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7215字,人物專訪寫作技巧。
人物專訪到底怎麼寫,才能顯得稿件立體,深度,
和紀實場景化是每個PR媒體從業者應該考慮的問題」。
在曾經的工作中遇到多數這樣的場景對話,老闆說:「小王,給我寫一個深度的人物專訪稿吧,為了品牌的傳播策略,我們可能要做一些相關的媒體曝光」。
然後作為一個PR人,你的大腦中可能就會一片混亂,唯唯諾諾的告訴老闆:「PR稿都是相關媒體記者來到公司專訪,然後採編,校正才給報導的,不能獨立撰稿」。
老闆只能說:「好吧」,得到這樣一個不太滿意的答案。
無論企業品牌從媒體商務合作邀約採訪,特約撰稿,還是內部撰寫投稿媒體,我們都應該有意識並學習「人物專訪如何寫作」。
信息流媒體時代,用戶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如果自己的文筆內容不能「有效的抓住用戶的眼球」,那麼品牌就不能通過圖文的形式搶佔用戶的心智,影響品牌在用戶心中的導向。
流媒體趨勢的不斷變化,企業要求的PR也不單單只是做好媒體關係,是要集公關活動策劃,新媒體剪輯,多維度稿件撰寫為一體的「T型人才」。
如果你只會一方面技能,就不能給自己建立有效的崗位競爭壁壘,人物專訪深度觀察稿並不難,只需要掌握底層方法論,輕鬆可以搞定。
01
「撰寫」之前先「專訪」。
人物專訪是品牌請融媒體記者就專業性的問題進行提問解答的一種採訪方式。
採訪後需要就「觀點」進行整理,圖文輸出進行曝光,是PR從業者帶著目的地就被專業人士進行專訪的一種形式,當然並非是「隨意採訪就可以完成」。
網際網路時代,如果要塑造一個IP也是有不同的階段,從初期的曝光,中期內容的延伸,後期IP採訪包裝等是綜合一條線的策劃。
目前主流甲方品牌做IP深度專訪輸出的並不完善,多數都是以配合「PR傳播需要」,進行階段的輸出。
1.不同人物的專訪特徵差異。
企業創始人,高管的採訪主要目的就是宣傳企業,個人做事風格手法,採訪內容也是相對很有針對性。
有重點對高管所在的企業長處,賽道,所做的事情,戰略發展等去選題,也有針對於「企業高管的個人生活,性格特徵」去描繪,多數進行提問式採訪回答,都是圍繞企業或者發言人物去做。
PR公關從業者專訪娛樂明星和演員,一般是以「人物動態」「人物作品」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定位,角色延伸,面臨的挑戰為主,這樣更容易讓演員和角色融為一體,讓歌手與作品打通情感連結。
娛樂明星的採訪問題維度也是就「不同的選題」,報導的需要而定。
普通素人的採訪一般都是「紀實為主」,他們的某個社會現象引起了輿論或者成為了一個教材,比如「網紅」,「農民工」,「基層人員」。
專訪的稿件匯總一般寫作手法是生動形象和圍繞核心觀點處理,專訪的特點是「專」和「訪」,缺一不可。
稿件輸出必須有「新聞性」,同時也需要有可讀性,相對於「其他報導」,專訪稿更具有親和力。
人物專訪稿件的難寫在於「對內容的獨特處理」,不能像商業通稿那樣太流於平淡,只針對問題做回答,那樣就成了QA。
你所描繪的人物除了專訪核心內容外,要添加情感色彩,比如人物的細節「坐姿」「服裝」「語言停頓等」。
就像GQ對羅永浩的報導一樣,如果你看完那篇專訪的輸出,能清晰的找到差異化的人物特徵與其他大IP商業大佬不同之處,那麼這就是一篇成功的專訪報導。
如果專訪後,寫出來的內容和別的報導一樣千篇一律,那很可能用戶在3天後就把這篇稿子和人物給忘記了,因為沒有「差異化」。
(配圖方便閱讀體驗)
2.人物專訪的問題設計的5個維度。
人物專訪分為「現場對話類型」「直接提問類型」和「不見面式語音採訪類型」,問題的設計可以從人物的出生,工作,家庭,慈善,依次的進行升華。
我通常在寫專訪稿件問題的時候,人物的出生背景問題會故意設計幾個。
比如:挖掘「小學,中學,大學」在哪裡上的,當時班級裡難忘的事情,有沒有一些同學現在是經常聯繫的,性格怎麼樣,後來他們的發展。
這背後都可以挖掘出來「別的人物與採訪人物」的不同特徵,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王興到張一鳴,做事風格「延遲滿足感的標籤」到「無邊界」的戰略思考。
從工作方面我喜歡從「轉折點」,「步入社會」,「事業初成型」三個角度去挖掘。
比如,我經常提這樣的問題:
「王總,據了解您在2015年和老張一起工作的時候,在某公司離職後半年一直都沒有合適的機會」,這半年當時你是怎麼想的,據說當時好像也沒有很多錢,生活並不富裕。
是什麼機會讓你遇到了新的公司,當中有什麼經歷嗎,有沒有特別不同的感受和機緣?
