨西哥,而非日本。

而且我們不少作品中描寫「東瀛」都是稱呼日本,但是很多世界學者認為,東邊的海島國家都可以被這樣稱呼。

此外,日本還有一個不太好聽的名字,那就是倭國。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這個「倭」也是意蘊無窮。最初的時候,它象徵著「順從」,在那時候日本其實還挺喜歡這個稱呼,我們知道日本是由「大和民族」組成的,後期的「和」其實就是從最初的「倭」繼承而來。

但是後來,他們就不能接受了。因為他們的名字翻譯之後,有服從於大漢的意思,所以日本人不太能夠接受了,這也加速了他們變更為「日本」的腳步。

據說曾經還發生過這樣的故事,當時日本與隋煬帝進行書信往來,想要處處關係。但是他們寫信的時候沒注意,開頭自稱為「日出出天子」,這也就算了,重點是他們稱呼楊廣為「日沒處天子」。

先不說中國的皇帝有多驕傲,再說楊廣的傲嬌和暴虐更是在皇帝中排得上號的,看了這話首先就是大發雷霆。

不管怎麼說,對於當時的隋王朝來說,日本就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國家,但它卻敢用這樣的方式來分別稱呼自己與楊廣,怎麼能不讓楊廣大怒?

楊廣為此發了好大一頓脾氣,好在後來日本那邊更換了稱呼,才捋順了楊廣的毛。

從這幾件事情就能夠看出,日本人雖然小,但是骨子裡卻很是自大,而且他們的自尊感十分嚴重。

再來說說唐朝的時候,那時候的日本來到大唐王朝學習經驗,但是聽到本朝人稱呼他們為「倭人」,還是很不喜歡的,據說不少使者為此還上書啟奏大唐皇帝,奈何最後不了了之。

這還得怪他們自己。大家都知道他們當時不辭千裡前往大唐,是為了學習更多的東西,但是他們之所以選擇來中國,還是由於之前發生的一件事情。

但是他們和朝鮮有了點瓜葛,大唐作為中間人站出來講和,但是日本依舊派兵打仗,這一下就使得唐朝士兵出動進行介入,結果自然是小日本敗了。也正是由於這次的失敗,使得他們見識到了唐王朝的強大,因此上趕著來取經。

但是有了之前事情的矛盾,唐朝的皇帝對於他們私心裡還是有些不滿的,所以當然不會為糾正對它的稱呼而大動幹戈。

所以在後世很長一段時間內,這日本仍舊被稱為「倭國」。

稱呼發生改變,還是在明朝的時候,但是並非向好的方向改變,他們由原本的「倭國」直接變成了「倭寇」,鄙視的色彩更為濃厚。

這當然還是要怪他們自己,成天不是打這裡就是打那裡,各國百姓飽受其擾,中國尤甚,所以這樣稱呼它也不奇怪。

這些都是常見的我們對於日本的稱呼,他們對於我們的稱呼也有些不一樣,叫做支那。

在日本這樣稱呼我們之前,「支那」也有著特殊的含義,它是「秦」在印度佛教語中的音譯。而我們知道,中國最開始與西方進行深度的交往,就是從秦朝時候開始,所以「秦」對世界人眼中的「中國」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而日本正式這樣稱呼我們,是在他們明治維新的時候。

