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期刊影響因子,你還知道哪些評價指標?

2021-02-08 中國雷射

說起期刊評價,大家腦子裡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期刊的影響因子 (Impact Factor, IF)了吧! 沒錯,由於IF提出時間早且計算方式簡單,在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用於評價學術期刊。但是,IF計算中存在的缺陷一直存在爭議,備受學術界的批評。因此,後續又提出了一些其他期刊評價指標。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梳理一下國際上使用的主要期刊評價指標。

目前,國際上評價期刊的指標包括IF, H-index, SCImago Journal Rank (SJR), Source Normalized Impact per Paper (SNIP), CiteScore, Eigenfactor等。我們簡單介紹這些指標的定義、原理及特點。

Impact Factor,簡稱IF, 也就是大家平時說的影響因子,由尤金·加菲爾德於1975年提出。他提出這個IF, 是想利用科學期刊間的引文關係(並且結合學科專家的評價)來篩選高影響力的科學期刊作為SCI的來源期刊。IF的定義是某期刊前2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2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IF的作用是測量期刊的篇均影響力。

IF具有以下特點:

計算方式簡單,易於推廣,因此應用非常廣泛;

主要收錄英文語種的期刊,對其他語種期刊有較大的不公;

統計時間為2年,未考慮到很多學科領域到達引用峰值的規律;

未排除期刊自引的影響,讓有些期刊對IF進行操作有了機會;

無法消除學科差異與研究類型差異,沒有考慮不同主題領域的特點,難以在不同主題間進行直接比較;

期刊影響因子在計算過程中並沒有對引用行為的質量進行評估,只是對引文的絕對數量的統計。

與IF值相關的期刊分區想必是每個科研工作者和期刊工作者非常關心的問題。比如XXX期刊的IF值是5.242,那這個期刊劃分在幾區呢? 實際上,期刊分區有兩種:一種是JCR分區,一種是中國科學院的分區。

通常我們說的分區是指JCR分區,分區方法如圖所示。JCR分區是將某個學科領域的所有期刊按IF值從高到低平均分成4個區域,每個區域期刊數量相等,前25%的期刊為Q1區,26%~50%的期刊為Q2區,51%~75%的期刊為Q3區,76%~100%的期刊為Q4區。 通常每年6月中下旬JCR公布期刊IF時,期刊所屬的JCR分區也可以知道了。

中科院的分區是將某個學科領域的所有期刊按IF值從高到低排序,前5%的期刊劃為1區,6%~20%的期刊劃為2區,21%~50%的期刊劃為3區,最後50%的期刊劃為4區。大家根據某期刊的IF值及其所在領域的期刊數量,就能算出這本期刊是在哪個分區了。中科院的分區通常是在每年10月中下旬發布。

左:JCR分區法; 右:中國科學院分區法

H-index也叫H指數,是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物理學家喬治·赫希在2005年提出的。H指數的定義是某期刊/某人至多有h篇論文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數的作用是測量某期刊/某人高被引論文的數量及被引強度。赫希認為H指數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一個人的學術成就。一個人的H指數越高,表明他的論文影響力越大。

H指數具有以下特點:

3. SCImago Journal Rank(SJR)

SJR是西班牙的一個研究小組基於Scopus資料庫提出的一個指標。它的定義是:利用Google的PageRank算法來測量期刊的聲望,並且考慮了期刊的選題和聲望對其引文價值的影響。它的作用是測量基於Scopus資料庫的期刊聲望。

SJR具有以下特點:

Eigenfactor(特徵因子)的計算理念與SJR一致,不僅考察引文的數量,而且考慮了施引期刊的影響力。

4. Source Normalized Impact per Paper (SNIP)

SNIP由荷蘭萊頓大學Henk F. Moed提出。它的定義是期刊發表論文的篇均粗影響(RIP,即3年影響因子)和期刊主題領域中的資料庫相對引用潛力(RDCP)的比值。它的作用是測量不同主題領域的引文影響力。SNIP 將2年影響因子和5年影響因子的中間量3年作為統計時段,主要是因為很多學科領域的引文在2年之後不能達到引用峰值,而在另外一些領域5年之後已經錯過了引用峰值,3年正好彌補了這些缺陷。

SNIP具有以下特點:

CiteScore由Elsevier於2016年提出。它的定義是某期刊前3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3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它的作用是測量期刊的篇均影響力。CiteScore的計算方法與IF類似,只是IF統計年限為2年,CiteScore為3年。CiteScore的計算公式中分子分母均包括所有文章類型,而IF的計算公式中分子包括所有論文,但是分母不計算通信、評論、新聞等小論文。因此,多數期刊的CiteScore數值相較IF值會有明顯下降。

CiteScore具有以下特點:

介紹各個指標的基本情況後,再來總結一下重點(敲黑板)。

IF是基於Web of Science資料庫,用某刊前2年的論文在計算當年的總被引次數除以前2年發表的論文總數,而CiteScore是基於Scopus資料庫,用某刊前3年的論文在計算當年的總被引次數除以前3年發表的論文總數;H-index常用來評價科研人員的學術成就;SJR和Eigenfactor不僅考察引文的數量,而且考慮了施引期刊的影響力;SNIP修正了不同研究領域引用潛力的差異造成的評價誤差。

如有疑問或建議歡迎留言討論!

