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隨著七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修編及實施,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北京不斷探索和實踐「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問題。70年來,伴隨著偉大祖國的復興之路,北京逐步發展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那麼,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長為如今的模樣?面對新時期、新階段,首都城市發展又面臨哪些新挑戰、新問題、新機遇?在紀念建黨99周年和即將迎接建黨100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思考未來。「北京城市故實」專題立足北京「四個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從城鄉規劃、自然資源、建築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個方面,按照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1949-1978)、改革開放後的30年(1979-2012)、黨的十八大以來(2012-至今)三個階段,講述北京城市「故實」(註:「故實」指有歷史意義的事實),帶您重溫北京城市規劃建設發展的故事,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城市規劃建設之路和輝煌成就。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水往低處流是天然特性,這決定了長江水不會通過自流從南向北。遠水可解近渴,跨越山川河流、經過城市鄉村,南水北調克服了這一難題,將中國南部豐沛的長江水,源源不斷輸送到缺水的北方。
1917至1919年,孫中山先生著《建國方略》,系統地抒發自己的建國宏願和構想。在方略的《實業計劃》中提出了發展中國經濟的遠景規劃,其中包括建設鐵路、港口等項目,並大膽地提出了開發長江三峽水利資源、「引(長)江濟(黃)河」的宏偉構想。
1952年,毛主席在視察黃河時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從此,拉開了現代意義上的南水北調工程的大幕。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社會步入發展快車道。一方面,國家綜合國力日益提升、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為南水北調夢想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與科技保障;另一方面,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局面越來越制約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解決北方的「用水」問題顯得愈發迫切。
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總體規劃中明確,南水北調工程將分別從長江下遊、中遊、上遊調水北送,通過東、中、西三條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聯接,構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總體格局。
1979年全國人大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興建把長江水引到黃河以北的南水北調工程。」1991年南水北調被列入「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1995年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全面論證。200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南水北調總體規劃》,南水北調正式開工建設。在建設過程中,一大批科技成果成功應用於工程之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調水工程技術體系,創下了多個「世界之最」、「亞洲之最」。2014年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2020年《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方案比選論證》通過覆審。這是2008年以來,首次就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方案提出明確意見,為工程加快推進奠定了重要基礎。
北京地區調水方案的確定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北京水資源供需矛盾逐顯突出,90年代以後作為京津兩大城市主要供水水源的密雲、潘家口水庫,由於連年來水不豐,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為解決北京水資源的緊缺問題,水利部和北京市有關部門反覆研究,一致認為要解決北京市缺水問題必須從外流域調水,之後,中央及市有關部門提出了許多從外流域調水進京的方案,主要選擇了七條線路的調水方案,其中從灤河調水進京的有兩條線路;從黃河調水的有三條線路;從長江調水的有兩條線路。
