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因子「綁架」科學評價?

2020-12-16 人民網

原標題:影響因子「綁架」科學評價?

  湯森路透表示將使該評價指標更加透明

  旨在幫助圖書管理員選擇期刊,極具權威性的影響因子如今被廣泛誤用為研究論文質量的代表。

  科學界中被誤用最嚴重的評價標準正在經歷一次變革,儘管很多研究人員更希望它完全消失。

  信息公司湯森路透表示,自己在影響因子計算上將變得更加透明。近日,該公司發布了超過1.09萬本科技期刊的年度排名以及被該名單拒絕的39本期刊名稱。

  同時,這家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公司正在改進其商業分析產品——Incites資料庫,以增加基於單篇文章的評價指標,並允許用戶自行計算。不過,批評者認為當前需要更多的改變。

  在發明之初,影響因子主要用來幫助圖書館決定購買哪本期刊。一般而言,一本期刊的影響因子越高,被引用的次數就越多。然而,它已經演變成為判斷研究人員及其論文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這激怒了很多科學家,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成果變成由發表在哪兒而不是發表了什麼來評判。

  位於馬裡蘭州貝塞斯達市的美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執行董事Stefano Bertuzzi表示,這樣導致的結果便是科學家競相「投靠」高影響因子期刊,而幾乎每個人都對這種情形表示不滿。

  湯森路透表示,問題在於影響因子如何被使用,而不在評價標準本身。不過,即使是圖書管理人員和期刊編輯都不認同這種說法,因為在他們看來,該公司並不清楚評價標準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我們不確定它們的數據有多可靠。」位於德國海德堡的EMBO期刊主編Bernd Pulverer表示,他一直在竭盡全力使期刊的表現同湯森路透的評價相匹配。

  去年,Bertuzzi組織上百家研究機構和1.1萬餘位科學家籤署了《關於研究評價的舊金山宣言》(DORA)。該聲明對影響因子的濫用進行了譴責,並呼籲開發評價科學研究的更好方法。同時,他和Pulverer給湯森路透發送了一份私人信件,要求其改善計算影響因子的方法。不過,他們表示信件從未得到過答覆,並因此決定於近日在DORA網站將信件公開。

  湯森路透則表示其的確回復過該信件,同時公司正在採取實質性的舉措增加期刊影響因子計算的透明度。「例如,付費用戶將被允許查看計算中涉及到的每一個條目。」

  同時,該公司正在提供針對文章而不只是期刊的引文指標。目前,訂閱用戶應該可以計算任何系列文章的影響力,並將計數標準化。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些學科被引用的頻率要比其他學科多,所以諸如將生物學文章同數學類文章比較是不公平的。

  不過,這是否足以擺脫針對湯森路透的批評?「我們非常欣賞這些新的功能,不過湯森路透把壓力轉移給了用戶。」Bertuzzi表示,這仍舊是個問題,因為研究人員還是更喜歡一個「官方的」數據。他希望公司通過諸如排除綜述文章等方式改善其發布的評價指標,因為綜述文章比研究論文包含了更多的引用。

  湯森路透同時宣布了由於大量自引或從其他期刊文章中「過度引用」而在今年不會獲得影響因子的39本期刊,這創下一年中剔除期刊數量之最。

  《國際傳感器網絡雜誌》(IJSN)已連續兩年被發現存在過度引用行為。湯森路透發現,該期刊被發表於《2013年IEEE消費通信和網絡會議論文彙編》中的文章大量引用。其中,論文彙編中有兩篇大量引用IJSN的文章,其共同作者中都出現了IJSN主編Yang Xiao的名字。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表示,其正在評估當前狀況,如有必要「將採取適當行動」。

  Xiao是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一位計算機專家,其在去年親身經歷了IJSN因同樣行為而被嚴厲指責的事件。當時,湯森路透發現一篇2011年刊載於《並行與分布式計算雜誌》的文章包含了大量引用IJSN的內容。Xiao同樣是該文章的共同作者。今年2月,出版商愛思唯爾宣布該文章違反了關於引用操作的政策,並將其撤回。

  同湯森路透的聲明不謀而合,一群物理學期刊編輯也發起了嘗試使其雜誌擺脫對影響因子完全依賴的行動,以支持他們基於開放式引文資料庫提出的評價方法。

  去年,湯森路透拒絕給予《儀表學報》影響因子,因為該雜誌被電子工程師Ryszard Romaniuk在線發表於《國際光學工程學會學報》的一系列文章大量互引。幾經爭論,這本由位於倫敦的英國物理學會和義大利國際高等研究院(SISSA)出版的期刊重新獲得影響因子。不過,「這種耽擱已經損害了期刊及其作者聲譽,尤其是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缺少透明度」。SISSA下屬一家非營利公司——SISSA媒體實驗室負責人Enrico Balli表示。