上領英(LinkedIn) ,關注

推薦閱讀

五分鐘光學:開學季特別內容:清華大學鍾敏霖教授談如何寫好一篇英文科技論文

一帶一路光學:關於光學,我們能從以色列國家學到啥?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推薦:中山大學周建英課題組:突破超構光學透鏡最大數值孔徑記錄

如需轉載,請直接留言。

商務合作:高先生 13585639202( 微信手機同號)

       本文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或網站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20個工作日之內來電或來函聯繫,我們將協調給予處理(按照法規支付稿費或刪除)。

       最終解釋權歸《中國雷射》雜誌社所有。


相關焦點

  •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他還鼓勵大學等科研機構籤署《關於研究評價的舊金山宣言》,這一宣言就指出學術界不應該過度依賴影響因子。   他說,依賴影響因子來評價一個研究人員以及他所撰寫論文的科研水平是一個「危險的傾向」,這會導致很多問題,包括增加學術造假動機,鼓勵研究人員跟風追逐抓眼球的科研成果以及抑制創新等。   未來趨勢   目前,部分科研期刊出版方已在這方面做出改變。
  • Nature發文,宣布改造影響因子,重塑期刊評價體系!
    Nature稱期刊影響因子這種量化從本質上來說,過於簡化,而且甚至在使用過程中還存在被濫用的風險。如果僅僅依靠期刊影響因子來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壞,而不注重這篇文章所帶來的潛在價值和引起的輿論影響,長此以往,這很容易導致一種病態行為。不得不說,期刊影響因子就是這麼一種「病態」量化指標。
  • 學術期刊及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第一次是由 Eugene Garfield 在 1955 年《科學》雜誌中提出,他當時並不知道 影響因子會成為一個多麼具有爭議性又重要的指標1。影響因子的使用和濫用Testa 指出一個常見的影響因子的誤用,包括研究機構和大學在內,人們有時把影響因子用來評價作者或文章,雖然事實上作者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對期刊的影響因子有任何影響。儘管如此,在一些歐洲國家,學術職業生涯取決於以影響因子為基礎的評價指標。
  • 2017年期刊影響因子發布!!!
    如果你想知道最新的期刊影響因子,請參考下面連結從JCR官網查詢:期刊影響因子查詢不求人如果你想了解更多JCR內容,請繼續閱讀下文1 涵蓋了80個國家/地區、234個學科的11,655種期刊(1.8萬計算入期刊影響因子)。
  • 影響因子「綁架」科學評價?
    原標題:影響因子「綁架」科學評價?   湯森路透表示將使該評價指標更加透明   信息公司湯森路透表示,自己在影響因子計算上將變得更加透明。近日,該公司發布了超過1.09萬本科技期刊的年度排名以及被該名單拒絕的39本期刊名稱。   同時,這家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公司正在改進其商業分析產品——Incites資料庫,以增加基於單篇文章的評價指標,並允許用戶自行計算。不過,批評者認為當前需要更多的改變。
  • 引文指標知多少(一)影響因子怎麼算
    JCR於每年6月發布期刊最新影響因子,學術界格外關注。影響因子究竟說明什麼,又是如何計算的呢?還有哪些相關指標更值得關注呢?
  • 影響因子越高期刊越好嗎?
    影響因子到底是什麼,意義何在呢?影響因子在期刊評價上是個很重要的指標,通常來說,影響因子越高越好,但也不是絕對的,這就是為什麼有的高等級期刊的影響因子還不如低等級的期刊高。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項數據。
  • 什麼是影響因子,期刊影響因子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在學術方方面面所產生的影響叫著學術影響,對某個領域你學術專業的理論影響和實踐影響等。學術影響通常體現在影響因子上。影響因子是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就是某期刊最近所兩年發表的學術論文在這個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這個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也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所以好多人發表的期刊會刊到綜合影響因子0.0幾,0、1幾,0.2幾,複合影響因子又是幾點幾,你所發表的期刊有沒有影響因子在知網官網也了查旬。
  • 四種方法幫你輕鬆查找SCI期刊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指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是一個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影響因子是以年為單位進行計算的。以2010年某一期刊影響因子計算方法為例,IF(2010年)=A/B,其中A為該期刊2008-2009年所有文章在2010年被引用的次數,B為該期刊2008-2009年發表的所有文章總數。
  • 期刊影響因子及中科院分區查詢