為有效地解決北京市的缺水問題,中央和北京市有關單位對上述方案進行了長期的、反覆的研究、論證後認為:南水北調中線方案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北京乃至華北地區缺水問題的最佳方案。1993年10月國務院批准的《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年)》中明確指出:實現從丹江口水庫引水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解決北京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根本措施。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起點位於湖北省境內長江支流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終點為北京團城湖,全長1267公裡,一期工程設計流量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420立方米/秒,全線實行全立交全封閉輸水,年調水95億立方米,其中供北京10億立方米。
中線北京段工程
南水北調中線北京段工程,位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乾渠最北端。北京段上接河北段,南自房山和涿州分界處的北拒馬河暗渠工程,經房山區、穿永定河,過豐臺,沿西四環路,北至團城湖,全長80.4公裡。工程設計流量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60立方米/秒,工程總投資79億元。北京段工程已於2007年底主體工程完工,2008年4月具備接受來水的條件。
配套工程主要有:南乾渠工程、3700萬立方米的大寧調蓄水庫和團城湖調節池、從團城湖調節池至第九水廠輸水工程以及新建擴建燕化水廠、房山水廠、良鄉水廠、長辛店一廠、長辛店二廠、長辛店三廠、城子水廠、門城鎮水廠、沙河鎮水廠、黃村水廠、豐臺水廠、通州水廠、亦莊水廠、自來水十廠等14座水廠及其它改造工程。
北京段工程自2008年通水以來已運行十餘年,累計為北京市調水超68億立方米,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改善居民用水條件、改善城市水生態環境、增加首都水資源戰略儲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為首都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水源支撐。
南水北調對北京供水的重大作用
南水北調進京後,直接供水範圍可包括:城區、大興、通州、房山、門頭溝及昌平南部地區,覆蓋面積3247平方公裡。它對北京供水的作用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 擴大供水範圍
南水北調進京後,與現有的供水系統形成統一的地表水供水網絡,使北京市的供水範圍擴大了700多平方公裡,供水範圍包括城區、大興、通州以及房山、門頭溝的山前平原和昌平南部沙河鎮地區。
2 解決京西南和京南地區的缺水問題
以前房山、長辛店等京西南地區生活用水主要靠密雲水庫,通過京密引水渠、團城湖至燕化供水管線長距離送水和超採當地地下水解決。通州、大興等京南地區主要靠超採當地地下水解決。南水北調進京後可利用總乾渠上的分水口向該地區送水,解決該地區嚴重缺水的問題。
3 可有效控制城市中心地區地下水的超量開採
城市中心地區有十個自來水廠,其中自來水九廠及田村山水廠用的是密雲水庫的地表水,自來水六廠用的是再生水,其餘七個水廠均開採地下水。七個地下水廠由於逐年超量開採,水質變壞,急需限制開採。南水北調進京後,可充分利用調水供給城市用水,控制現有地下水廠的開採,並改造現有水廠。
4 半數以上的規劃市區可實現雙水源供水
北京市供水能力300萬立方米/日,靠地表水供水的自來水廠供水能力約200萬立方米/日,南水北調入京後可和現有地表水供水系統聯調,使規劃市區範圍內半數以上地區實現雙水源供水,提高城市供水安全性。
5 解決北京環境用水問題
南水北調進京後,由於可供水資源量的增加,規劃用於環境用水量可達9-10億立方米,使京城河湖水系有比較充裕的水量予以補給,真正實現「水清、流暢、岸綠,有條件的河道通航」的目標,生態和人居環境會得到較大的改善。
結 語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保障國家水安全問題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發展思路。
在《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中,北京市委市政府落實「以水定城」的要求,提出全市年用水總量到2020年控制在43億立方米以內,到2035年用水總量符合國家要求。增強水資源戰略儲備,保障首都供水安全,用足南水北調中線,開闢東線,打通西部應急通道,加強北部水源保護,形成外調水和本地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調度的多水源供水格局。
如今,無論是北京、天津,還是京津冀區域空間格局中的中部核心功能區保定、滄州等城市,亦或是南部功能拓展區石家莊、衡水、邢臺、邯鄲等城市,都處在南水北調供水覆蓋區。初步構築了我國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網格局,社會、生態、經濟等效益發揮顯著,沿線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目前,南水北調後續工程正在穩步推進中。
浩浩南水,奔流北上,不只打通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澆灌了經濟命脈和民生命脈,也豐潤了華北地區賴以維繫的生態線,喚醒了北方的河流和大地。作為事關國計民生、貫通區域發展、推動生態文明的一項重大工程,南水北調以其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彪炳於中華民族史冊,築就了人類治水史上的中國豐碑。
參考資料
【1】江蘇南水北調官網 http://jswater.jiangsu.gov.cn/col/col58554/index.html【2】朱子曰. 什麼是南水北調?. 「信語南水北調」微信公眾號【3】北京市規劃委員會 北京城市規劃學會主編. 王美君. 南水北調中線北京段工程[M]. 歲月迴響——首都城市規劃事業60年紀事,2009.【4】中國水利網、人民日報、新華網、光明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