家庭維度也是一個突破口,從配偶(女兒,兒子,父親)的特徵可以看出「主要採訪人的一些細節,這些細節都不是自己可以講出來的」,其次就是個人興趣愛好。
比如有篇報導《張一鳴的擇偶觀》:
從大學校友一路狂追,到把婚姻界定為「保持新鮮感」,「支持對象做事業」,獲得喜悅的分享等,這些素材的挖掘一般都是從「家庭維度專訪問題的設計開始的」。
我經常會問到的問題是:
方便說下您妻子是做什麼的麼?對於妻子工作您是怎麼看的?平時您自己工作比較忙,據說經常加班到晚上11點,和對象相處的時間很短,自己如何去平衡兩者的關係的?
很多品牌創始人,高管每年都會定期做慈善,作為PR人,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捐款層面」,應該從「捐款針對的對象去下手去設計問題」。
比如古天樂的慈善基金會,主要幫助貧困地方的學生,建立小學,這就是切入口。
可以詢問採訪對象:「我看您經常做慈善,但是您的錢基本都是捐贈給貧困學校,是有什麼情懷嗎?還是非常熱愛小朋友?
升華維度挖掘點包含在「個人對於金錢的價值觀」人生使命等,一般用在較為成功的企業家專訪上面。
比如經常有專訪問到馬雲老師:「您現在有這麼多錢,成為行業領頭者,您怎麼看花錢掙錢這件事?
人物稿件的沉澱前期是「專訪」,它是屬於紀實類,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實的,不能胡編亂造,這就是它的核心特點。
當然也是很局限的,如果你能把局限「做到極致」,就成了差異化。
如何在特定的問題和框架裡面把人物寫好,「學會提問」就成了基本功,其次便是加工的能力。
但最後還是需要「提筆者」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書寫,這樣寫出的人物稿不是佳作就是「精品」。
02
邀約「專訪」的細節把控與「處理」。
如果你是甲方的公關人員,想要給老闆(高管團隊)約一個外界媒體的專訪,那麼前期的細節準備是必不可少的,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找到對口的媒體或者特約撰稿記者」。
現在是融媒體時代,甲方公關直接找到官媒跑口記者相對概率是很小的,但是市面上也有很多自由撰稿人供企業選擇。
1.甲方PR如何找到相應的撰稿人
一般作為PR人員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如果是一個入門級的公關人沒有人脈的積累,我建議多關注一些「自媒體大V」。
泛科技與公關,品牌營銷類的他們都有垂直付費社群,付費社群裡面一般都有頭部媒體聯繫方式。
財經口的你可以多關注一些「財經大V」,新消費類的也是一樣,總而言之就是要夠垂直和看大號。
當然現在很多新興媒體,如虎嗅,36氪,億邦動力,澎湃界面等,每篇深度文章或者相關類目下面都有聯繫郵箱,工作微信,你可以發郵件甚至添加好友聯繫到他們。
其次就是一些自由撰稿人,他們的寫作和採訪也不輸於在編的人員,這些撰稿人都沉澱在自己的自媒體上。
2.甲方PR如何與媒體約採訪
頭部信息化科技公司,以36氪,億邦動力來說,融資報導是不收費的,人物專訪類如果你沒有找到記者編輯,找到了商務口那就是付費。
如果找到了對應的行業「記者口」,就可能不收費,不同平臺規則不同不收費不代表「撰稿編輯主筆」就可以按照你的要求約採訪,首先你要詢問他,「是否最近在看哪些方面的選題」。
主筆在公司也是有KPI任務的,最好尊稱他們為老師,如果他們最近沒有這方面選題,可能就無法幫上您。
無論是商業合作還是無償採訪,這些事情必須要要做:提前電話溝通好採訪對象,採訪時間,採訪問題和採訪方式。
