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入「找領導」欄目暨「南海網民心直通車——海南市縣領導網友留言板」
點擊查看更多視頻
「儋州市中和鎮的居民,5年來靠買水喝過日子,最近還沒水洗澡!」近日,南海網客戶端「找領導」欄目的一條留言讓儋州中和鎮缺水的老問題再度受到關注。中和鎮缺水一事曾於2013、2014、2015年被媒體報導,然而時至今日,中和鎮缺水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渴」,依然是困擾著中和鎮老百姓的最大難題。
為何連續多年屢次被市民投訴和媒體曝光並做出承諾要解決,至今依然飲水難?6月2日,南海網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中和一景:拖拉機沿街賣水80元/噸 居民吐槽「世界最貴」
「快拿桶出來接水啦!」6月2日上午,一輛載滿自來水的拖拉機「突、突、突」地停在中和鎮解放街24號食店的後門,店老闆王姐趕忙拿出空桶來裝水,「水商」大叔也熟練地拿著水管往水缸裡灌水。
「我家這個缸裝滿水要10塊錢,每天至少保證一缸水,每個月至少要花三百塊錢水錢。」王姐告訴記者。
「水商」說,他每天從洋浦拉一車水過來賣,一桶水1塊5,一擔水3塊錢,如果要他挑水進家就4塊錢一擔,賣一車水能賺50到60塊錢。中和鎮像這樣的「水商」有七八個。
67歲的老中和人吳孟春算了一筆帳:「20擔水是1噸,共80塊錢,算下來就是80塊錢一噸水,這可能是全世界最貴的水了!」老吳「吐槽」到。而在其他地方普通的自來水也就1塊多錢一噸。
王姐家的日常用水一共有三種,一是中和鎮供的自來水,用來洗地板;二是自家打的井水,用來洗菜洗碗;三是買來的水,用來煮飯做菜。這也代表著大多數中和鎮居民的用水方式。
中和水困:自來水取自地下水 發黃、發黑、硬度過高
為什麼要買水喝,自來水不能喝嗎?
67歲的老中和人蔡佔明把記者帶到他家,指著一桶黑灰色的水告訴記者,這是前一天晚上接的自來水,沉澱了一晚上還是這麼黑。蔡老伯把水緩緩倒掉之後,露出了桶底黑色粉末狀的沉澱物。
「這個水誰敢喝,我只能用來衝洗地板!」蔡老伯說。
自來水發黑是今年的新情況,而早在2013年1月,曾有媒體報導過中和鎮自來水用來煮飯顏色發黃,還有白色漂浮物。
2010年,由於居民增加,建於1984年的老水廠水質被檢測不達標,供水又不足,作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儋州市中和鎮新自來水廠啟動建設,於2011年7月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
但老百姓們發現,新自來水廠的水發黃,煮出的飯也發黃,水過夜了還有白色漂浮物。時任儋州市農委副主任的吉家川對發黃的解釋是,老管網生鏽,新水廠供水足,壓力大,把鐵鏽衝了出來,水就呈黃色。
2013年初的一次檢測,發現新水廠自來水裡錳的含量為0.56毫克/升,硝酸鹽含量為0.43毫克/升,均高於國家標準的0.3毫克/升,達不到飲用水標準。
記者了解到,中和鎮自來水廠的水源是地下水,新建水廠時一共打了6口井作為取水點。由於建設之初檢測水質只發現鐵、錳元素超標的問題,所以淨水設備只考慮了鐵、錳的處理,後來又發現硝酸鹽超標的問題,超出了設計範圍。於是棄用了其中4口井,只剩下2口井可以提供安全水源。
儘管後來水廠出具過水質檢測合格的報告,鐵、錳、硝酸鹽已經不超標,但由於硬度大、水垢重,居民還是不敢喝取自地下水的這個自來水。
而且,原先設計日供水量達3000噸的水廠,由於三分之二的取水點不能使用,實際供水能力大打折扣,經常性停水。
「這次起碼有十天八天沒水了。」6月2日,解放街24號食店的老闆娘王姐說到,停水,是中和鎮居民的家常便飯。
看到希望:引用「松濤水」改造鎮區管網
其實,中和鎮飲水難問題一直備受媒體關注,早在2013年就有媒體報導。南海網記者更是於2014年海南省兩會期間,將此事帶上兩會。時任儋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的林東在做客南海網兩會會客廳時明確表態,將親自了解情況。
2014年2月18日,林東履行承諾進行調研,提出了解決辦法——一從洋浦第二原水管線工程引水供中和鎮居民使用,二是推進中和鎮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同時,林東要求,確保中和鎮居民在2015年春節前喝上放心水。
缺水和自來水管網老舊,是中和鎮飲水難的兩大「痛點」。上述這兩大辦法,可以說是對症下藥。從洋浦第二原水管線引水,引的是南茶水庫的水,解決的是中和鎮自來水水源的問題(由於南茶水庫與松濤水庫在同一方向,老百姓統稱為「松濤水」);中和鎮自來水管網改造,解決的是管網老舊,以及水管漏水、堵塞的問題。
然而,距離承諾時限2015年春節已過去1年半時間,「松濤水」還沒影兒,中和鎮老百姓還在喊「渴」!
