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國人來說,「中國」兩個字象徵了太多,它絕對不僅僅是一個名字那麼簡單。雖然只有兩個字,對於我們來說卻有著諸多的意義。
此外,雖然這個名字已經深入我們的骨血,但是這並不表示所有的國家都會這樣稱呼我們。而且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如果用「中國」來稱呼我們,甚至還會感到一些委屈。
這個國家就是日本。
我們和日本的糾纏一直不少,他們的國家名字其實也不單一,以前還有過其他的叫法,像扶桑還有大和、東瀛,都是他們曾經的名字。
我們說說其中的扶桑,它最初是指一種樹木,而且在傳說中是第一個被太陽照射到的樹木,所以還有「太陽」的寓意。日本後來會變成「日」本,其實與這也有些關係。
此外要聯想到國家,世界對於「扶桑」的說法也沒有達到一致,在很多國家看來,這個稱呼指的是墨西哥,而非日本。
而且我們不少作品中描寫「東瀛」都是稱呼日本,但是很多世界學者認為,東邊的海島國家都可以被這樣稱呼。
此外,日本還有一個不太好聽的名字,那就是倭國。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這個「倭」也是意蘊無窮。最初的時候,它象徵著「順從」,在那時候日本其實還挺喜歡這個稱呼,我們知道日本是由「大和民族」組成的,後期的「和」其實就是從最初的「倭」繼承而來。
但是後來,他們就不能接受了。因為他們的名字翻譯之後,有服從於大漢的意思,所以日本人不太能夠接受了,這也加速了他們變更為「日本」的腳步。
據說曾經還發生過這樣的故事,當時日本與隋煬帝進行書信往來,想要處處關係。但是他們寫信的時候沒注意,開頭自稱為「日出出天子」,這也就算了,重點是他們稱呼楊廣為「日沒處天子」。
先不說中國的皇帝有多驕傲,再說楊廣的傲嬌和暴虐更是在皇帝中排得上號的,看了這話首先就是大發雷霆。
不管怎麼說,對於當時的隋王朝來說,日本就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國家,但它卻敢用這樣的方式來分別稱呼自己與楊廣,怎麼能不讓楊廣大怒?
楊廣為此發了好大一頓脾氣,好在後來日本那邊更換了稱呼,才捋順了楊廣的毛。
從這幾件事情就能夠看出,日本人雖然小,但是骨子裡卻很是自大,而且他們的自尊感十分嚴重。
再來說說唐朝的時候,那時候的日本來到大唐王朝學習經驗,但是聽到本朝人稱呼他們為「倭人」,還是很不喜歡的,據說不少使者為此還上書啟奏大唐皇帝,奈何最後不了了之。
這還得怪他們自己。大家都知道他們當時不辭千裡前往大唐,是為了學習更多的東西,但是他們之所以選擇來中國,還是由於之前發生的一件事情。
但是他們和朝鮮有了點瓜葛,大唐作為中間人站出來講和,但是日本依舊派兵打仗,這一下就使得唐朝士兵出動進行介入,結果自然是小日本敗了。也正是由於這次的失敗,使得他們見識到了唐王朝的強大,因此上趕著來取經。
但是有了之前事情的矛盾,唐朝的皇帝對於他們私心裡還是有些不滿的,所以當然不會為糾正對它的稱呼而大動幹戈。
所以在後世很長一段時間內,這日本仍舊被稱為「倭國」。
稱呼發生改變,還是在明朝的時候,但是並非向好的方向改變,他們由原本的「倭國」直接變成了「倭寇」,鄙視的色彩更為濃厚。
這當然還是要怪他們自己,成天不是打這裡就是打那裡,各國百姓飽受其擾,中國尤甚,所以這樣稱呼它也不奇怪。
這些都是常見的我們對於日本的稱呼,他們對於我們的稱呼也有些不一樣,叫做支那。
在日本這樣稱呼我們之前,「支那」也有著特殊的含義,它是「秦」在印度佛教語中的音譯。而我們知道,中國最開始與西方進行深度的交往,就是從秦朝時候開始,所以「秦」對世界人眼中的「中國」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而日本正式這樣稱呼我們,是在他們明治維新的時候。
這一場運動讓他們的腦袋瓜開了竅,於是想到中國人通常用「華」「夷」分好壞,所以不願意因為稱呼「中國」而讓自己淪為「夷人」,這也是他們稱呼起「中國」就委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