專訪對象和時間比較容易了解,採訪的形式一般有「線上電話錄音,微信視頻」。
線下節目式的採訪後輸出稿件加節目報導,作為工作多年從業者,我認為無論哪個角度,「提問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自己需要在專訪的前幾天和「外界主筆老師」確認好要專訪的問題有哪些,這樣方便與「被採訪者提前準備」,當然如果你作為甲方,也有權利給「主筆老師提供建議性的問題」。
當然也有的公司是「一條龍服務」。
比如GQ,人物這類大的媒體,從人物攝影,選題,撰寫,報導就相對就比較成熟一些,被採訪者按照其公司要求就可以了,其他非人物專業媒體上面的情況就多一些。
(配圖方便閱讀體驗)
3.被約採訪對象會遇到的問題
尤其是面對鏡頭視頻類型的專訪,有些高管或者創始人沒有經過公司公關部發言人專業採訪的培訓,就會出現「緊張的情況」。
這時作為採訪者,在開始的時候,儘可能先提一些「輕鬆的話題來緩解氛圍」。
比如從「穿著」「愛好」,先談一些與主題無關而又輕鬆的話題,讓被採訪者情緒安定下來,輕鬆話題可以拉近兩者的距離,這樣你在後續提問中就可以挖掘更多的元素了。
微信語言式採訪也會有這類情況,你不可能專訪的人物都是CEO,高管,基層人物也很多。
有些專訪問題可以提前設定,並交給「甲方公關總監審核後,按照既定的流程走」,但是有些問題可能是在聊天專訪過程中「激發出來的」。
如果你是乙方從採訪者角度,有些商業大佬大概率是小媒體記者約不到了。
他們的時間寶貴,很多時候也只是在「大型會議結束後」給一些群訪的機會,這時你想寫「人物觀察」或者是「專訪稿「就相對較難了,假設是群訪,你要提前準備好自己要問的內容。
然後在現場「短平快的爭取到詢問的機會」,記得帶錄音筆,其次就是儘可能爭取到「專訪」的機會會更好。
群訪出來的內容寫「人物觀察」需要網絡上大量可以依靠的素材,也就意味著「你找資料的能力要很強」。
03
下筆:文章主幹的設計與搭建。
無論是甲方主筆還是特約撰稿,當你拿到了「專訪的內容」,只能代表基礎的素材有了。
開始提筆撰寫之前一定要設定好「主幹」,這篇文章是以人物為主,還是人物連帶商業品牌觀察就需要做好定位。
當然每個人的手法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喜歡加上前言,而有的主筆喜歡上來就描繪人物形象。
1.打標籤式標題+時間軸結構
專訪類型內容的一般掌握在四千到1萬字之間,4000字的一般都是雜誌稿,1萬字的相對來說屬於「深度報導」,稿件在開始處理時多數主筆會採用「打標籤的形式做標題」。
比如你看到晚點latepost團隊在2020年寫過關於B站創始人陳睿,用的標題便是經典打標籤:「普通人陳睿」。
快速瀏覽的模式,從近900多個字的直接開始寫B站的成立,納斯達克上市,B站的股價目前的市值。
73個字的創始人陳睿加入B站之前履歷的再現,愛好的描述,成為B站5號員工的全過程,到企業家快速匯總的內容,讓你快速了解這篇文章核心。
遞進式的寫作方式,將整個文章分為7個段落:
1.開篇總結(核心內容快速一覽)
2.普通人陳睿(家庭,個人愛好,職業履歷描述)
3.相遇階段(陳睿職業的發展到B站的前身)
4.外來的CEO(陳睿進入B站,從0-1文化建設)
5.最適合做社區的人(B站為什麼能成以及陳睿的初心)
6.不增長就會死(B站的窘迫,陳睿的決策)
7.B站理想國和天花板(B站市值,陳睿性格,前瞻視野)
非常典型的利用「時間軸的結構」,用時間順序開展內容描述過去的場景,現在階段,未來的想法,最後加以強化。
(配圖方便閱讀體驗)
2.資訊體+時代變遷與人物描述
資訊體的文章每個人應該看的都很多,但是資訊體+熱點+人物描述的寫作方式並不多。