鎮區管網:尚未驗收已經損壞
市領導親自督辦的引水工程和水管改造工程為何沒有兌現?這究竟是為什麼?這事還得從管網改造說起。
儋州市農業委員會水務科副科長陳明安告訴記者,中和鎮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始於2013年底啟動,工程的背景是由於建設中和鎮新自來水廠時,只有主水管是新鋪設的,入戶的水管保留了80年代老舊水廠的鍍鋅鐵管。誰料年久失修,原來的鍍鋅鐵管堵塞、漏水嚴重,居民反應強烈。
於是,儋州市於2013年底投入資金對中和鎮區自來水管網進行改造,改成用塑料水管供水。
招標公告顯示,該工程包括建設22.812公裡配水管網工程、入戶工程及其附屬工程,項目總投資為474.71萬元。
陳明安告訴記者,其實管網改造工程早已於2014年底完工,但是至今沒有通過驗收。正常情況下,在完工之後1年內可以走完驗收的流程。
記者走訪發現,尚未通過驗收的工程,已有多處損壞,而損壞,也是沒能通過驗收的一個原因。
例如,解放街24號食店後門處的水管被壓裂,剛於6月1日修補好。此處是較粗的主管,然而在施工上僅僅是沿著地面挖出一條僅夠容納水管的凹槽,水管上面僅覆蓋著一層約5釐米厚的水泥砂漿來保護。正因為埋管過淺,這條水管被過往的車輛碾壓破裂。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至少要埋管20釐米深才能較好地保護水管。
為何會出現埋管過淺的情況?陳明安告訴記者,由於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到水管途經的部分路段是混凝土結構,要開鑿幾十釐米深的溝來鋪管根本不現實。還有些位於居民區,老百姓不同意在自家房子旁挖溝埋管。所以只能採取在路面上挖10公分埋管,再包管的施工方式。這樣,抗壓能力自然弱一些,大車經過就容易碾壓壞。
許浩是中和鎮自來水廠的工作人員,負責整個中和鎮自來水管網的維護,他告訴記者,居民所反映的自來水發黑,就是因為有些水管被大車碾壓破裂,泥土流進水管造成的。
他還說,單是2016年他修過的被車碾壓破裂的水管就有幾十處,現在還有30多處破裂來不及維修。這讓許浩十分納悶,管網改造本應給自己省事的,怎麼改造之後他還是有修不完的管?
「也因為水管破漏多,自來水損耗過大,都通不到用戶家裡了。」許浩說。
更令人痛心的是,工程中用來覆蓋區域閥門的路面井室也破壞嚴重,記者在中和鎮一片和二片交界處看到,數個路面井室的水泥井蓋被壓碎,從而壓壞了井內的閥門。
「本來可以通過區域閥門來控制一個片區,區域閥門壓壞之後,檢修一個小區域也得關掉總閘,這樣一旦檢修就會造成大範圍停水。」許浩說,中和鎮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中的井蓋,幾乎全都被壓壞完了,他見到壞的就有四五十個,還有些井室徹底被垃圾掩埋了。許浩告訴記者,壓壞井室的是路過的工程車。
儋州市農業委員會水務科副科長陳明安也證實了這一說法。他說,中和鎮自來水管網改造之所以驗收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當時中和鎮區在進行的路面改造工程,路面施工過程中,把管網改造工程十幾個井室完全掩埋了,還有一些破壞了,導致無法如期驗收。
「我們已於今年春節後向中和鎮政府發文,請求配合恢復這些井室,但是直到現在還沒有回覆,也沒有落實。」陳明安說。
陳明安還告訴記者,除了被路面改造施工隊破壞的井室,還有一些是當地居民不夠愛護,看到沒有水,自行去扭動閥門導致破壞的。
2016年1月底,管網改造工程的監理單位向施工單位下發了監理通知,要求管網改造施工單位整改存在的問題,其中包括井室被覆蓋的問題。
截至6月2日,業主和施工單位對目前該工程的實際完工量,水管、井室損壞的數量,還沒有確切的統計,究竟何時能整改完畢、通過驗收,都不得而知。
「木棠-中和」管線:還有300米未完工
管網改造固然重要,有管才能通水,水又在哪?
