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貧困地區,喝上一口乾淨水是老鄉們的強烈願望。近日,記者走訪安徽、山西、河北等地的貧困地區了解到,喝上乾淨的水仍是一些地方的頭等難事。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胡大堡村村民趙月紅在自家院裡接水(2015年11月4日攝)
任務繁重:部分群眾仍喝不上安全的水
安徽省阜南縣童樓村是淮河沿線的一個小村子。雖然靠近大江大河,但吃水難是當地群眾的一塊心病。
「一旦下暴雨或者淮河有大水,井水就會很渾濁,顏色發黃。」童樓村村民童靜說,燒幾次水後壺底就會產生厚厚的水垢,讓人看著心裡不舒服。
無奈之下,一些村民只能買小型淨水器。但是,大部分村民不得不靠這渾水洗衣做飯。「喝上安全的飲用水,是村民們多年來的一大心願。」童靜說。
吃水難,在皖北地區是個普遍問題,阜陽、亳州、宿州等地尤為突出。
阜陽市水務局局長李磊說,各級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安全。近10年來,已經累計解決49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但是由於阜陽市農村人口佔比較大,目前仍有350多萬農民還不能用上安全放心水,佔到全市總人口的三成以上。
「政府計劃在『十三五』期間解決剩餘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李磊說,由於阜陽市貧困縣多,地方政府財力較弱,中央要求配套投入的資金籌集壓力很大,「希望有關部門能考慮到沿淮貧困地區的特殊性,加大資金投入,適當降低地方政府配套資金的要求。」
工程閒置:一些投資打了水漂
日前,在山西省南部一座鄉鎮集中供水站,記者看到,供水站的院子冷冷清清,大門已經生鏽,並且其中一扇半倒在地上。院子裡的部分房間早已出租給附近的建築工程隊。透過窗戶記者看到,調水設備上落滿厚厚的塵土,顯然多年沒有啟用。
供水站站長郭建宏介紹說,這家供水站連同全鄉的輸水管道,是由國家撥付資金和村民自籌資金總共投資七八百萬元建成的。2007年開始供水站為周邊16個村子供水,然而2012年起由於村民欠費,其中15個村子已經停止供水。
供水站所在村在停水前已欠水費17萬元,村支部書記原秋虎介紹說,當地村民收入不高,還不習慣交錢喝水,久而久之欠下大筆債務。現在,村民打了一口深水井,繼續喝含氟量超標的水。
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2015年曾對全省地方病區域的改水工程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地方病氟中毒病區的改水工程非正常使用率達到12%,砷中毒病區的改水工程非正常使用率達到20%。參與調查的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業務辦主任王正輝說:「以目前改水工程的投資來看,保守估計不能正常使用的改水工程涉及資金上億元。」
河北省也面臨同樣的情況。河北承德縣水務部門在當地曾多次實施揚水、雨水集蓄等飲水工程,工程竣工後幾年間發揮了較好作用。但由於近些年承德氣候乾旱,有效降水量少,加之部分村莊後期管理不善,自行拆除集雨設施等原因,當地集雨工程利用率不高,也出現設施閒置的情況。
人才匱乏:缺人又缺技術
記者調研發現,貧困地區還面臨相關技術人員匱乏的問題,事關群眾身體健康的飲水安全缺乏高素質的「把關人」。
在山西臨縣,檢測水質的技術人員只有3人,根本無力承擔繁重的水質安全檢測檢驗任務。山西嵐縣相關部門也向記者反映,有的水質檢驗部門11個科室總共只有14個人。「一些水質檢驗按規定必須由兩個人來操作,但我們人手根本不夠,無法兼顧,大家都是長期超負荷工作。」工作人員表示。
同時,技術人員年齡嚴重老化。採訪中一些工作人員介紹說,單位人員平均年齡將近50周歲,對新知識了解不多,一些設備操作不了。一些小縣城又留不住年輕人才,有的甚至20多年沒有進新人,招個專科生都困難,更別說本科生了。
更嚴重的是,技術人員素質不過硬。山西北部某縣自來水公司負責人介紹說,當地供水水質化驗曾長期空白。2014年3月才開始建設水質化驗室,然而條件十分簡陋。
在僅10平方米的檢驗室內,一名化驗員對記者說,自己畢業於當地農校的煤質化驗專業,原來負責收水費。「自來水公司裡沒人學過水質檢驗,我的專業算是最接近的,就把我調到檢驗室了。」專業不對口,崗前培訓同樣缺失。她說,自己唯一接受的培訓是賣設備的商家講解如何操作儀器,「商家培訓了7天,我就上崗了。」(半月談記者 王井懷 程士華 鞏志宏)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