公眾號「人物」上面的每篇專訪基本都是以人物切入,然後寫時代變遷的過程中,專訪人表現出來的人情百態。
比如2018年07月份人物記者的一篇關於雷軍的報導:《雷軍豹變》用的便是這種結構,「資訊體+熱點+人物描述」。
那篇深度報導的序言用313個字「前言總結的方式」。
從小米的上市,到小米公司13個人的創立,到《人物》專訪取得的成績,打開智慧型手機市場到少年得志,大氣晚成快速的做了總結與簡單的概述。
資訊體+熱點+人物描述的寫作手法,整個文章結構8個部分:
1.前言(快速總結,序言部分)
2.開場(雷軍40歲生日喝酒,從金山退出創業小米故事)
3.江湖前輩(2007年雷軍上脫口秀節目,1992加入金山,1995認識周鴻禕,1998雷軍的市場營銷,整個以拉時間軸的手法續寫前輩)
4.勤奮,而且過度信任勤奮(前半段描述雷軍做事風格,以及朋友對他的評價,後半段描述金山的發展,2000年網際網路的發展,整段以資訊+人物+熱點)
5.突然有一天想明白自己是頭豬(整段描述雷軍的轉變,從時代變遷維度不同好友的評價切入,王小川,周鴻禕,歡聚時代CEO李學凌等,強化人物)
6.人前人後一個名(從不同故事的工作風格闡述外界人物對雷軍的評價,原則底線,個人品質等)
7.順勢而為(組織文化,管理風格+案例發展史強化雷軍做事風格的蛻變)
8.制度自信(工作作風)
如果把整篇結構都拆分到每一個小部分來看,其實每一段的寫作手法基本圍繞「資訊+人物」的形式。
但是中間穿插了不少友人的評價,語言對話的還原無疑給專訪人物帶來更多的情感色彩。
與時間軸的方式不同是,時間軸的每一個段落部分都會圍繞「這個小段落裡面的核心進行」,而「資訊體的方式相對更加廣泛」,把這一段時間發生大事,其他品牌的故事也會穿插進去。
後者的寫作手法對「撰稿人」要求更高些,構建的內容也都是商業大佬的形象和思想。
這方面的專訪,一般不在企業管理和商業思想上進行展開,大多數都是大佬的人生態度,公眾情懷等。
04
不同維度「人物」「場景」的細節處理。
要知道採訪的手法不同,報導出來的內容風格撰寫定位也是不同。
如果一篇人物專訪主要是以「新聞事件為核心」,目的是在各大媒體展現其實力和機會,人物只是為了賦能,這類稿件基本上「商業新聞多一些,創始人情懷多一些」。
如果一篇人物專訪主要想展示「思想和觀點」,類似於商業洞察,領導力洞察,組織的變革與管理經營。
那麼這類報導不要求「創始人CEO更多情懷的東西的露出」,要更多聚焦於「商業思想」,同時這類內容的創作更有利於企業形象的塑造。
如果一篇人物專訪主要想塑造「價值觀和使命,社會責任」,類似於人才戰略。
那麼可以從「創始人甚至於高管的出身,教育背景,文化切入」,這樣更能為價值觀,使命錦上添花。
1.標籤的強化,更利於品牌與IP佔領市場地位
人物專訪類型的內容,更多的是強化「標籤」,比如提到雷軍,你能想到的是「厚道」,老羅的「彪悍」,工匠精神,尤其是露面較少的高管或者創始人,要敢於給其貼標籤。
如果想要強化一個IP的形象,切記每一次的內容專訪不要太跳躍,儘量有一條主線,有主線進行不斷延伸,我經常用到的是從「行業切入」,先讓創始人談行業到品牌。
二次專訪就可以談品牌的價值觀,個人對於品牌文化的定位,再者便是對於「業務的理解」,比如從增長維度,產品維度,用戶維度,待業務曝光強化足夠多的時候,就可以談「組織管理了」。
積極正面的標籤本質有助於強化用戶對企業品牌,個人IP的記憶。
也容易給創始人帶來更多話題感,從而拉近與用戶的距離,如果沒有標籤與文化的沉澱,遇到危機公關的時候,就會一蹴而就被對手有機可乘。
在寫作的時候,標籤的強化並不是直接拿「某個關鍵詞」硬貼,而是要通過案例,場景,對話進行展示。
比如我記得羅振宇有一次追問羅永浩:
錘子科技為什麼不把粉絲稱之為錘粉,而是「錘友呢」?