  與此相反,Balli主導提出了一種被稱為Jfactor的平行期刊影響因子。其基於「歐洲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計劃」(INSPIRE)收集開放數據,後者是由美國費米實驗室、歐洲原子核研究委員會和其他實驗室建立的、關於高能物理文章和引文的信息系統。Balli表示,如果物理學期刊採用該評價指標,那麼將不再需要湯森路透專有的評價標準。

  Bertuzzi則希望,其他類似的評價指標能被廣泛應用於評價個人成果。在DORA日前更新的一個網頁上,他和合作者正在收集可避免完全依賴影響因子的研究評價方面的良好實踐。「我們可以討論你想要的所有評價指標,但最終真正起作用的還是文章內容」(閆潔)

相關焦點

  • 《自然》《科學》主編吐槽:過分追求影響因子扭曲原意
    現在對高校進行考核,以及很多機構在對高校排名時,均把期刊影響因子作為最重要的評價標準。期刊影響因子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一般來說,一家期刊發表的高質量論文越多,且這些論文的觀點或結論被其他研究者已發表的論文引用的次數越多,影響因子就越高,期刊的影響力越大。
  • Nature發文,宣布改造影響因子,重塑期刊評價體系!
    是時候改造論文的影響因子體系了!Nature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重新塑造影響因子評價體系,讓評價體系多樣化。這樣所帶來的後果就是:研究者們開始利用影響因子的高低來選擇投遞哪一家期刊,這在很大程度上抹殺了「科學氛圍」。其中不乏令人痛心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一些道德敗壞的科研機構甚至大力提倡「科研快餐」文化——在沒有理論、實驗做有力的支撐下,就開始胡編亂造,或者沒有充分地把問題思考清楚,就完成了一篇「傑作」。這種方式最不利的方面,就是用期刊影響因子作為評價個體的研究成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 影響因子的前世今生
    持續的努力能幫助阻止對期刊影響因子的濫用,並減少科學界對其過分依賴。對正在慶祝誕生100年的PNAS來說,我們始終關注的影響力,而不是影響因子。  2013年5月17日,《科學》雜誌還以「影響因子曲解(Impact Factor Distortions)」為題發表了社論。
  • 什麼叫「影響因子」?
    如今的影響因子已經如此深刻地影響著每個從事學術或相關活動的人,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可以說它不重要,大多數學術人員或機構都已經無法忽視它的存在,甚至在國內影響因子已經成了學術評價、學生畢業、職稱評定、文獻研究、期刊評價等等的重要指標,那麼到底什麼是影響因子呢?
  • sci影響因子
    其中,期刊影響因子是一個重要的量化指標,但由於影響因子自身計算方法的局限性,僅憑影響因子一個量化指標做出的評估鑑定往往具有不可靠性和片面性,因此對於影響因子的應用,要在正確理解影響因子及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合理地、科學地加以使用,同時可以結合其它量化指標,建立科學的評估方法體系。如果您對期刊發表還有其它疑問,或者想要提升您的文章質量,歡迎免費諮詢(nm6360),1對1為您提供期刊服務!
  • 環境影響因素識別及評價因子篩選的原則
    掌握環境合理性分析的內容  調查建設項目在所在區域、流域或行業發展規劃中的地位,與相關規劃和其他建設項目的關係,分析建設項目選址、選線、設計參數及環境影響是否符合相關規劃的環境保護要求。  注意:此處要注意不定項選擇題出題的可能性。
  • 除了期刊影響因子,你還知道哪些評價指標?
    ,大家腦子裡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期刊的影響因子 (Impact Factor, IF)了吧!沒錯,由於IF提出時間早且計算方式簡單,在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用於評價學術期刊。但是,IF計算中存在的缺陷一直存在爭議,備受學術界的批評。因此,後續又提出了一些其他期刊評價指標。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梳理一下國際上使用的主要期刊評價指標。
  • 2020年體育科學SCI期刊影響因子報告
    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800種核心期刊(光碟版)在內的8000多種期刊(網絡版)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導。 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指的是該刊前二年發表的文獻在當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
  • 影響因子究竟是什麼?
    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影響因子現已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它不僅是一種測度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的指標,而且也是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影響因子是一個相對統計量。影響因子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兩個指標:複合影響因子和綜合影響因子。
  •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原標題: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導讀] 這一業務包括了世界知名的科技文獻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CI)以及定期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其中的期刊影響因子是一本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參考。   這是一個以標準衡量的世界。
