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閘放水」,北京市民自此喝上「南水」。記者從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獲悉,截至昨日(12月24日0時),近一年來約8.66億立方米「南水」入京。其中,負責城區供水的市自來水集團取用「南水」5.5億立方米,取水量佔城區供水量七成以上,有1100萬市民喝上「南水」。
「南水」的水質如何保障?如何應對高藻等現象?其對地下水有何影響?為何8.66億立方米「南水」入京,北京仍然「缺水」?針對上述問題,相關部門一一予以解釋。
新京報記者 信娜
釋疑1 如何保證「南水」不黃?
「南水」進京一年,取水量已佔北京城區供水量的七成以上。北京市約有1100萬人喝「南水」,包括城區及門頭溝城子地區,和通州、大興及昌平部分地區。
如何保障「遠道而來」的「南水」的水質?
市自來水集團新聞發言人梁麗表示,「南水」進京一年,未出現大面積水發黃現象。
「保證水質的前提是,第一時間了解水質變化」。市自來水集團表示,其通過增設水質監測點及提高檢測頻率,每天檢測2次從而分析、判斷水質安全。
如果發生「水黃」怎麼辦?梁麗介紹,集團配備應急供水車及供水罐,可以同時滿足210棟居民樓的供水標準。此外,還配備了20臺移動式應急一體化超濾膜水處理裝置,能夠滿足2萬人一天的用水量。
釋疑2 如何去除「南水土腥味」?
「南水」源自丹江口,經河南、河北流至北京。一路北上,氣候、地理條件發生變化,也會出現不同於本地水源的「怪脾氣」,如高藻現象。
據了解,今年4月至11月中旬,由於季節及氣溫變化,「南水」曾出現持續7個多月的高藻現象。
「水中藻類高峰時曾達到每升3000多萬個,是本地密雲水庫常年藻類數量的2-3倍」。梁麗介紹,水藻的種類也隨之變化。初期以硅藻為主,後期藍藻、綠藻所佔比率增加,「水中易產生嗅味物質,有一股『土腥味』」。
如何去除這股「土腥味」?梁麗表示,在加密原水水質監測頻率的基礎上,整體提高自來水廠的制水工藝。如強化預加氯措施,使藻類有效滅活;調整混凝劑投放量,去除藻類等懸浮物;此外,根據各單元水質情況,調整臭氧量,並通過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進一步去除水體剩餘藻類等。
釋疑3 「南水」對地下水影響如何?
「南水」對地下水影響的討論由來已久。市水務局表示,目前,全市整體地下水位下降增幅減小。今年10月與上年同期相比地下水位下降0.33米,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下降約0.8米。
對此,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分析,一是自然降水比常年偏多,二是多途徑實施節水優先措施,三是江水進京後減少利用地下水。
梁麗介紹,今年1到11月,自來水廠地下水取水量為2.59億立方米,比去年同期減少約6000萬立方米。同時,推進自備井置換,每日置換4.5萬立方米水量。
「南水」對北京地下水貢獻如何?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歲墚分析,直接影響應該是減少了地下水超採,其他影響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產生效果,不會「立竿見影」。
此外,他認為,除保證飲用水外,還需考慮多年調節用水,通過多種方式存儲水源。這樣,如果遇到南方缺水或枯水季,仍能保障用水。此外,他還表示,當地水充足時應優先飲用,特別是豐水季節。
對此,市自來水集團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目前,對地表水的處理能力仍不足,預計明年將開工建設大興及石景山水廠。
釋疑4 「南水」若不入京會斷水嗎?
北京市南水北調辦表示,截至12月24日0時,8.66億立方米「南水」入京。
北京為何仍「缺水」?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分析,水資源總量「入不敷出」,2005年到2014年,北京市水資源總量呈逐年下降趨勢,供水總量卻以每年平均0.58億方遞增。市南水北調辦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仍僅有150立方米左右,遠低於國際公認的缺水警戒線,且人口仍在增長,「仍需增加外調水量」。
北京仍需更多「南水」。如果「南水」無法進京,是否意味著北京將面臨「斷水」?
對此,自來水集團相關負責人說,自來水集團的自備井、地下水的使用能力仍需要保持,作為「熱備」。市南水北調辦相關負責人也回應,對此有相關預案,將從北京周邊水庫應急調水,進行水源切換,保證短期內滿足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