老羅非常坦蕩的說,「他們並不是我的粉絲,而是某種價值觀,信仰的認同者,而我的某種行為,或多或少就是這種價值觀的表現。
時間久了,這種「偏執」,「瘋狂」就會被大眾給貼上,外加人物專訪,結合案例那麼是不是更容易得到「塑造和傳播」呢?
(配圖方便閱讀體驗)
2.大鏡頭到小鏡頭,情感曲線要多。
傳統描繪人物寫作方式是直接通過「筆者的角度」去描繪,比如經過調查得知或者是某某朋友反映,認為他就是一個「偏執狂」,「厚道的傢伙」。
但是人物專訪類,要求的情感曲線是「現場還原」。
比如2019年12月16日,下著雪的夜晚,在北京燕山酒店的對面走廊咖啡館,雷軍喊著朋友畢勝,黎萬強在金山舊部喝酒。
一群人當晚在傷感,挫敗和矛盾中度過,到了11點多左右,雷軍才開口說今天是他40歲的生日,臨近結束,大家總結了一下,雷軍留下了一句話:「要順勢而為,不要逆勢而為」。
而「順勢而為」這個詞已經成了很多企業,個人做事的口頭名詞,相比這種小鏡頭的情感回放,更容易強化「人物專訪」的核心標籤。
整個人物專訪你也可以用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場景開頭」,看似漫不經心也能抓住用戶,勾畫出被採對象的基本信息。
比如:那是在2018年的5月,IPO的第二天我約到了他的採訪,見到某個創始人的第一眼,似乎從他面對微笑眼睛裡流露出的一絲血絲感覺到他最近很疲憊。
開篇過後,你也可以用時間軸或者總-分-總的方式都可以,敘述被採訪人的成長經歷,要麼是在不同維度環境下的變化,當時扮演的角色等。
人物描繪不管分幾個部分,一定不要太平白秩序,最好能在文章60-70%的部分出現一個明顯的高潮,這個高潮的本質可以是環境多好,多壞,人物多悲傷,多風光都可以。
這一段的描繪是為了下一段做鋪墊,文章的情感曲線隨著節奏有一個逐步回落或者上升的過程,能夠讓讀者像看電影一樣,有情緒化的氛圍出現在腦中。
最後文章的結束部分,做到首尾呼應或者呈現與被採訪人物扮演的角色,說過的話是一致的。
如果需要用到「引用部分」,比如你想引用三國演義的一個人物去形容這個創始人的做事,最好調性也是匹配的,這樣才能強化。
核心觀點:
任何不同類型的寫作手法,都需要自己多看,多寫才能形成屬於自己的「方法論」。
人物專訪寫作的套路都是固定的,但是呈現的內容以及「人物描繪色彩是否立體」,則需要更深厚的功底支撐。
專訪人物寫作過程中,人物所講的極有價值的核心信息,用「直接引語」的形式能起到強化作用,可以讓讀者更加加深記憶。
關於幸會社:
網際網路社群服務品牌,匯聚成長的力量,已經有830人+找到組織,社群注重於「交流」」對接」「異業合作」,覆蓋職業包含媒體記者,運營,市場公關,品牌營銷等,職場年輕人的充電站。
近期推薦
視頻號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一起成為向上成長的人。
覺得有價值,歡迎點個在看,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歡迎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