6月2日,記者在中和鎮採訪時,王姐家已經七八天沒自來水了,網友也吐槽沒有水洗澡。水管破漏的確會損耗一部分水,那究竟損耗量有多大,才會導致用戶沒水呢?
帶著疑問,記者來到了中和鎮自來水廠。只見廠區裡有四個大型過濾罐,過濾罐前面的房子是清水池,從取水點抽上來的水經過過濾罐的過濾,流進清水池,清水池的水積累到一定程度,再抽到水塔上,才能向千家萬戶輸送。
記者揭開清水池的蓋往下看,眼前的一幕令人震驚,池裡的水非常淺,僅能沒過池底!進水口的水流也不大,而這,竟是整個中和鎮所有的自來水儲備!以這樣的產水量,供應整個中和鎮使用,簡直是杯水車薪。
許浩告訴記者,之所以水這麼少,是因為6號取水井的水泵壞了,僅剩1個取水井在供水。不過,就算2個取水點都正常運轉,清水池的儲水量一般也只能到第四級階梯(不到清水池的一半)。
水量小是一個問題,水廠的設施薄弱也是一個問題。4月27日,水廠的送電箱被雷劈壞,整個水廠沒電,5月2日才修好。送電箱剛修好,機房又壞了,抽不了水上水塔。接著又到5月下旬,6號取水井的水泵壞了,而此次壞距離上一次修好也才過去3個月……
這樣的產水能力,中和鎮居民天天喊「渴」,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2013年,省科技廳和儋州市在中和自來水廠安裝了膜法飲水設備,以解決當時水發黃的問題。6月2日記者在中和自來水廠看到,這套設備並沒有運轉。據介紹,這套設備每日反衝需要消耗360噸水,浪費較大,對於缺水的中和鎮,不是最好的辦法。
水!水!水!
中和鎮本地缺水,要根本解決問題,只能依靠外地,這就要說到洋浦第二原水管線工程了。
2011年1月8日,洋浦第二原水管線工程開工建設。工程是將南茶水庫的水引至洋浦開發區,主要是為了解決洋浦經濟開發區10餘萬人的用水。洋浦第二原水工程途中經過中和鎮,用「遠水」來解「近渴」,不失為一個辦法。
2014年1月18日,時任儋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的林東提出,從該段管網引水供中和鎮供居民使用,並利用儋州市政府配套資金以及東坡文化產業園區自來水管網項目資金,推進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
引水,簡單來說,就是從洋浦第二原水管線途徑中和鎮的位置開一個口,把來自南茶水庫的原水引到中和鎮自來水廠,經過水廠淨化再輸送給中和鎮居民。
洋浦第二原水管線經過中和鎮的具體位置是木棠路口,從木棠路口到中和鎮區還有一段距離尚未鋪設管線。由於中和鎮未來屬於東坡文化產業園的一部分,為了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的業主單位儋州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便爭取到了「洋浦第二原水管線-中和鎮」的管線鋪設工程。具體位置是從木棠路口到中和鎮,總長3公裡左右。
儋州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昊6月3日接受南海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段管線於2015年8月動工,原計劃2016年春節竣工,由於徵地款沒到位耽誤了工期。今年6月1日,徵地款已撥付到木棠鎮,一個星期可以發放完畢,最後剩下長約300米的管線也可以繼續施工了,預計今年6月份可以鋪完,8月份,整段管線可以完工。
「我們管線很快就可以鋪設好,只要洋浦第二原水管線通水,中和鎮就有水了!」李昊表示。
洋浦第二原水管線:「南-那」段還有500米未完工
那麼,洋浦第二原水管線什麼時候可以通水呢?