    影響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簡稱IF,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
  • 如何查詢期刊影響因子和引用情況?
    在查詢期刊的影響因子之前,首先介紹一下什麼是期刊影響因子以及計算方法。·   期刊的影響因子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簡稱IF)是美國ISI(科學信息研究所)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簡稱JCR)中的一項數據。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
  • 2021期刊影響因子怎麼算?
    知道科研圈的粉絲朋友們迫不及待想要知道最新的SCI預測影響因子,學姐為此整理了393本5分以上的和多本受歡迎的低於5分的期刊的即時影響因子 ,整體說來,很多老牌雜誌「成績不理想」,可喜之處是很多「新起之秀」異軍突起,表現不錯!    看看你關注的雜誌影響因子有什麼變化?
  • 影響因子的前世今生
    伴隨著科研競爭的日益激烈,如果你正在獲取tenure職位、獲得基金、評上國家獎或是當選院士的道路上,那麼你的一篇最新得意之作發表在哪家期刊比較好呢?如果你面臨著科研選題,哪些期刊的研究情報才是最值得信賴的研究動態呢?一個可供你參考的答案那就是「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這是對學術期刊影響力評估的各項指標的概要,其中的一個核心指標就是期刊影響因子。  世界上的期刊成千上萬,五花八門,要收錄世界所有的期刊顯然是不可能的,湯森路透期刊遴選的目標是收錄發布重大科研成果的期刊。
  • 什麼是更好的期刊影響因子(JIF)?
    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但是它排除了期刊中發表的letter,綜述等文章,因此,很多期刊通過發表綜述,或letter,report等形式的文章,變相提高影響因子,使得影響因子有時呈現失真狀態。同時,以得出在2019年發布的當年(2018年)JIF。例如,某期刊在2016年和2017年發表了100篇文章,而這些文章在2018年獲得400次引用,該雜誌的2018年JIF為4。
  • 2019年中國體育學期刊影響因子排名
    近日,由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圖書館研製,《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19版)發布。該年報是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自2002年開始,連續17年對中國學術期刊的國內影響力進行定量統計和分析的年度評價報告。
  • 四種方法幫你輕鬆查找SCI期刊影響因子 + SSCI經典論文分享
    影響因子指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是一個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影響因子是以年為單位進行計算的。以2010年某一期刊影響因子計算方法為例,IF(2010年)=A/B,其中A為該期刊2008-2009年所有文章在2010年被引用的次數,B為該期刊2008-2009年發表的所有文章總數。
  • 劉雲:迷信「期刊影響因子」給高等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本文有些觀點給「期刊影響因子」在高等教育發展中所起作用以太多的權重,看似有些牽強,然而,這種直白的表述卻道出天機——在高等教育追求發展的道路上,那些看似盲目,實質卻是功利追求的現狀,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負面力量,這是此文最重要的意義。 現在對高校進行考核,以及很多機構在對高校排名時,均把期刊影響因子作為最重要的評價標準。
  • 最新JCR期刊影響因子及分區情況(中科院SCI期刊分區表)
    其中,中科院期刊分區表則被更多的機構採納以作為科研評價的指標。中科院JCR分區表概況由於不同學科之間的SCI期刊很難進行比較和評價,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世界科學前沿分析中心(原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對目前SCI核心庫加上擴展庫期刊的影響力等因素,以年度和學科為單位,對SCI期刊進行4個等級的劃分。一般而言,發表在1區和2區的SCI論文,通常被認為是該學科領域的比較重要的成果。
  • sci期刊發表論文有影響因子要求嗎
    sci期刊發表論文有影響因子要求嗎?影響因子是表徵期刊影響大小的一項定量指標,即影響因子說的是期刊,而不是論文。發表論文是否對sci期刊影響因子要求,還是要看有關單位的相關規定,有的單位會有,有的單位則沒有。
  • IF | 再也不用擔心影響因子低,這個指標幫你抹平學科差距!
    不同領域期刊的IF差距太大,這也是IF評價體系最大的缺陷之一。我們以材料、化學、環境三個領域為例,除去Nature子刊和綜述期刊之外,AM、JACS和EST應該是這幾個領域最好的期刊,但它們的影響因子卻差距很大,分別為27.398、14.612、7.864。單從IF的角度來說,AM要遠遠強於JACS和EST,但實際上這明顯這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