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一個中學生社團裡走出了超過1千名科技人才;30年,眾多院士走進校園給中學生當起「科研導師」……這個社團是北京一零一中學金鵬生命科學社團,今年迎來「而立之年」。
12日,社團辦了一場「生日會」,北京一零一中學本部及分校約150名師生和眾位科學家共話「凝智傳承,逐夢未來」。
吳驪珠院士和學生互動
看一眼這場「生日會」的出席嘉賓名單,不知情的人會誤以為進入了一場高水平科學大會現場。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滕吉文,材料科學家、鈦合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春曉,環境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視頻處理及寬帶通信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有機光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驪珠。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楊國強,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齊濤,中科院理化所所長張麗萍,中科院微生物所書記楊永峰,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副處長褚大偉,中科院自動化所所長助理陶建華,中科院人事局原局長、中科院科普講師團團長張志林,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管理與師德處處長劉璇璇,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張曉虎,北京大學教授昌增益,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秀菊,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英特爾中國區技術總監鄒寧,英特爾中國區教育總監秦莉……
曹春曉院士和學生互動
一個中學生社團,為何吸引如此眾多的科學家的關注?一零一中學給出的理由是,臺下還帶著些青澀的學生們是下一代科技創新後備軍。社團用30年時間成為一個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基地,從這裡走出去的一批批科技愛好者,如今正在不同的科技領域嶄露頭角。
滕吉文院士和學生互動
據統計,社團成立30年,培養了千餘名青少年科技愛好者,指導學生進行了生物、化學、電子、工程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百餘個科學探究課題。學生研究課題在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明天小小科學家」、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國內外重要賽事中,均取得優異成績,累積榮獲獎項200多個,10名學生獲得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社團數百名優秀畢業生考入哈佛、斯坦福、清華、北大等國內外頂尖院校,很多社團成員走上了專業科學研究的道路。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張曉虎表示:「一零一中學生命科學社團成績驕人,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影響很深。今年5月,科協在北京一零一中學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英才培養中學分基地,把更多的科研和科普資源下沉到學校,進一步促進學校的科技教育以及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昌增益教授和學生互動
這場特殊的「生日會」上,孩子們帶著項目「搶」了院士們的風採。社團學生帶來了3個正著進行的科研項目,現場請各位專家點評支招。
高三學生王珈珞研究的項目是《水蛭唾液對家兔無痛針刺行為變化的初探》。他說,曾經看到生病的奶奶,被扎了八針才找到血管,疼痛難忍,所以希望找到一種可以避免或減輕病人針刺時痛感的方法。研究靈感則來自課堂——「生物課老師講過水蛭咬人時,起初人是不痛的」。隨後,他通過分別在家兔要針刺的部位塗抹進行對照試驗,證明了自己的猜想:水蛭唾液的確可以使家兔在接受針刺時沒有疼痛反應,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專家說,這一發現對於進一步探索水蛭唾液在人接受針刺過程中的臨床應用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同時,初三年級學生宋睿軒介紹了他的研究項目《利用太陽能、電能、勢能轉換的無電池太陽能路燈設計》,初三學生張蘆明傲、郭胥睿和初二學生官博雅介紹他們的研究項目《蛋殼肥彩椒生長及品質的影響》。院士專家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
《利用太陽能、電能、勢能轉換的無電池太陽能路燈設計》項目展示
歐陽自遠說,北京一零一中學為我們國家的科學技術未來鼎力培養創新人才,我非常敬佩。「樹大必然是根深的。我們要胸懷大志,報效我們的偉大祖國。」他以自己的經歷舉例,從學地質、去找礦為祖國的工業化服務,到專項研究隕石、太空、衛星,從地下到天上的轉變不是來自興趣而是完全服從國家的需要。「國家需要就是我的志願,就是我的目標。我們踏踏實實做了三十五年,我們向國家提出,中國有能力去探測月球!如今我們不僅在月球背面探測,還在向火星進軍!
歐陽自遠院士與學生互動
三十而立,談及未來,北京一零一中學陸雲泉校長說:「學校將充分發揮生命科學社團品牌優勢和特色,依託英才學院資源,培養更多拔尖創新人才,以更出色的科技創新教育和全面發展的辦學成果回報社會。」歐陽自遠也勉勵同學們說:「你們是未來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實踐者,你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所以我真誠的希望你們能夠基礎堅實,樹大根深,胸懷大志,報效祖國。」