洋浦第二原水管線是海南省重點項目,工程由三段組成,分別是:洋浦區內支線段,全長7.8km;南茶水庫--那大分乾渠段(簡稱「南-那段」),全長19.23km;以及那大分乾渠--洋浦工業大道段(簡稱「那-洋段」),全長51.2km。
由於儋州中和、木棠、大成一帶長期缺水,為了惠及管線沿途鄉鎮,洋浦第二原水管線一共開了5個口,建成後,將為洋浦經濟開發區10餘萬人以及沿線5個鄉鎮帶來安全乾淨的用水。所以,其建設進度一直備受關注,全線通水那一天也令人期盼。
6月12日,南海網記者從業主單位洋浦開發建設控股有限公司第二原水項目組了解到,由於徵地方面的問題,施工經常遭到阻撓,加上地形複雜情況難以預料,導致工期一再延後,未能按原計劃在2年多內完工。
第二原水項目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工程中的洋浦區內支線工程已於2012年5月25日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那-洋段」於2013年3月29日開工建設,目前已經進入試通水;「南-那段」工程於2013年10月8日開工建設,目前還有500米左右沒有施工,由於地形複雜,按照當前的難度,預計還需要2個月的施工時間。
等到這500米的管線施工完成後,就剩下安裝儀器儀表、調試設備等收尾工作。但究竟什麼時候可以全線貫通試通水,項目組未予透露。
總的來說,中和鎮要想喝上「松濤水」,一是要確保鎮區管網能送水,二是從木棠路口到中和鎮口的管線要布好,三是洋浦第二原水管線要通水,三者缺一不可。
目前,鎮區管網還需整改,木棠路口到中和鎮口還有約300米管線未完工,洋浦第二原水管線工程還有500米管線未完工,這些工程究竟什麼時候能完工並投用,中和鎮居民什麼時候才能喝上翹首企盼的「松濤水」,南海網記者將繼續關注。
(南海網海口6月14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黃丹 楊柳青)
相關評論》》
儋州中和喊「渴」,誰是「元兇禍首」?
「儋州市中和鎮的居民,5年來靠買水喝過日子,最近還沒水洗澡!」近日,南海網客戶端「找領導」欄目的一條留言讓儋州中和鎮缺水的老問題再度受 到關注。中和鎮缺水一事曾於2013、2014、2015年被媒體報導,然而時至今日,中和鎮缺水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渴」,依然是困擾著中和鎮老百姓 的最大難題。
為何連續多年屢次被媒體曝光和市民投訴並做出承諾要解決的飲水難題,至今還未解決?相關部門表示,缺水和自來水管網老舊,是中和鎮飲水難的兩大 「痛點」。上述解釋倒是事實,為此,當地提出了鋪設新的管網和引水的辦法,不得不說,這確實都是對症下藥之舉。只是,從現實來看,想法落實到行動顯然大打 折扣。
比如管網,當地在鋪設時基本都在表層,結果導致管網還未使用就已大量被過往車輛等破壞。而對此,相關部門的解釋是,當初沒考慮到水管途徑的部分 路段是混凝土結構,還有一些居民不同意在自家房子旁挖溝埋管等等,總之客觀原因很多。再如,引水工程從提出到落實花了幾年,至今仍在徵地等問題上受阻,導 致工程延期。
諸如此類的問題,看似都有客觀原因,可問題是,原因是客觀的,作為當地主管部門,既然承諾給老百姓解決飲水問題,就連市長都出馬過問了,媒體屢屢報導和關注,難道不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實實在在地解決上述客觀原因?
譬如水管途經的路段是混凝土結構,為何不能事先規劃好路線,充分考慮現實情況?面對居民不同意,是否做足了溝通工作,相信如果可以解決飲水問 題,居民還是能夠通情達理的。再如,在徵地上,是否滿足了群眾的基本需求,合理合法進行?顯然,在這些方面我們看不到相關部門應有的努力,看不到積極主動 解決問題的誠意。
相反,我們看到的是管網鋪設至今仍未驗收,反而大量被破壞,引水工程至今無望,甚至,水廠投入的設備沒有啟動,更沒有為居民提供應有的飲水保 障。看到的只是,漫長的等待和沒有時間表的承諾。從某種程度上說,缺水和自來水管網老舊只是表面原因,而相關部門無責任心,缺少對群眾疾苦的體悟才是真正 的元兇禍首。(肖時平)
中和鎮喊了5年渴,還要「渴」多久?