  • 2019年體育科學SCI期刊影響因子報告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載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說明這些文獻報導的研究成果影響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高。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統計數據及計算的影響因子等指數,而成為一種期刊評價工具。首先,我們總體看一下今年各大名刊的新形勢。
  • 學術期刊及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第一次是由 Eugene Garfield 在 1955 年《科學》雜誌中提出,他當時並不知道 影響因子會成為一個多麼具有爭議性又重要的指標1。影響因子的使用和濫用Testa 指出一個常見的影響因子的誤用,包括研究機構和大學在內,人們有時把影響因子用來評價作者或文章,雖然事實上作者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對期刊的影響因子有任何影響。儘管如此,在一些歐洲國家,學術職業生涯取決於以影響因子為基礎的評價指標。
  • 科研評價階段論:世界一流大學看論文本身;三流大學看影響因子
    二是看發表論文期刊的計量學指標,比如影響因子,被引用數,是否SCI/SSCI,是否A刊,是否一區二區等,簡稱為「影響因子」)。大學的科研評價指標必須與其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不能超越或落後於其發展階段,比如,「世界三流大學」的科研評價,總體上以發表論文的期刊的影響因子作為「指揮棒」。
  • 劉雲:迷信「期刊影響因子」給高等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期刊影響因子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一般來說,一家期刊發表的高質量論文越多,且這些論文的觀點或結論被其他研究者已發表的論文引用的次數越多,影響因子就越高,期刊的影響力越大。 在國際上,《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刊都以高影響因子而著稱,目前影響因子都在30以上,這在學術期刊中是極為罕見的,三大刊也因此被視為國際上最頂尖的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在國際科學界影響力無與倫比。
  • 什麼是SCI論文及SCI影響因子?
    SCI論文目前對我國大部分科技工作者來說依然是神秘的,難於發表的,正基於此,大部分科研機構、高校等單位引入作為評價標準,這也是目前來說比較公正,缺少人為幹預的評價標準,科研工作者在工作的同時,用心於SCI論文的寫作與發表,一方面使得我國科研可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提高了我國的科技水準,同時我國科技工作者也需要經常善於運用SCI官網進行現有論文和科技成果的查詢與搜索。
  • 《乾旱區科學》(英)CSCD影響因子名列CSCD中國科技期刊前10名
    《乾旱區科學》(英)CSCD影響因子名列CSCD中國科技期刊前10名 2015-12-31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乾旱區科學》(英)2014年度CSCD(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影響因子為1.8039,這也是《乾旱區科學》(英)的CSCD影響因子首次被統計公布。
  • 影響因子:一個簡單變量的「封神」之路
    為破除「SCI至上」導致的種種亂象,教育部、科技部日前聯合發文,要求高校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鼓勵探索建立更加科學的評價模式。最簡單算法的「上位」套路「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1955年首次出現在尤金·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這位無可爭議的SCI創立者,影響因子之父這樣寫道:對於意義重大的文章,引用索引具有量化價值,它能幫助歷史研究者評估文章的影響——這也就是「影響因子」……通過科學引文索引
  • PNAS主編談影響因子對年輕科學家的影響
    實際上PNAS前任主編Inder Verma也曾在2015年6月撰文,警告科學界不能用期刊影響因子作為評判任何單獨一篇論文質量的替代指標。 第一個批判期刊影響因子的或許正是發明這個指標的人。Eugene Garfield在1955年提出科學引文分析概念,之後直到1972年才提出用所謂「期刊影響因子」來衡量一本期刊的相對「重要性」。
  • 諾貝爾獎得主:用影響因子評價科研成果是一種「扭曲」
    他們的確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建立了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品牌,以至於在很多地方,在這些期刊上發表文章被看作是衡量成就的標準,人們會以此為基礎得到晉升或提高薪資,從而導致對知識評估的扭曲。  科學界另外一個被扭曲的地方就是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它對人們如何評價知識與學問產生了可怕的影響。影響因子的高低對知識含金量並沒有任何意義。
  • 影響因子出了什麼問題?
    即使你平時不關心學術界,你一定聽說過諸如《科學》 《自然》 《柳葉刀》之類的雜誌,也隱約知道它們是學術工作者心目中特殊權威的象徵,甚至被稱為「神聖期刊」。這些雜誌的標題之所以這麼大,不僅因為它們很有名,還因為它們背後有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這就是「影響因素」。簡而言之,雜誌的影響力越大,代表它的影響力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