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期刊評價,大家腦子裡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期刊的影響因子 (Impact Factor, IF)了吧! 沒錯,由於IF提出時間早且計算方式簡單,在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用於評價學術期刊。但是,IF計算中存在的缺陷一直存在爭議,備受學術界的批評。因此,後續又提出了一些其他期刊評價指標。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梳理一下國際上使用的主要期刊評價指標。
目前,國際上評價期刊的指標包括IF, H-index, SCImago Journal Rank (SJR), Source Normalized Impact per Paper (SNIP), CiteScore, Eigenfactor等。我們簡單介紹這些指標的定義、原理及特點。
Impact Factor,簡稱IF, 也就是大家平時說的影響因子,由尤金·加菲爾德於1975年提出。他提出這個IF, 是想利用科學期刊間的引文關係(並且結合學科專家的評價)來篩選高影響力的科學期刊作為SCI的來源期刊。IF的定義是某期刊前2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2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IF的作用是測量期刊的篇均影響力。
IF具有以下特點:
計算方式簡單,易於推廣,因此應用非常廣泛;
主要收錄英文語種的期刊,對其他語種期刊有較大的不公;
統計時間為2年,未考慮到很多學科領域到達引用峰值的規律;
未排除期刊自引的影響,讓有些期刊對IF進行操作有了機會;
無法消除學科差異與研究類型差異,沒有考慮不同主題領域的特點,難以在不同主題間進行直接比較;
期刊影響因子在計算過程中並沒有對引用行為的質量進行評估,只是對引文的絕對數量的統計。
與IF值相關的期刊分區想必是每個科研工作者和期刊工作者非常關心的問題。比如XXX期刊的IF值是5.242,那這個期刊劃分在幾區呢? 實際上,期刊分區有兩種:一種是JCR分區,一種是中國科學院的分區。
通常我們說的分區是指JCR分區,分區方法如圖所示。JCR分區是將某個學科領域的所有期刊按IF值從高到低平均分成4個區域,每個區域期刊數量相等,前25%的期刊為Q1區,26%~50%的期刊為Q2區,51%~75%的期刊為Q3區,76%~100%的期刊為Q4區。 通常每年6月中下旬JCR公布期刊IF時,期刊所屬的JCR分區也可以知道了。
中科院的分區是將某個學科領域的所有期刊按IF值從高到低排序,前5%的期刊劃為1區,6%~20%的期刊劃為2區,21%~50%的期刊劃為3區,最後50%的期刊劃為4區。大家根據某期刊的IF值及其所在領域的期刊數量,就能算出這本期刊是在哪個分區了。中科院的分區通常是在每年10月中下旬發布。
左:JCR分區法; 右:中國科學院分區法
H-index也叫H指數,是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物理學家喬治·赫希在2005年提出的。H指數的定義是某期刊/某人至多有h篇論文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數的作用是測量某期刊/某人高被引論文的數量及被引強度。赫希認為H指數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一個人的學術成就。一個人的H指數越高,表明他的論文影響力越大。
H指數具有以下特點:
3. SCImago Journal Rank(SJR)
SJR是西班牙的一個研究小組基於Scopus資料庫提出的一個指標。它的定義是:利用Google的PageRank算法來測量期刊的聲望,並且考慮了期刊的選題和聲望對其引文價值的影響。它的作用是測量基於Scopus資料庫的期刊聲望。
SJR具有以下特點:
Eigenfactor(特徵因子)的計算理念與SJR一致,不僅考察引文的數量,而且考慮了施引期刊的影響力。
4. Source Normalized Impact per Paper (SNIP)
SNIP由荷蘭萊頓大學Henk F. Moed提出。它的定義是期刊發表論文的篇均粗影響(RIP,即3年影響因子)和期刊主題領域中的資料庫相對引用潛力(RDCP)的比值。它的作用是測量不同主題領域的引文影響力。SNIP 將2年影響因子和5年影響因子的中間量3年作為統計時段,主要是因為很多學科領域的引文在2年之後不能達到引用峰值,而在另外一些領域5年之後已經錯過了引用峰值,3年正好彌補了這些缺陷。
SNIP具有以下特點:
CiteScore由Elsevier於2016年提出。它的定義是某期刊前3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3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它的作用是測量期刊的篇均影響力。CiteScore的計算方法與IF類似,只是IF統計年限為2年,CiteScore為3年。CiteScore的計算公式中分子分母均包括所有文章類型,而IF的計算公式中分子包括所有論文,但是分母不計算通信、評論、新聞等小論文。因此,多數期刊的CiteScore數值相較IF值會有明顯下降。
CiteScore具有以下特點:
介紹各個指標的基本情況後,再來總結一下重點(敲黑板)。
IF是基於Web of Science資料庫,用某刊前2年的論文在計算當年的總被引次數除以前2年發表的論文總數,而CiteScore是基於Scopus資料庫,用某刊前3年的論文在計算當年的總被引次數除以前3年發表的論文總數;H-index常用來評價科研人員的學術成就;SJR和Eigenfactor不僅考察引文的數量,而且考慮了施引期刊的影響力;SNIP修正了不同研究領域引用潛力的差異造成的評價誤差。
如有疑問或建議歡迎留言討論!
上領英(LinkedIn) ,關注
推薦閱讀
五分鐘光學:開學季特別內容:清華大學鍾敏霖教授談如何寫好一篇英文科技論文
一帶一路光學:關於光學,我們能從以色列國家學到啥?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推薦:中山大學周建英課題組:突破超構光學透鏡最大數值孔徑記錄
如需轉載,請直接留言。
商務合作:高先生 13585639202( 微信手機同號)
本文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或網站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20個工作日之內來電或來函聯繫,我們將協調給予處理(按照法規支付稿費或刪除)。
最終解釋權歸《中國雷射》雜誌社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