「儋州市中和鎮的居民,5年來靠買水喝過日子,最近還沒水洗澡!」近日,南海網客戶端「找領導」欄目的一條留言讓儋州中和鎮缺水的老問題再度受 到關注。中和鎮缺水一事曾於2013年、2014年、2015年被媒體報導,然而時至今日,中和鎮缺水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渴」,依然是困擾著中和鎮老 百姓的最大難題。
一噸水賣出了80元的「世界最貴」價格,有的村民一個月僅用水就要花去兩三百塊錢,中和水困現象委實讓人觸目驚心。而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一 現象已經持續了5年之久,早在幾年前官方就已布置實施的「松濤水」工程,至今仍是「遠水難解近渴」。從記者深入調查披露的相關細節不難發現,讓廣大群眾望 眼欲穿的「松濤水」到底堵在哪。
堵在「心」處。中和鎮飲水難、用水難,自來水用來洗地板、自家打的井水用來洗菜洗碗、買來的水用來煮飯做菜,是多年來中和鎮村民們不得已的用水 模式,媒體更連年報導中和缺水問題,卻遲遲得不到解決。縱使困難再多,縱有千萬條理由,都無法掩蓋當地官員沒把群眾疾苦放在心上這一問題,幹部無心作為矛 盾自然無解。
堵在「風」裡。中和水困難題曾被南海網記者於2014年帶上海南省兩會,時任儋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的林東曾通過南海網明確表態,將親自了解情 況。並於當年2月18日進行調研,提出了從洋浦第二原水管線工程引水供中和鎮居民使用,和推進中和鎮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的解決辦法,並要求確保中和鎮居民 在2015年春節前喝上放心水。然而,距承諾期限過去1年半時間,「松濤水」仍然不見蹤影。可見,相關部門辦事作風如何拖沓,缺的不是辦法而是落實。這從 第二原水項目因「徵地問題」「地形複雜」等未能按計劃完工同樣可以看出。
堵在豆腐渣。為解決中和群眾飲水難題,儋州市於2013年底投入資金對中和鎮區自來水管網進行改造,改成用塑料水管供水。包括建設22.812 公裡配水管網工程、入戶工程及其附屬工程,項目總投資為474.71萬元。且管網改造工程早已於2014年底完工,但是至今沒有通過驗收。而這一尚未通過 驗收的工程,已出現幾十處的破裂,直接原因就是未按規範施工,據稱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周全,讓人隱約看到豆腐渣工程之身影。
有關方面表示,中和鎮要想喝上「松濤水」,一是要確保鎮區管網能送水,二是從木棠路口到中和鎮口的管線要布好,三是洋浦第二原水管線要通水,三 者缺一不可。問題的癥結、解決的思路儼然都很清晰,而在筆者看來,上述「堵點」不排除,中和群眾盼來松濤水、告別飲水難,還要等到猴年馬月依然是個未知 數。(範子軍)
從中和鎮水之困,細數新水廠數宗罪
「儋州市中和鎮的居民,5年來靠買水喝過日子,最近還沒水洗澡!」近日,南海網客戶端「找領導」欄目的一條留言讓儋州中和鎮缺水的老問題再度受 到關注。中和鎮缺水一事曾於2013年、2014年、2015年被媒體報導,然而時至今日,中和鎮缺水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渴」,依然是困擾著中和鎮老 百姓的最大難題。
中和鎮居民飲水難已有5年之久,這5年裡媒體不斷報導,新水廠建設更是被定為「為民辦實事」工程,早在2011年就已建成完工,為何新水廠的建成投產未能緩解中和鎮水之困呢?細看新水廠的數宗罪。
其一,據了解,新水廠建成時是有6口水井的,但是因為水質不達標,棄用4口,只留2口。如此一來,產水量減少三分之二,自然供水不足。那麼,補救措施在哪裡呢?難道把水質不達標的水井棄用,就完事了嗎?
其二,新水廠建成後,由於到戶管網老化生鏽,到居民家中的水水質超標不能飲用,因此,2013年儋州再投400多萬元更新管網,此事由新水廠負 責。管網改造工程於2014年底完工,但是遲遲沒通過驗收。為何?因為管網還沒驗收就已被破壞;為何被破壞?因為填埋過淺,被路過車輛壓壞;為何填埋過 淺?因為沿線居民阻止挖坑填埋。這都是問題,但是,僅因為施工受阻就放棄,把官網淺層填埋就可以應付了事嗎?填埋過淺容易受損,導致被破壞造成的損失誰來 負責?居民無水可用的局面誰負責?
其三,據介紹,新建水廠設施薄弱。4月27日,水廠的送電箱被雷劈壞,5月2日才修好。送電箱剛修好,機房又壞了,抽不了水上水塔。5月下 旬,6號取水井的水泵壞了,而此次壞距離上一次修好也才過去3個月……為民辦實事工程的新水廠何以脆弱到這樣的程度,讓人不禁懷疑當初是如何經過驗收投入 使用的?再說,這也壞那也壞的,每次修都要等上好些數,能不能有個應急機制呢?
中和水之困求解,也別忘了查查這管水的新水廠,否則,只怕中和水困還將繼續下去。(重蘭)
相關連接》》
圖解第39期:中和古鎮水之困
責任編輯:甘晨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