這一場運動讓他們的腦袋瓜開了竅,於是想到中國人通常用「華」「夷」分好壞,所以不願意因為稱呼「中國」而讓自己淪為「夷人」,這也是他們稱呼起「中國」就委屈的原因。

相關焦點

  • 稱呼語「師傅」和「師父」的歷史發展:這兩個稱呼很多人都用錯了
    這兩個稱呼用錯了其實倒也無傷大雅,但如果碰到一個很較真的"師父",可能會鬧不愉快。為什麼呢?請容我慢慢道來。一、稱呼語"師傅"的歷史發展1、戰國——西漢,稱呼語"師傅"相當於今天的老師。"師傅"這個稱呼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如穀梁赤對《春秋》的解說著作《榖梁傳·昭公十九年》中有這麼一句話:"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
  • 怎樣正確稱呼佛教出家人?用這個詞最穩妥
    怎樣正確稱呼佛教出家人?(資料圖) 所謂佛法於恭敬中求,身為一個在家居士,乃至出家人,對於出家師父的稱呼方式,皆有佛門中的規矩。因此身為佛弟子,都應該知曉對出家師父適當而得體的稱呼法,方能彰顯內心的恭敬,從而得到佛法的利益。 一般我們稱呼出家師父,都以「某甲法師」或「某乙師父」或「乙師父」等來尊稱。至於「某甲師」、「某乙師」的稱法,乃是出家師長對「晚輩」出家人,或同樣是出家人對「很熟的平輩」出家道友「才敢」這樣稱呼的!
  • 學術講座|陳新仁:稱呼語泛用現象的語用研究路徑與方法
    內容簡介稱呼語泛用現象的語用研究路徑與方法  本報告在提出稱呼語泛用的定義、梳理相關現象已有文獻的基礎上,探討語用學視角下開展稱呼語泛用研究的可能路徑,並通過實例,展示不同路徑下相關現象語用研究可以採取的方法。
  • 很多國家都叫「某某斯坦」,為何中國也被稱為「斯坦」呢?
    當然了,這些國家的名稱中之所以以「a」為結尾,很大部分的原因來自於它們中的很多都是殖民者為它們起的國名,而歐美殖民者語言普遍屬於「印歐語」,而「亞」這些均出自「原始印歐語」,「亞」字在「原始印歐語」、「印歐語」中的意思是「地方」、「的地方」。
  • 英美文化:英語的稱呼語有哪些?
    英語的稱呼語(vocative)大體可分為兩類:   一類為非獨立稱呼語(independent vocative);   另一類為獨立稱呼語(dependent vocative)。   前者指不能獨立使用,即必須加在姓名之前的稱呼語;   後者指必須獨立使用而不可加在姓名之前的稱呼語。
  • 此國使用「大元」稱呼中國,地理位置對我們很重要
    當今世界,已有將近兩百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語言和文字,這就使各國的國名,在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叫法。從世界範圍來看,一個國家稱呼外國國名,基本都是採用同一種方式,那就是音譯。意思是指,用發音近似的本國文字對外來語進行翻譯,比如美國、日本等國名,其實都是音譯。
  • 講話稿中稱呼語的使用藝術
    講話針對的對象不同、與會人員不同,稱呼也不盡相同。最常用的是泛稱,僅用一兩個稱呼語,就概括了所有聽眾。2014年9月9日,習近平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他在講話中使用的稱呼語是「各位老師,同學們」,概括了參加座談會的師生們。
  • 如來對玉帝的稱呼是什麼?這個稱呼暴露了兩人特殊的關係
    (蝸牛看西遊第3324期)文/蝸牛在西遊中玉帝老兒那可是三界的主宰,就堪比我們人間的皇帝,論地位和身份都是最尊貴的。我們也經常看見天上各路大神對玉帝老兒那可都是俯首帖耳。甚至連我們的觀音小姐姐見了玉帝老兒都要稱一句陛下,那麼身為靈山扛把子如來見了玉帝老兒稱什麼呢?這就要從孫猴子大鬧天界說起來了。想當初孫猴子剛出社會不久還不懂得在這個社會生存的規則,單憑著他自己的一腔熱血來改變這個社會,甚至要用他自己的實力來代替玉帝老兒的位置。雖說孫猴子這個想法有點不成熟,但也是起到了一點化學作用。
  • 講座︱周東平:佛教對中國傳統法律的影響
    周教授首先回顧了學界對此專題的研究現狀,指出其不足,並圍繞自己的研究課題向大家分享相關研究方法,接著概觀中國傳統法律與佛教關係的基本狀況,進而將主題縮小至佛教與隋《開皇律》的關係展開論述,最後詳細討論了《開皇律》「十惡」名稱的來源及其意義。周教授的論述,視野宏闊、論證詳實,其綜合歷史學和法學的跨學科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 為什麼我們習慣稱呼日本人為「小日本」呢,只是蔑稱嗎?原來如此
    就是這樣一個人口1億多的彈丸小國是如何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的呢,我們又為什麼習慣稱呼日本人為「小日本」呢,今天小編來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以下見解都是小編的個人見解,不喜勿噴。小編以為稱呼日本人為「小日本」,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第一自古以來我國曆朝歷代在發展上都強於日本,無論是經濟、文化、冶煉、茶道、建築、軍事,都是日本學習的榜樣,特別是盛唐時,日本派遣的遣唐使,以及鑑真東渡日本傳播的先進技術和文化
  • 在古代,外國人怎樣稱呼中國?三個王朝的國號烙下印記
    現如今,外國人都稱呼我國為China(中國)。中國一名,它是中國人自創的名字,並且把它確認為我國的專有名詞。實際上19世紀中葉之前,外國人稱呼我國有他們自己的叫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印度古梵文——Cīna回顧歷史,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最早的記載是Cīna來自於印度梵文。梵文是印度最古老的語言之一,而Cīna在印度各種著作出現的頻率很高,像《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都提到了它。當然身為佛教發源地的印度佛經也是用梵文書寫的也含有Cīna。
  • 無語稱佛而妙化實彰:中國佛教為何看重《搜神記》
    《搜神記》的佛教故事較少,不能代表《搜神記》缺失佛教信仰。幹寶個人的宗教信仰切近道教,佛教對幹寶影響甚微,造成佛教故事稀少。然自晉以來,佛教徒極重《搜神記》,緣於其中大量故事可作為佛教教義的例證,劉宋宗炳《明佛論》曾說:「幹寶、孫盛之史,無語稱佛而妙化實彰。」據汪紹楹考證,汪版《搜神記》464則故事被《法苑珠林》徵引129條,即因《搜神記》可發揮弘佛功用。
  • 佛教中這個字:「卍」到底怎麼發音?別讀錯了!
    在佛教中,有很多象徵佛教的東西,比如身如菩提樹的菩提樹,比如寺廟裡的佛塔,佛珠,佛舍利,比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這些都是最典型的佛教象徵。不過還有一樣東西,也許你會經常在佛的胸前看到,或者其他地方看到,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又如何去稱呼。學佛人也許會經常看到這樣一個符號:「卍」。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東西只是個符號,其實並不止是一個符號。這個標誌其實是我們中國古代的一個文字。
  • 我們稱外國人為老外,他們稱呼我們只有倆字,日本人稱呼很現實
    本文為「旅遊的嚕啦」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隨著現如今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生活質量也在隨之改善,當人們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以後,開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我們稱外國人為老外,他們稱呼我們只有倆字,日本人稱呼很現實。現在中國的一些旅遊景點已經滿足不了中國遊客的需求了,於是中國的遊客開始將旅遊的目的地放眼到了國外,同時也有不少的外國人想要到中國來了解一下中國的特色文化,享受中國的美食,畢竟中國現在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了,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於是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的擴大。
  • 中國稱俄羅斯為「戰鬥民族」,俄羅斯怎麼稱呼我們?實在太霸氣了
    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個性或是國家文化,而這些個性化的國家傳統,也成為了這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名片。所以往往人們都會對一個國家不是直呼其國名,而是根據他的國家「性格」給它取一個綽號。
  • 僧人、沙門、和尚、比丘、頭陀本不同,還有一個稱呼你想不到
    首先,也為普通的稱呼是「僧」。這是梵文「僧伽」(Saigha)的簡稱,意譯「和含眾」,即眾多出家人和合相處在一起。從這個含義看是一個集體的統稱,作為僧人個體應另有稱呼。然而,在《大宋僧史略》記載:若單曰僧,則四人以上方得稱之,今謂分稱為僧,理亦不爽。如萬二千五百人為軍。或單己一人亦稱軍也,僧亦同之。
  • 中亞國家為何都是「斯坦」,有何含義?為啥中國也被稱為「斯坦」
    對中東國家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那裡大多數是穆斯林為主體的國家,多使用阿拉伯語,就連「穆斯林」三個字都來自阿拉伯語。因此,很多人會誤認為「斯坦」是穆斯林才會使用的詞語。這種認知是錯誤的,「斯坦」跟穆斯林國家關係不大,這個詞語其實是來自波斯語。
  • 中亞國家為啥叫「斯坦」,有啥含義?原來中國也有個「斯坦」別名
    在現今的地球上,全世界共有196個被認可的國家,他們有著各自獨特的名號和百花繚亂的文化,讓世界充滿了多樣性。可當我們的視線放在中亞的時候,會十分奇怪的發現這裡國家的名字都是清一色的「斯坦」,甚至在我國的記載裡也曾經有著「斯坦」的稱呼。那麼中亞國家為何都是「斯坦」呢?這到底有些什麼含義?原來中國也有個「斯坦」別名。
  • 中國過去給印度起了很多有趣的名字,但印度實際上叫中國這個名字
    是南亞次大陸面積最大的國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排名僅次於中國,是金磚五國國家之一,是中國的合作夥伴,也是中國人最喜歡旅遊的國家之一。然而,這些都是相對現代的理解,那麼在相對遙遠的古代,我國又是如何理解印度的呢?這恐怕要從一個更經典的故事說起。
  • 本宮一詞在皇宮可以隨便用嗎?哪些人可以稱呼自己為本宮?
    有哪些人可以自稱本宮,哪些人可以稱呼自己為哀家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本宮的稱呼哪些人能用?在電視劇之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妃子會自稱本宮,哀家等等,可以說這個宮那個宮搞得人搞都搞不清楚,那麼本宮究竟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